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一年级语文教学之我见

发表时间:2020/8/20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3月9期   作者:周清群
[导读]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要求注重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摘  要: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要求注重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在教学过程中渗透新思想、新理念,在达到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将教材内容拓展创新,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高中语文教学倡导“自主与合作”模式,在该模式下激发学生求知欲,利用合理的教学安排帮助学生在鲜活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掌握更丰富的语文知识[1]。同时学生在自主学习及合作探究环节中出现的问题,对课程资源延伸方面,同样需要施教者关注并制定调整策略。
        关键词:高一语文;教材内容安排;教学策略
        引  言:新课改的理念,教师与学生在实际教学活动中不断理解与运用,已成为高中语文教学的主要价值观念。同样随着新课改深入,语文教学在拓展延伸课程资源,发展学生关键能力方面遇到了瓶颈。在固定的教材内容、教学时间、拓展创新等要求上,给教师带来巨大压力,教材内容与课程资源延伸的关系使教学陷入了迷惑与误区。尤其对于高一年级,语文课程学习时间有限,教师只能合理安排教材,让学生学习规定的内容时,尽可能更合理地挖掘教材内涵,帮助学生发展关键能力,同时使语文能力均衡发展。
        一、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一年级语文教学问题
        新课改要求学生全面发展,丰富教学内涵,培养语文素养,而现阶段教学任务与教学时间相冲突,挖掘教材内涵成为教学负担,教学效果不明显主要存在问题:1.教学任务繁重,学生阅读面窄。由于高中语文课本教学内容的丰富化,教学进度不容刻缓,由旧教材的半学期主要教授三个单元变为了四个单元,教学任务较大。学生对课外书研读不多,一些文章渊源不清晰,对文章理解能力不足。2.表达能力不足。高一的学生重心放在理科学习上,对阅读赏析分配时间不合理,缺少组织语言与思考的耐心,对语文阅读理解存在难点。
        二、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一年级语文教学转变
        1.由“教”向“学”转变[2]。让学生意识到学习是自己的事情,从“读”开始,学生开始自己读,自己勾勒语句,作出读书笔记,包括概括、赏析、感悟等,《故都的秋》自主学习之后再进行简单授课。
        2.由单篇向专题转变。语文教学内容同样分门别类,将思想表达、描写手法等大致相同的文章或诗歌进行专题授课,加强理解记忆,进行同一系列再对比学习,加快教学进度,在该环节中进行课程资源拓展。
        3.由教师向导师转变。

教师根据学生课堂掌握实情,学会引导,不是答疑解惑,而是现身说法,教师带领学生讲解一个典型段落后,由学生互助进行下面段落的赏析,帮助学生学会阅读,利用举一反三的教学实际,完成教学任务,同时帮助学生培养核心素养,有限的时间内提高教学质量。
        三、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一语文的教材选取教学
        高一年级,语文课程学习时间有限,教师只有合理安排教材,让学生学习规定的内容时,尽可能去更合理地挖掘教材内涵。若每一个单元中每一篇文章都进行精读,便与新课标下的教学理念背道而驰,新课标要求学生在前四个单元中培养阅读鉴赏能力,每一篇文章的存在都有其意义,不可盲目删减。教师需要在每一节课文的授课中拿捏轻重,合理利用教学时间。
        以必修二为例分析教学内容如何安排。第二册第一单元主要为写景感悟作者内心的《荷塘月色》,第二单元中《诗经》两首,第三单元的《赤壁赋》,记叙写景文体为主,通过写景意象表达情感。面对繁重的教学任务,教师针对教学内容有舍有得,帮助学生掌握文章精髓,减少不必要的教学内容。
        1.纵观新教材编排体系,新课标下语文教学不拘泥于语文知识体系的形态分类教学,教学重点不集中于生字词,着重培养学生认识语文的素养。传统语文教学中,教学重点在于认识生词、掌握四字词汇、中心思想,限制了学生对语文的想象力。教师在教授《赤壁赋》、《兰亭序集》时,教学重点不在于生词,而是放在字词句的理解与赏析上,将朗读与生词认识的时间节省出来用于字词的品读,加快教学进展。精讲《赤壁赋》,引出“赋”的文体知识,讲述作者苏轼的历史史料,让学生感受苏轼的为人,通过词句赏析,想象诗情画意的境界,更好的品读文章。通过男女生的对比朗诵阅读,理解文中诗人饮酒放歌与萧声悲凉的对比描写,最终赏析诗人转悲为喜的情怀。对于《诗经》的学习,学生要反复朗读,从文体与文体寓意出发,理解词句意思,用于诗词填空,把握情感,分析诗经两首中启迪性诗句。
        2.纵观新教材编排特点,把握单元重点,对最能全面概括分析语文能力的文章进行精读。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意象与情感突出,描写细腻,情感表达真切。学生学习该文的写景抒情及精致用语,交流探讨印象深刻的语句,并进行赏析,基于作者的感情线索与文字功底,品味语言的魅力,同时解释生僻词汇的具体应用,学习通感、情景交融的修辞手法,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体会作者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及对现实黑暗的不满,学会阅读与运用是最大的收获。《故都的秋》一课教学实践可相应减少,与上文呼应即可。一个类型重点敲击一篇文章,相似文章学以致用,将教学时间节省出来。
        参考文献
        [1]刘梦琪.高中语文课堂课前五分钟教学设计研究[D].东华理工大学,2019.
        [2]靳彤.“语文方法性知识”研究[D].山东大学,201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