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学音乐教学是小学学科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效果对于学生的音乐学习来说显得比较重要。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音乐学习效率的提高。本文论述了小学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作用,指出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方法,以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小学音乐教学 审美能力 培养方法
现在新课程改革已经实行了很多年,传统的单一教学方式已经很难适应当下的教学发展需要,在各个阶段的学科教学之中,都在尝试着用新的方式开展教学,这一点在小学音乐教学中也有着明显的体现。在小学音乐教学之中,老师开始重视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通过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来促使学生音乐学习效率的提高,这样有利于学生的音乐学习与发展。
1.小学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作用
1.1唤醒学生的审美意识
在小学音乐教学之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可以唤醒学生的审美意识,让学生对音乐内容有很强的欣赏能力,能够欣赏到优秀的音乐作品,提升自我的音乐素养和能力,这样会对学生的音乐学习效率的提高起到帮助的作用。小学阶段学生正在开始认识这个世界,如果在这个阶段能够让学生的审美能力得到加强,这样就能够更加高效地欣赏一些音乐作品,从音乐作品当中找到一些灵感,这样学生的音乐学习效率会得到很大的提高,以后的音乐学习会变得更加顺利。
1.2丰富学生的审美经验
小学音乐教学活动不光是给学生讲解一些音乐歌曲,还包括了器乐教学、音乐欣赏教学、视唱练耳教学等内容,是需要对学生全面发展提供帮助。在这个过程中,老师需要格外注意培养学生审美能力,让学生的审美经验能够得到培养,这样学生对于音乐知识就会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和判断。审美经验是学生判断音乐内容的重要凭借,学生能够在这个过程中积淀一些经验,让学生在审美的过程中更好地判断音乐内容,这样会促使学生的音乐学习效率提高。
1.3陶冶学生丰富的审美情感
在小学音乐教学之中,老师在进行教学活动的时候,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可以陶冶学生丰富的审美情感,让学生对于音乐内容有自己独到的认识和看法,从而加深学生对于音乐知识的认识和了解。这样学生的认知能力会得到很大的提高。通过丰富学生的审美能力,可以让学生自身的审美情感得到丰富,之后在进行音乐学习的时候,能够更加高效地开展学习工作。
2.小学音乐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方法
2.1营造美的情境,激活审美意识
在小学音乐教学活动中,老师在进行教学过程的时候,需要注意给学生营造良好的审美环境,让学生融入到这种情境之中,从而能够更好地开展音乐知识的学习,这样会对学生的音乐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通过让学生审美意识的增强,可以让学生快速地理解并且掌握相关的音乐知识,从音乐学习中找到一些内在的规律,这样会促使学生音乐学习效率的提高。例如,在《彩色的中国》的演唱教学活动中,如果直接进入到教唱环节,就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如果用情境教学的模式,给学生创设一些画面的动感,就会让学生快速地理解相关的音乐知识,这样有助于学生的音乐学习。
2.2运用美的形式,培养审美情趣
在小学音乐教学活动中,音乐的形式直接决定了学生审美能力的发展,学生能够在一种美的环境下学习音乐知识,这样就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为学生之后的音乐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在这个过程中,老师需要特别注意学生的学习动态和学习情况,注重运用美的形式,让学生进行音乐知识的学习,这样可以让学生的审美意识得到增强。例如,在小提琴的讲解过程中,老师可以采用互动教学的模式,先给学生播放一段歌曲《杜鹃》,采用小提琴的伴奏,这样就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关的小提琴知识,为学生之后的学习打好基础,这样有利于学生的音乐知识学习。
2.3挖掘美的内涵,丰富审美体验
在小学音乐教学活动中,老师在教学的时候,需要注意挖掘美的内涵,能够找到美的一些事物,来在课堂上向学生加以展示,这样就可以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让学生的意识得到增强。老师需要注意在平时的教学与生活中,去找出一些音乐的元素和内容,在课堂上向学生加以展示,这样就会对学生的音乐学习起到帮助的作用。每个学生实际上对音乐内容都有自己的看法和见解,老师所能做的就是充分地调动学生的音乐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对音乐内容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并且对学生加以引导和帮助,改变学生在音乐学习过程中的一些陋习,能够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样会对学生的音乐学习起到帮助的作用,有利于学生之后的音乐发展和学习。
总之,对于小学音乐教学来说,要想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需要老师在教学的时候,去了解学生的音乐学习情况,根据学生的音乐情况,来因材施教开展教学活动,这样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可以让学生自身的音乐素养得到提高,以后的音乐学习会变得更加顺利。
参考文献:
[1].王小云. 小学音乐教学对于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J]. 音乐大观,2016(1):134.
[2].孙亚. 浅谈小学音乐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方法[J]. 小学教学参考,2017(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