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本文就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倡导课堂的生活化,凸显教学的实效性”作了粗浅探讨。提出了三个观点:创设生活情景,营造学习情感的实效性;挖掘生活例子,激发数学兴趣的实效性;增强生活意识,培养数学思维的实效性。
[关键词]:数学? 课堂教学? 生活化 凸显 实效性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则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参与者,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转变角色,确立新的教学行为,建立新的数学教学观。《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新课程标准的这一要求揭示了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关系,数学来源于实际生活,数学又为实际生活服务,这两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小学数学是数学教学的基础,如何把枯燥的数学教学生活化,把学生的生活经验课堂化,化抽象的数学为有趣、生动、易于理解的事物,变得生动、有趣、贴近生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其实是源于生活且无处不在的,让学生乐学活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以学生为本的课堂情境,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合作交流的时间与空间,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兀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大大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本文就对“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凸显教学的实效性”作了粗浅的探讨。
一、创设生活情景,营造学习情感的实效性。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中很重要的改革就是注重学生的情感与态度的培养。小学生正处成长与发育的初级阶段,爱玩好动是孩子的天性,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生活情境,营造良好的学习情感,可以激发学生探索规律的兴趣,调动学生主观积极能动性,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因此,我们要寓数学知识教学于游戏活动和生活情景中,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学得有趣,学得愉快,学得轻松、学得主动、学得深刻。在教学一年级《购物》的“买文具”时,创设了一个购物活动情境(事先准备好货柜)。教师这样组织活动:(1)进行活动分工。师:请每个小组的1、2号同学当售货员,3、4号同学当顾客。(2)明确购物活动要求。师:出发前请注意:①看一下货柜有什么商品,价格是多少?②你想买什么?应付多少钱?要找回多少钱?③当文明小顾客。(3)学生分角色活动。(4)交流:谁愿意把你购买的情况介绍一下?如在学生学习比例尺时,教师可联系生活中的实际——拍照,让学生在课下收集自己大小不同的照片,在课堂上教师带来照相机问学生;你们都拍过照,观察一下照片上的人和你自己像不像?为什么它比你本人小得多?而看起来却一模一样?此时教师抓住时机指出在实际生活和生产中往往需要把某一物体缩小(或放大)而又不改变其形象,这样自然而然地引出比例尺的概念。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要注意创设生活教学情景,这样可以使课堂教学更接近现实生活,使学生身临其境,加强感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激发思维,轻松的接受新知识。
二、挖掘生活例子,激发数学兴趣的实效性。
根据《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课改精神,数学课堂教学应该将课堂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挖掘生活例子,让生活课堂化,让课堂生活化,引导学生把数学知识运用到学生的生活实际中去体验感受,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欲望,达到数学课堂教学的效果。如教学“圆柱体表面积”时,我将提前准备的烟筒,罐头盒,水桶等实物展示给学生看。这样,学生在计算以上物体的表面积时就能分清计算烟筒的表面积时只算侧面积; 计算罐头盒的表面积时不但要算侧面积,还要加上两个底面积;算水桶的表面积时只算侧面积和一个底面积。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挖掘生活实际例子,把教材中缺少生活气息的题材改编成了学生感兴趣的、活生生的题目,可以使学生积极主动投入学习活动中,同时也让学生真正认识到数学就在我们生活中间,“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轻松愉快的接受了新知识。又如我在教受“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我引入学生过生日时切生日蛋糕的例子,一个蛋糕50 个人怎样分才公平,才分得一样多?让学生讨论,然后再现场模拟表演,让学生自己动手来分一下,要求分得一样多……最后,得出“每人一份,而分得一样多(每份同样多),这叫‘平均分’”。“每个人手中所拿的一份就是总数的其中一份。”这样让学生动手操作分物品的生活现象,引出“分数”,变得更加贴近生活,使得学生对新概念感到新颖、亲切,更加容易接受。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关键是教师能否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去挖掘数学中“生活例子”,使学生对数学有一个亲近感,感到数学与“生活”同在,并不神秘,激起学生大胆探索的兴趣,提高数学的教学质量。
三、增强生活意识,培养数学思维的实效性。
现实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但是数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要将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在生活实践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创新能力,树立学生的生活意识是十分必要的。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引导学生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以增强学生的生活意识,让学生在生活中获取数学知识,在实践中自我发现问题和自我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如:在教授“三角形的稳定性”后,我引导学生探索:课桌椅摇晃该怎么办?可以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椅子;学习了圆的知识,我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说明为什么车轮的形状是圆的,三角形的行不行?为什么?;学习“除法的知识”后,我给学生布置特殊的家庭作业:计算自己从家里步行到学生平均每分钟要走多里路程……通过引导学生将数学知识广泛运用在生活实际中,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看问题,用数学头脑想问题,这样就大大增强学生的生活意识,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学习数学的同时,也会对生活实践产生兴趣,并在实践中增强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所以,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直接经验的获取,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把教学归朴实践,归朴生活,增强学生生活意识,确实提高教学效果。我在教《三角形的认识》时候也运用公开教学中常用的一个片段:用纸遮住一个三角形,只露出它的一个角,让学生判断这个三角形按角分是什么三角形。正当我暗自庆幸其效果,想顺理成章地得出结论时,一个坚定的声音冒出来:“老师,我有不同的看法!”我眉头一皱,但又马上舒展开,难到你还有什么“高见”?不妨再听听看。那位学生自信地说:“如果这是一个等腰三角形的话,那么它一定是锐角三角形。”老师追问到:“为什么?”“因为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而任何一个三角形不可能有两个直角或钝角,因而底角只能是锐角。现在它的顶角是锐角,所以可以确定它是锐角三角形。”于是一层一层往里剥,没想到咱们的学生有这样的分析与推理。
总之,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着数学,数学教学要与学生生活相融,让数学教学走进学生生活中去。创设生活情景,营造学习情感的实效性,让学生在生活中感悟数学,学生就会变厌学为乐学,教学质量得到明显的提高,学生的潜能会得到充分的发展。“数学与生活”是教育现代化对数学教学提出的新的要求,挖掘生活例子,激发数学兴趣的实效性,教师要充分发掘来源于现代生活实际的内容,将其转化为数学模型问题,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应用数学知识的意志和兴趣,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增强生活意识,培养数学思维的实效性,我们要根据《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课改的要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情况,让教学贴近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看到数学,摸到数学,真正凸显数学课堂的实效性。
参考资料、1:《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2:《小学数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