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国对教育越来越重视,新课程标准的发布,对教师教学提出新的要求,重视学生的素质教育。新时代,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诸多问题逐渐显露。文章将分析青岛版小学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法,促进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现状;解决方法
引言
数学为其他学科(如:科学)提供学科基础,学好数学,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学习和生活。小学阶段的数学,为学生以后进一步研究数学,奠定一定的基础。因此,教师需要思考如何有效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的个性、思维比较活跃,当其对某件事情产生兴趣,他们便会全身心的投入到这件事情中。然而,当下的教学模式,对培养学生兴趣不利。教师需要从自身实际出发,转变教学模式,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教学目的,开展小学数学的教学。
一、小学数学的教学现状
1.教学理念落后,教学目标设置盲目
部分小学数学教师仍旧沿用传统的教学理念,并未重视引进先进的数学教学理念,对自身教学理念进行优化和完善。导致小学数学教学中不断显现问题,无法有效的满足当下素质教育对教师和学生提出的客观要求。同时,部分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之前,并未对教材中本节课的内容进行详细的分析,没有把握教材中的重点。未对学生的各个方面进行分析,不清楚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因此,在设置教学目标时具有盲目性。如此,小学数学课堂与学生的发展情况不相适应,不利于激发学生参与到数学教学课堂当中,学生处在被动学习的地位,学生的学习效率很难有所提高,
2.教学方法单一,教学内容考虑不周
教师在设置教学内容时,过分依赖数学的教材大纲,始终按照大纲讲授知识,未对教学内容进行全方位的分析。因此,所设置的教学内容过难或过易,使得数学教学课堂的各个环节很难按照原本的计划顺利开展。同时,传统的数学课堂中,教师是课堂的主体,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其教学方法过于单一,采用“填鸭式”等教学方法,毫无新意。课堂几乎没有师生互动的环节,如此,数学课堂大都沉闷,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较低。
3.教学理论过多,教学实践安排过少
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大部分的教师忽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将关注点放在数学的理论教学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两者分离,未将两者有机融合。学生的实践活动过少,不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与此同时,无法将所学的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解决实际生活的数学问题,知识很难得到巩固和延伸。
二、优化措施
1.转变教学理念,科学设置教学目标
我国提出素质教育,教师必须紧跟时代的潮流,积极转变教学理念,要利用先进的教学理念指导小学数学的教学,树立以生命为本的教育理念,即生本教育理念。除此之外,教师需要在课前对数学的教学内容进行全方位的分析,对学生进行学情分析,包括学生掌握的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等,根据分析结果设置科学的教学目标,保证数学课堂一系列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例如:在进行“小统计”教学前,学生的思维具有直观性、形象性的特点,学生有初步的观察能力,根据学生特点,科学设置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对简单的条形统计图有初步的认识,学会统计对象,并记录在对应的表格中,能够识别条形统计图上的各项信息,以及绘制简单的条形统计图。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小组合作、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2.优化教学方法,注重教学实践活动
教师应当巧妙的在教学课堂中融入其他的教学方法,如:分层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等。例如:在“认识图形”的课堂教学中,可以融入课堂情景法,借助三角板、尺子等教学用具让学生认识各种图形,能够有效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与此同时,教师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明白实践的重要性。教师可以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在相互交流中对不同形状的教学用具进行分类,既能够增加学生间的互动性,又能够让学生将课堂所学的图形知识应用在实践中,巩固图形知识,提高实践能力。
3.利用多媒体,帮助学生理解知识
多媒体,可以将知识通过图片、动画的方式展现给学生,原本抽象的、复杂的数学知识,使用多媒体之后,知识变得生动、形象。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多媒体技术,降低数学知识的难度,让学生更好的吸收知识。例如:在进行“长方体的认识”一节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在多媒体上展示长方体,通过多次闪烁长方体的面、棱、顶点等,让学生清楚长方体的各部分。还可以在多媒体上展示长方体的平面图,使得原本抽象的平面展开图,变得直观,帮助学生理解长方体平面图是怎样形成的。
总结
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要注意转变师生角色,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同时,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学情的分析结果,制定科学的教学目标,在具体课堂的教学中融合多种教学方法。同时,善于利用多媒体技术,帮助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参考文献:
[1]张菊萍.浅谈如何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J].名师在线,2020(17):22-23.
[2]他福云.农村小学数学教学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科教文汇(上旬刊),2020(04):129-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