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发表时间:2020/8/20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3月9期   作者:薛儒冰
[导读] 好的行为习惯是成功的基石。小学生身心发展尚未成熟,这一阶段也是培养他们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
        摘要:好的行为习惯是成功的基石。小学生身心发展尚未成熟,这一阶段也是培养他们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抓住小学生学习、生活中点滴的细节,[1]对学生的行为习惯进行引导性和塑造,能为学生终生发展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让学生一生受益。
        关键词:小学生;行为习惯;培养;塑造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教师在重复曲折的实践中不断摸索,总结经验,帮助学生逐渐认识到不良行为习惯对自身发展的影响,从而找到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方法,让学生在教师和家长的监督和帮助下,循序渐进的进步与提高。
         一、小学生不良的行为习惯与表现
        (一)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小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常常交头接耳,不由自主的东张西望,对学习内容无法保持长时间的专注度,缺乏自控力。学生的自律性差,贪玩,没有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缺乏刻苦钻研的精神,在被动学习中喜欢投机取巧,出现抄袭的行为。另外,其注意力不集中,导致课堂听课效率不高,无法顺利完成相应的学习目标。写作业拖拖拉拉,常常因为贪玩而出现忘记写作业的行为。学生沉迷于电脑,边玩边学,甚至厌学,常常应付学习,草草收场,甚至故意不写作业。
        (二)没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小学生在班级卫生值日中,不会基本的清扫卫生步骤和方法,常常东扫一下,西扫一下,自理能力差,存在推卸责任,依赖性强的行为表现。很多小学生在家基本不参与家务劳动,没有正确的劳动观念,不会主动整理自己的衣物和书包,收拾自己的房间,安排相应的学习用具,在生活中没有条理性,自理能力较差。
        (三)没有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行
        很多小学生受家庭的影响没有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对周围的人和事缺乏爱心,缺乏责任感,常常以自我为中心。小学生没有形成良好的品德品行,常常出现偏离正常行为规范的行为。如:欺负弱小同学,欺软怕硬的行为,甚至出现暴力倾向,遇事喜欢采用暴力解决问题。一些小学生不爱护公物,随地乱丢垃圾,满口脏话,随意破坏公物,没有形成良好的公德心。一些小学生不听教师和家长的教导,自有主张,不服管教。
         二、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的途径
        (一)搭建与学生沟通的平台
        很多家长忙于工作,对学生生活、学习的关心不够,让学生觉得被忽略而渐渐轻视学习。在生活上,很多小学生跟随长辈或有母亲一人管教,在溺爱和全面照顾中,很多学生缺乏一定的自理能力。另外,学生在不和谐的家庭氛围中,产生暴力和怯懦的行为。学校和教师在学校教育中,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略对学生生活细节和情感态度的关注,造成沟通不畅的问题,会造成学生行为习惯无法从根本上的到解决。因此,教师要创造机会,[2]搭建与学生沟通的平台,从学生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中引导学生,让学生愿意敞开心扉,讲出心事,以积极的心理情绪转化自己的行为。比如,教师让学生们给教师和家长写小纸条,说出心中的困惑和无奈,定期开展一对一谈心活动,让学生在“爱满天下”的教学理念下,感受到被关心和被关注,有助于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二)培养学生兴趣,创设宽松学习环境
        小学生对周围的事物充满着好奇与探索欲,容易被新鲜的事物吸引。

因此,教师利用学生们这一特点,通过故事教学的方式进行侧面引导,让学生们从形象生动的故事中认识到自身的问题。教师在教学中,带学生们去校园图书馆,集中观看美好品德的历史故事、神话故事,让学生们选择一两个喜欢的故事开展故事复述,在讲述完“孔融让梨”、“囊萤映雪”、“头悬梁锥刺股”等经典的故事后,说出自己的想法。教师根据学生的兴趣制定“杜绝不良行为习惯,争做优秀少年”的主题活动,在学生中间开展书画比赛、朗诵比赛、演唱比赛等活动,让学生们在感兴趣的各类活动中,逐渐关注自身的行为,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
        
        (三)适当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习惯的养成
        小学生判断力和分析能力较差,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要让学生从行为意识上有个清醒的认识。在生活中和学习中遇到不同的事件和挑战能够以正确的行为方式和行为准则去做出选择。教师让学生形成记日记的习惯,每天日记一事,从对小事的思考中,逐渐转变意识。接着,教师要让学生对自己提出明确的要求,建立个人成长档案,记录下学生都有哪些不良的行为习惯,每天都改变了哪些行为,以顽强的意志克服了哪些困难,总结经验,事无巨细的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规范,让学生在可视化的成长轨迹中成长进步。最后,还要建立互相督导机制,定期让家长、学生之间进行互评,在监督和指导中,让学生在团结互助友爱的氛围中逐步克服困难。
        (四)榜样教育,推动学生习惯的养成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尤其是小学生模仿性能强,为学生树立榜样,是行为规范训练的有效形式。根据这一特点,教师经常给学生讲名人名家的故事,什么“毛泽东尊敬老师”、“雷锋‘听’电影” ……树立学身边的典型,从身边的人学起,树立榜样的作用,在学生心中都留下了深刻和印象。教师本人的行为素养对学生行为养成也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在学生心目中,教师是最崇高的、最伟大的人。教师率先垂范,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做到。同时从学生中树立榜样,在学生中评选出“文明小市民”、“三好学生”“优秀队干”等等,从身边的人和事,从集体当中受到教育,产生了“我也能行”的感受,对于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起到了强大的推动作用。
        (五)家校合育,促进学生习惯的养成
                学生除了学校外,停留最多的就是家庭了,因此,教师在教学工作中,除了在学校处处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外,还要与家长密切联系,取得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学生在家庭中的不良行为习惯,家长也要及时督促,时刻提醒并不断改进。在这点工作中,教师要经常进行家访,可以是面访,也可以是电访,及时了解学生在家的行为,及时得到反馈的信息,对学生的坏行为作出及时的纠正。教师与家长不断地沟通,互相配合,让学生养成坏习惯的机会减到最少。
        总之,家长、学校和教师要抓住小学阶段学生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集中力量营造积极性上的温馨环境,引导小学生在爱和鼓励下逐渐地纠正不良的行为习惯,利用各种资源促进小学生健康发展。在小学生关键的成长阶段做好“捉虫”、“除草”工作,促进每一个小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这样培养好习惯[M]. 延边大学出版社 , 清华编著, 2005
        [2]好习惯是培养出来的[M]. 海豚出版社 , 徐汉林编著, 200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