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船和风筝》教学设计

发表时间:2020/8/20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3月9期   作者:陈炳忠
[导读] 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多种方法自主识字,认识本课的“筝、鼠、折”等11个生字,正确书写“折、扎”2个左右结构的生字。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多种方法自主识字,认识本课的“筝、鼠、折”等11个生字,正确书写“折、扎”2个左右结构的生字。
2.继续学习默读,读懂课文内容,体会松鼠和小熊之间的友谊。
   3.通过语境学会区分并正确运用“飘”与“漂”,朗读感受并理解“飘哇飘”“漂哇漂”,体会“乐坏了”,积累“   哇   ”这类词语。

教学过程:
一、实物导入,引发兴趣
1.教师一手拿折好的纸船,一手拿着风筝:“请看老师手里拿的是什么?”根据学生回答,师板贴实物纸船和风筝。
2.板书课题:纸船和风筝
3.指导读课题,学习“筝”字。
【设计意图:实物展示的是学生熟悉的小玩具,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反复读文,读思结合
1.自读课文,识字解词。
PPT出示无拼音的课文。问:请同学们看看这篇课文与我们平时的课文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1)自由读文,交流学习生字,归纳识字方法。交流时,随机识字,用多种形式巩固生字,可以领读、放到句子中读等等。
(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借助图片、利用形声字、查字典…)
(2)总结猜字法。同学们,平时我们在阅读中遇到不认识的字时就可以通过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借助图片、利用形声字…来猜一猜,用字典来查一查。
【设计意图:先学后教,以学定教,这是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理念,是遵循教学规律的先进做法。】
2.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过渡:学完字词,让我们再一次走进故事,来读一读课文,不过这一遍,咱们是默读。
(1)默读课文。复习明确默读要求:不出声,在心里读。
(2)读后反馈。默读完课文完成作业本第5题的练习。
完成作业本第5题练习第1小题后,回归课文第一自然段。
(3)指名说一说故事的主人公。(松鼠)和(小熊),出示甲骨文“鼠”字,学习“鼠”字微课。
(4)随机小结。借助作业本第5题的练习归纳主要内容。
(5)说话练习。请学生根据板书内容,说故事主要内容。
【设计意图:落实本课语文要素“默读”。巧用语文作业本,做好阅读支架,从练习到主要内容。养成学生思维习惯,做到读思结合。】
3.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过渡:同学们,咱们刚刚交流作业本练习,说第二题是错误的,正确的应该是……我们一起来说。
(1)二次默读,聚焦语言。
默读课文2—6自然段,想想松鼠折的纸船和小熊扎的风筝是怎么把他们的祝福送到对方手里的呢?请到课文中找一找。
(2)区分运用“飘”与“漂”。
①对比学习。(读音一样,偏旁不一样)区分字型、字义。
②情境运用。
(图片)枫叶、云朵、水草、国旗
(词语)随风(   )扬  顺水(  )流
(句子)纸船(   )到了小熊家门口。
风筝(   )到了松鼠家门口。
小结:我们的汉字多奇妙啊,只要你做个有心人,就一定会发现汉字更多的秘密。
【设计意图:巧用作业本,做好阅读支架,直接指向重点词句学习,学生经历字、词、句的训练,能正确区分“漂、飘”,掌握两个字的用法。】
(3)朗读比较,积累短语“   哇   ”。






①对比读,感受不同。(漂哇漂让人感觉纸船慢悠悠地从山顶漂向山脚。飘哇飘让人感觉风筝慢而有力地从山脚飘到山顶。)
②小结。在动作之间用上“哇”,可以让人感觉这个过程更漫长。
4.回归整体,体会快乐。
过渡:松鼠和小熊就是通过纸船和风筝成为了好朋友,让我们再一次回到课文,去感受他们的快乐。
(1)三次默读,体会快乐。
         ①默读,圈出小熊和松鼠收到礼物和祝福后心情的词语。
②思考:为什么小熊和松鼠都乐坏了。
(收到了礼物和祝福,收获了友谊)
③随机学习“幸”字。
(2)放声朗读,感受获得友谊的快乐。
【设计意图:在朗读比较中,体会语句,积累短语“   哇   ”,随后回归整体,体会快乐。从局部到整体,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三、生字归类,书写指导
1.出示生字“折”“扎”。
2.观察生字,他们有什么异同点?
(指导要点:一看宽窄、二看高低、三看穿插。都是提手旁,都是动词,都是左右结构。“折”左窄右宽,“扎”左右窄宽相当。)
3.教师范写。
4.学生练写。(写作业本中的第一题)
5.教师点评。(提示要点)
6.同桌互评,修改。

教学反思:
本节课能紧扣语文要素,课堂上注重学生的语言训练。课堂中巧用语文作业本,充分利用语文作业本第5题,搭建阅读支架,帮助学生理解主要内容,归纳故事主要内容。另外,低年级识字写字是重点,教学过程中采用了多种方法识字,如看图,看“鼠”字微课等。写字指导也细致到位,写字时又再次利用作业本练写,减轻学生课外负担。
当然,这节课中仍有很多不足的地方,课堂上对孩子们激励性的评价语言不多。对课堂的生成,不能敏锐的捕捉,意识不强。从整体到细节,再从细节到整体的把握不够细致。
且行且思,愿在行动中不断成长。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