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启发主动提问的方法

发表时间:2020/8/20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3月9期   作者:易颖钰
[导读]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与落实,传统的教学观念已然不再适应现如今的时代发展形势,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与落实,传统的教学观念已然不再适应现如今的时代发展形势,为了更好的培养出适合社会发展需求的全面人才,同时满足学生的发展、提升需求,数学教师需要积极转变教学模式,正视目前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应采取有效的革新措施,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主动提问,主动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关键词:小学;小学数学;主动提问
前言:
        在小学数学学科的教学过程中,数学教师将班级学生的行为特点、心理特征等数据汇总,作为教学模式革新的主要参考,初步建立学生共鸣,继而在教学中善于从学生视角入手导入知识讲授,启发学生的灵活思维,让学生的学习内驱力被有效凝聚,能够在教师引导下主动整合已学知识,并对延伸知识进行思考。
一、目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气氛沉闷
        基于我国应试教育环境的影响,学生家长、学校、任课教师都最为重视学生的考试成绩体现,只有学生的考试成绩相对理想并不断进步、提升,学校的后期招生才会更有竞争力,任课教师的教学负担也对应减少,学生家长对于学生的未来发展较为安心,但是,学校、家长、教师三者过分注重考试成绩,就容易给学生造成过重的心理压力,并且,注重考试成绩也意味着数学教师在讲授相关知识点时易于主观式经验教学,教学方法固化、呆板,课堂教学气氛沉闷,数学教师讲解知识点时学生听讲是否认真难以实质保证,课堂陋习难以根除,即便数学教师顺应教育改革新要求,将多媒体教学设备、互动模式、教学理念等创新教学手段积极吸纳、引用,也只能短暂的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始终是在传统的教学框架里打转,并不能在根源上在解决教学模式死板化的教学问题。
(二)学生学习主动性不强
        目前,在我国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过程中,数学教师的课堂教学主要是以教师将已总结的知识点规律、解题思路、解题方法等为学生概括讲授,学生内化理解并套用的教学方式为主,这种答案式教学法虽然可以使学生在应试教育环境中依靠公式的理解、套用获得不错的成绩体现,但是部分学生在应用的过程中未必能够真正的理解、消化知识点,对于知识的串联使用模糊、懵懂,因此,对于知识点的主动探究性不强,不能够很好的培养自主学习思维,过分依赖任课教师,对于知识点的相关记忆几乎全靠死记硬背,这样一来,随着后期学习科目的不多增多,课业负担的不断加重,学生的学习态势就会逐步出现问题分化现象,无论是学习程度较好的学生还是学习程度相对较差的学生都不能生动的建立知识与生活的关联性,自主意识较差,教学的最终目的难以凸显。
(三)课堂提问缺乏代表性
        随着教育改革体制的不断深化,大部分学校的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增重了课堂提问环节的教学占比,但是数学教师由于日常工作的繁琐复杂,设计提问问题时,容易忽略班级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以及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的问题也是主要针对数学素养较高的学生,在课堂新知识点的讲授过程,抽选提问几个学习较好的学生,既节省了课堂提问环节的教学时间,还可以快速的验收学生学习效率,但是对于学习状态相对较差的学生几乎很少点名提问,使学习素养较差的学生在不良循环中学习状态难以改善,并且产生敏感、自卑等心理,难以通过学习提升获取对应的积极情绪反馈,这样一来,数学教师的课堂提问环节的设置实效不高,不具全面性、代表性,最终的教学反馈意义不大,并且加剧了班级学生学习态度两极分化等问题,学生难以再集体向上的教学氛围中受到正向的氛围暗示影响,最终的课堂教学质量大受影响。


二、小学数学课堂启发学生主动提问的对策
(一)营造积极的课堂氛围
        在传统的数学学科的教学过程中,由于课堂时间的有限,数学教师一般都会将提问环节进行特定时间点的设置,基本放在课堂一开始的引导以及章节需学知识点讲授完毕后的巩固互动环节,在新知识点的讲解过程,则是由数学教师主讲知识串联,相对而言较少设计专门的提问环节,学生在一开始的专注力凝聚后,很容易在数学教师的讲授过程中走神,或者思维涣散,巩固环节的提问对答效果也不甚理想,因此,要想让课堂提问对答环节实效明显,甚至学生能在教学的过程中主动提问,需要数学教师以学生为核心不固定的进行随机提问,在教学过程中,讲到一些学习重点、难点时放慢讲授的节奏,留出充足时间让学生消化,用眼神鼓励学生有问题举手发言,稍微内向的学生前期没有勇气,可以将自己的学习困惑进行记录,在课下时间向教师或者其他学生求教,长此以往,学生可以自然而然的打破对于数学教师的刻板、权威印象,与数学教师建立良性的互动关系,在整体向上的课堂氛围中畅所欲言、平等表达,无形中激发自身的思维发展,培养信息观察、冷静思考,质疑探究的学习热情。
(二)鼓励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
        小学阶段的学生虽然心智尚未成熟,但是浅层的情绪表达也侧面证明了小学生的易于被引导性,因此,数学教师在小学阶段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将小学生的这一特点进行融合利用,积极采用激励教育法,因材施教,让小学生在成就感的充足体验中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以此提升小学生的探究能力,为今后的系统化学习打下坚实的根基,将应试教育环境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学生面对知识学习不再是不喜欢了就抗拒,难以体会知识学习的乐趣,对于知识的学习被动且排斥,反而在数学教师积极的言语鼓励、肢体鼓励、行为鼓励中认识到自身的存在价值,自发的热爱学习,享受被表扬的快乐,并逐步为了获得表扬而开始隐性的拓展学习空间,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激发学习积极性,形成良性的思考循环,久而久之,培养出自身学习的核心品质,提升自己的问题整合能力、分析能力、探究能力,同时,因材施教的鼓励教育还可以减少班级学生的学习两极分化现象,使每一位学生都可以在课堂互动中表达自我,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并收获到对应的表扬鼓励。
(三)课下思考的引导拓展
        基于小学生的易被引导特质,数学教师不仅可以在课堂时间对于小学生进行探究思维的引导培养,还可以在课下时间与班级学生建立良性互动,帮助小学生将学习意识最优化的延伸、持续,让小学生走出传统教育中“上课即无聊,下课即解放”的学习现象,培养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循循善诱的利用好教育时间将班级学生培养为优异提问生,让小学生学会系统观察、系统思考,建立知识应用在生活的实际关联,借助生活情境的个人体验将思考深化、内化,进而真正意义上将需学知识点精准解读,熟练应用,在不断的思考层次递进中,自主发现其中规律,再由数学教师进行思考方法的点拨,学生就能更加轻松的在生活体验中“冒险”,发现更多的问题,并在问题的总结概括中自主分析、解决,增加知识储备的同时,提升整体思维水平。因此,数学教师尤其需要注意课堂时间的结束不意味着教育的结束,只有在课下也与学生建立良性的互动关系,才能更好的反哺课堂教学,并在课下时间的科学利用中行之有效的减少教学负担,增效减压,在教育的源头上找对适宜的教育引导方式。
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学科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数学教师应该改变原有的教学观念,将教学模式由教师主讲转变为学生多问,让学生在自我疑问的情绪引导下自发的产生探究意识,主动的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并提出问题的解决方案,在收获积极成就感后形成正向的良性循环,逐步构建并提升自身的逻辑思维、探究思维。
参考文献:
[1]林素娟.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J].中小学教学研究,2020(03):47-49.
[2]邱华快.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提问[J].当代教研论丛,2020(05):62+71.
[3]豆格吉.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J].中国农村教育,2020(11):72-7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