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师生共研是一门教师与学生对某个实践研究进行深入探讨的课程。学生作为研究的主要参与者,在教师的指导下,他们需要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师生共研作为新型的校本课程,探究以“网络流行语”翻译为主题的实践活动有利于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加强学生的翻译能力,激发学生的语言创造力。学生在实践与探究的基础上,增加了对社会文化的了解、改善了英语学习的基础、扩展了自己对语言翻译的创新。以网络流行语翻译为主题的探究是社会文化和时代发展的产物。
关键词:校本课程;师生共研;网络流行语翻译
引言:随着社会的发展,网络流行语在大众生活中越来越普及。网络流行语翻译一方面代表了中西方文化之间交流的需要,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大众娱乐的需求。许多学者从多角度对网络流行语翻译进行了一定的研究。丁一认为,“网络流行语的构成及翻译对中国独特文化的传播和跨文化交际具有重要意义”[1]。由于越来越多的媒体和大众开始使用网络流行语,张漫对此提出了一些“翻译策略”,为网络流行语的翻译开创了新的领域。[4]网络流行语的出现,在带给人们新鲜感的同时,也带给人们一些困惑。霍文华结合网络流行语与读者反应论的文化关联,开始“对网络流行语翻译的文化因素进行阐释”。[2]不同学者对网络流行语翻译进行多角度探究。而本文旨在从学生对网络流行语翻译的学习历程进行探究。
一、认识网络流行语
随着社会的进步,电子设备的发展速度极快。人们之间的书信交流逐渐被网络交流取代。在交流的过程中,人们相互取乐、抒发个人情感、用独特的角度阐释个人观点。许多流行语言逐渐在这一过程中慢慢衍生出来。
一网友因失恋将“难受想哭”误表达成“蓝瘦香菇”,大量网友跟风效仿。这句话在当时引起了网友们的极大关注。后来,当人们内心崩溃时,他们往往说这句话来表达自己难过的心理。2019年,一个新的网络流行语“我太南了”深受广大网友们欢迎。这一流行语出自快手某主播发表的一个视频,视频中主播一边扶着额头,一边感慨“我太难了,老铁,最近压力很大”。随即这句话引爆网络,更有网友将“难”改为“南”。一方面谐音的使用增添了人的情感色彩,另一方面对生活的感慨引发了无数网友们的感同身受与共鸣。
网络流行语大多源自人们对生活和对自我经历的感慨。而它之所以流行也是因为它迎合了当下人们的心境,描述了当下人们真实的内心感受。这是一种对人们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人与人之间的共鸣通过网络流行语得到深刻体现。在它的快速传播中,人们的心声逐渐被打开。 而学生对网络流行语的探究无疑使学生真正融入到社会实践中,去倾听人们的心声,感受人们的经历,与社会人民深层接触。这为学生探究网络流行语翻译提供了真实的生活素材,使学生易于理解网络流行语的翻译,让他们的翻译创新更易贴近生活与现实。
二、融入翻译学习中
通过了解网络流行语的来源、特点以及它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影响之后,学生开始探究网络流行语的翻译。丰富的生活素材和真实的情感体验为学生探究网络流行语翻译提供了研究基础。初中学生的语言习得能力是有限的,但这并不能成为他们热爱语言的绊脚石。
从开篇一系列问题式的输出到学生可以主动判断句子的翻译方法、策略再到运用翻译方法、策略去翻译句子的整个过程都代表了学生能力的提升。为什么网络流行语被人们翻译?学生们提供了各种回答。一方面为了促进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另一方面迎合了大众的娱乐需求。第一个问题抛出之后,学生们紧接着开始探讨关于翻译理论的问题。
为了了解网络流行语翻译,翻译理论的学习是必不可少的。什么是翻译方法、策略?翻译方法、策略分别包括哪些?这个句子运用了什么翻译方法、策略?如何使用翻译方法或策略去翻译句子?这一系列问题都值得学生思考。只有全面学习、了解翻译理论知识,学生们才能对翻译理论问题做有效分析。比如“风水”译为“feng shui”。学生知道它运用了音译的方法和异化的策略。“风水”一词源于“中国古代,是关于住宅、宫殿、墓地的选址、定向、建筑方法等的一门学问”。风水“具有其自身的整体性,是中国传统文化所独有的一部分。在其他文化中没有类似的词语可以表达其意思”,[2]因此采用音译的方法来表达其意。类似用音译法翻译的词语还有“大妈”,“愤青”等。
在翻译理论学习中,学生先后掌握直译,意译,音译,归化,异化等翻译方法或策略。通过学习翻译理论知识,学生能快速分辨句子所使用的方法、策略,也能运用翻译理论知识去翻译句子,这是一个探究、习得的过程。
三、网络流行语翻译创新
为了检测学生翻译习得的这个过程,对近十年的网络流行语进行翻译创新也是必不可少的一个过程。网络流行语源自生活,与人们的生活紧密相连。以下是学生对部分网络流行语进行的一个创新式翻译。
“吓死‘宝宝’了”源自于王宝强的巧妙回答。这一表达与他自身的名字存在一定关联。所以“宝宝”一词在句中可以被译成me。除此之外,“宝宝”一词还可以指对爱人或朋友的称呼,因此在句中被译成baby, dear, oney等词表示爱人之间的亲密关系。当称呼朋友时,在句中也可以用you来指代。 “宝宝”一词可以代表不同的对象,运用较广泛。当表达对别人的感谢时,我们经常会说“谢谢”。但相比较“么么哒”,“谢谢”则显得更为正式。而采用音译方法的memeda则更好地诠释了感谢这一含义。面对生活中的难题,很多人认为,这仅仅是小问题。如若采用直译法将它翻译成a piece of case貌似没错,但使用 a piece of cake这一习语会使读者听上去更加顺畅。生活中人们将“愤青”一词直译为feng qing,外国人对其意容易感到陌生。如若解释为young cynic—年轻的愤世嫉俗者则容易使人理解其意。如果让外国人理解中国人常用的流行语“打酱油”一词,我们需要采用意译的方式。因为get some soy sauce仅仅表示人们常用的调料,而网络上打酱油的原意指“不谈政治等敏感话题,与自己无关,自己什么都不知道”,因此被译为It’s none of someone’s business较为恰当。交流是人与人之间联系的桥梁,也是国与国之间联系的桥梁。网络流行语需要考虑不同人们的思维理解,这样才有利于人们的交流和发展。
结论:
大多数网络流行语都是关于人们的日常生活。随着跨文化交流的发展,如何对网络流行语进行正确阐释及翻译是一个十分有意义的探究过程。学生首先需要理解流行语的真实原意,才能更好的利用翻译来诠释流行语的含义。作为中学生,对网络流行语的探究不仅能培养学生实际探究的能力,更能使学生深入地了解生活。这是一个十分有意义的研究过程。
参考文献:
[1]丁一. 网络流行语的构成形式及翻译方法[J].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5(3):81.
[2]霍文华,茹雪. 网络流行语的特点及翻译文化因素分析[J].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 2016(4):129.
[3]张漫. 网络流行语及翻译策略[J].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4(2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