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很多教师以及学生认为语文是一门好教、好学、思考最少的学科。认为如果自身掌握了读课文、学字词、理解文章结构、总结文章思想的方法,教好、学好语文就是一个十分简单的事情。其实不然,语文是与众多学科以及生活有着密切联系的学科,教师只掌握基本的语文知识根本达不到教学要求。因此,在有限的教学时间时,只有不断创新教学方法,让学生爱上语文,才能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本文分析的高中语文学科教学有效性的提高策略。
关键词:高中语文;有效性;教学策略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自主学习、合作能力、主动探究等多种教学要求都成为了教师不断探索的方向,这显然与传统的教学模式存在着很大的区别。创新的教学模式需要在活跃和谐的教学氛围中实现,需要将“灌输式”的教学模式打破,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快乐的同时,学到语文知识,开阔语文视野。
一、多维度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新课程改革的发展要求下,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至关重要。在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在课前预习、课堂学习以及课外学习中分别应用,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对于预习来说,这是锻炼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首要环节。良好的预习习惯可以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的不足之处,这样的教学才会更加具有针对性,从而使得教学内容发挥最大价值。而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主要是将学习的方法告知学生,让学生掌握适合自身学习的方法基础上,从而使学生可以依靠自己的力量去理解文章的内涵。除此之外,课外的延伸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十分重要的环节,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开阔学生的视野,施展自身的才能。教师需要以课内的文章作为龙头,课外的文章作为补充,从而做到满足学生学习需求的目标。只有课内外的充分结合,才会让学生更好地消耗、应用语文知识,从而提高自学语文的综合能力。
例如,在学习《鸿门宴》这篇文言文时,学生的翻译常常会出现词不达意的现象。为了让学生充分地理解文章,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预习,从而方便自己了解学生在哪个方面存在困难,以便更好地使教学方法具有具体性。比如,在朗读课文两遍的基础上,借助工具书,通读文章。课前预习包含了解司马迁、《史记》以及《鸿门宴》创作的背景,这是通读文章的前提,也是更好理解文章的关键,也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方法之一。
二、创建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不管是采用何种教学方法,最重要的是教学方法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合适的。
因此,教师需要充分了解学生的性格、学习特点以及心理变化等,在结合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从而让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被激发出来,这样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就会增强,教学效率才会得到提高。比如,教师可以采用创建生活教学情境、问题情境等,来让学生对语文学习充满好奇。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上开展具有研究性地学习,让学生有充分的自由性来探究知识,从而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选择合适自己的问题,进一步使得学生拥有足够的学习空间。在此环节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来开展问题教学情境,让学生之间可以彼此讨论,从而使得讨论更具有针对性、合理性。当然,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注意的是,不能以时间不足为由而让讨论草草收场,从而使得学生的能力得不到提升。激发学生兴趣是任何教学环节的首要目标,只有学生对学习有了兴趣,才会对教学活动的参与具有一定的积极性。
例如,在学习《荷塘月色》时,为了让学生体会作者的心境,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环节,以创建问题情境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夜深人静之时,作者为什么会突然想去荷塘边散步”、“作者采用什么方式来排解不宁静的”……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文章,从而对文章想表达的感情有所感知。
三、丰富教学方法,活跃语文课堂
在新课程改革的教学要求中,活跃的课堂氛围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初始,也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关键环节。因此,教师可以不断研究高效的教学方法,在丰富教学方法的基础上,让师生之间的交流多起来。比如讨论、问答、演讲、座谈、辩论、表演、游戏、竞赛等形式都可以作为丰富教学方法的形式,让学习的氛围充分被调动起来。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借助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来让课程与科学技术进行融合,从而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文章内涵,开阔视野,积累知识。
总而言之,对于提高高中语文的教学有效性来说,只有不断研读新课程改革的发展要求,在明确教学目标的基础上,丰富教学方法,从而使得教学效果不断提升,也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断增强,学习能力不断增强。只有这样,学生才愿意学习语文,才愿意探究语文,才会爱上语文,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肖丽娟.核心素养下高中语文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20(05):96-97.
[2]夏宏伟.浅谈核心素养下高中语文阅读有效性教学的策略[J].汉字文化,2020(03):96-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