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提高小学生简便计算能力

发表时间:2020/8/20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3月9期   作者:陈秀连
[导读] 运算能力是我国数学教育的重要特征之一
        内容摘要:运算能力是我国数学教育的重要特征之一,课标对运算能力的描述:主要是指能够根据法则和运算定律,正确地进行运算的能力。培养运算能力有助于学生理解运算的算理,寻求合理简洁的运算途径解决问题,而简便计算在运算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不仅体现了学生运算能力的高低,更是体现了学生的数学思维灵活性。
        关键字:简便计算  提高
        小学阶段的计算由于其知识的基础性和应用的广泛性,无论是对学生将来的学习还是生活、工作都有着及其重要的影响,因此运算能力是小学阶段最为重要的数学能力之一。而在新课程改革教学下, 简便计算不仅是一种算法技巧, 更是一种数学思想, 但在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计算容易错误的问题, 因此应联系课程标准、教学、学生进行深入分析, 提升教学优化策略以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类比推理运算能力以及在实际生活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小学阶段,学生从四年级开始接触运算定律,而根据运算定律,合理、正确地进行简便计算,是对学生计算能力的重要考察,但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老师发现,学生在简便计算时,往往会出现各式各样的错误,即使能熟记所有的运算定律,但一到运用时,就出现模棱两可,不知该运用哪个定律进行简算,甚至是凭直觉为了简便计算而改变运算顺序导致结果出错。
        一、调查情况
        我在课余时针对一些高频率出错的题型对学生进行了初步的调查。
        题目1:
        完成正确的同学:首先观察此题都是乘法,所以可以运用乘法交换律,把分数放在一块进行约分。
        完成错误的同学:题目中有相同的数字2,又有乘法,应该可以运用乘法分配律。
        题目2:0.8×35%+0.2
        完成正确的同学:这道题目有乘有加,但是并没有小括号,所以应该按照先乘后加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
        完成错误的同学:在简便计算中,我们要找能简算的数字,这题中0.8加0.2刚好等于1,所以可以先算,只需要给它们加上小括号就行了。
        题目3:15.26-7.4+5.6
        完成正确的同学:此题只有加减运算,同级运算需按照从左往右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
        完成错误的同学:一个数,减去两个数,可以减去这两个数的和,所以可以先算加法,再算减法。
        二、主要存在问题
        根据对学生的调查,我把易错题型出现的问题归类于以下几点:
        1.对运算定律的认识模糊不清,理解不到位。
        学生在学习运算定律时易于死记硬背,而没有真正去理解“为什么”,从而在完成练习时盲目运用,如题目,部分学生看到式子中出现两个“2”,就会想到运用乘法分配律,从而把题目变成或者是,无论是这两种变形中的任意一种,学生都是出于简算的心理,然而可以看出,学生在简算的过程中,对于乘法分配律的形式a×b+a×c=(a+b)×c理解并不到位,从而出现乱用运算定律的情况,此题的正确解法应该是运用乘法交换律,把原题变成。
        2.凑整惹的祸。
        学生在经历多次简便计算之后,会发现在很多题目中,凑整是走向简算的一条捷径,所以出现只考虑凑整,而忽视运算顺序的情况。

如小学六年级的一道题目0.8×35%+0.2,认真思考,此题并不具备简便计算的条件,但根据学生简算的经验,0.8和0.2刚好可以凑整,因此已经忽略了乘法分配律的条件,于是打破运算顺序,出现以下解题过程:0.8×35%+0.2=(0.8+0.2)×35%=1×35%=0.35,而与此题类似的,同样只关注凑整,而未关注运算定律,如 ,学生根据倒数的知识得知刚好等于1,也刚好得到1,这是学生在计算时梦寐以求的凑整,于是就出现了以下解法:。答题错误的学生,任性的打破运算顺序,不知道简便运算的前提条件是:运算顺序改变,计算结果不变。学生只想表现式的变化,体现不出量的不变。
        3.经验的负迁移影响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容易受到已学知识的影响,即学习中的负迁移。而简便计算中的负迁移不占少数,如,在连减的性质中,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用这个数减去这两个数的和,即a-b-c=a-(b+c),或是反过来也成立,在相应练习题15.26-7.4-5.6中,学生看到连减,就马上懂得把原题改成15.26-(7.4+5.6),但只要题目稍加改变,如把第2个减号变成加号,15.26-7.4+5.6,学生由于受到已有经验的影响,就会直接在后面的计算中加上括号从而达到简算的目的。
        四、提高措施
        而如何避免在简便计算中再次出现此类问题呢,经过实践研究,我总结了以下几种提高简便计算能力的方法:
        1.联系生活教学,加强学生对运算定律的理解
        小学阶段学习的运算定律有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乘法分配律五种,而在简便计算时往往还会运用连减和连除的性质,老师在教学时往往只教会学生死记硬背,而忽略了对运算定律的理解,因此在在教学中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帮助学生体会运算定律的现实背景。如加法的运算定律,从李叔叔骑自行车旅行的场景引出三例问题,乘法的运算定律则从同学们植树的问题情境中引出。同样在教学减法的性质时,我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买东西入手,让学生从司空见惯的“分别付钱”和“合并付钱”两种方法中理解“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等于这个数减去两个数的和”。这样学生可以应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在解决不同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抽象出运算定律。
        2.利用特征记忆,提高判断能力
        几种类型的运算其实各有其特征,在判断某题是否能用相应的运算定律,只需与运算定律的特征进行对比就可知道,所以在教学时可以让学生根据运算定律的特征去记忆,如:判断某题是否符合加法交换律的条件,首先观察在式子中,应只存在着加法的运算;判断某题是否符合乘法分配律的条件,无非两种情况,一是如a×b+a×c的形式,式子中有乘有加还有相同的数,可以运用乘法分配律,二是如a×(b+c)的形式,式子中有乘有加,还有小括号,也可以运用乘法分配律。在上述题目中,可判断,虽然有乘,有相同的数,但并没有加法,所以肯定不能运用乘法分配律来进行计算。
        3.培养检验意识,加强计算准确率
        检验意识应从一年级开始培养,学生如果能养成检验的习惯,那么可大大降低计算的出错率,而对于简便计算的题型而言,同样也可以通过检验来判断是否出错,如上述题目中0.8×35%+0.2,按照正常的运算顺序,先算乘法,再算加法,那么得到的结果是0.48,而按照部分学生,通过运用所谓的乘法分配律简算得到的结果是0.35,两个结果显然不同,那么此时就应该考虑简算是否正确,能有效帮助学生避免错误的发生。
        4.加强简便运算中的对比练习。
        学生在简便计算时既然有定势思维,就意味着,这些题目和平时训练的题目有相似却又不同,如果我们在教学容易混淆的题目时,只是见河就搭桥,见招就拆招,头痛就医头,效果自然不会很好。如果寻找计算的共同点,设计“形同质异”或“质同形异”的题目,比如简便计算,在训练 0.8×35%+0.2 的同时,设计0.8×35%+0.2×35%,和,经历对比练习,学生收获了观察、比较、总结、再反思这一学习品质,从而提高了学生的计算能力。
        简便运算在四年级就开始接触,随着学生经历了整数、小数和分数这三轮的学习,随着运算技能逐步提高,也要不断的去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遵循运算定律和运算法则。而在强化技能训练的同时,教师更应该意识到,一切计算,都是学生在切实理解运算法则、定律、性质的基础上进行的,一切的简便计算都要建立在不改变计算结果前提下。
        
        参考文献:
【1】黄旖旎.浅谈小学数学简便计算教学策略[J].数学教学通讯,2019(13):77-78.
【2】周艳红. 小学数学简便计算教学的策略与实践[D].湖南科技大学,201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