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和融合是语文课堂精彩生成的聚合之力 ——《庄子》二则教学例谈

发表时间:2020/8/20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10期   作者:黄李新
[导读] 语文课堂教学中对于课题的切入,往往不是撰写一段标新立异的导语就能轻易解决的
        语文课堂教学中对于课题的切入,往往不是撰写一段标新立异的导语就能轻易解决的。情感和趣味的因素当然是重要的,但与开启文本的契合程度和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更直接关联的必定是创新和融合两大要素。
        部编八下语文21《庄子》二则的课前预习一首见于新版教材中,可见其凝聚的编者心思。——庄子笔下的“鹏”这一形象对后世影响深远。搜集与“鹏”有关的文学形象、诗词名句、成语典故,与同学交流。
        课前预习是学习的前缀,课堂教学必然与之关联。根据助学系统的提示,以及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笔者预设如下之导语:有一种最舒展的姿势叫做“大鹏展翅”,有一种最殷切的祝愿叫做“鹏程万里”,有一种最豪迈的意境叫做“九万里风鹏正举”。你觉得这其中“鹏”的形象有什么特点?你知道“鹏”这意象的最早出处是哪里?你还知道哪些与“鹏”有关的名句和典故?
        关联课前预习题,关联学生的课前预习,这就是一种融合,语文课堂最需要这样的融合,既有创意又不生硬。把学生的思路打开,把学生的兴趣点打开,把通向文本学习的大门打开。
在整体上感知文本,与在局部剖析文本一样,是语文教学的常规环节。梳理文章思路的时候,如何紧扣文本?特别是在文言文教学中,更不是轻而易举的,更要有创新之举。
        在教学《庄子》之《北冥有鱼》时,笔者让学生从文中找出两个动词来理清文章的两层意思。首先界定为动词而不是其它词性,其次确定为两层意思。学生在仔细研读之后,终于找出能涵盖这两层意思的词语是“化”和“徙”。笔者随即板书:鲲化鹏   北冥徙南冥。用最简明最鲜明的词语概括文章内容,基于学生对文本的熟知程度和提炼文本信息的能力,这就是一种融合。把学生引向文本,定向梳理,合理提取。


        注重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注重旧学与新篇的联系,往往是语文教学设计的着眼点。如何做到关联自然点化巧妙挖掘适度?
        在教学《庄子》之《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时,围绕文本中的“鱼之乐”,自然地联系之前所学课文《小石潭记》 。设计如下环节:一、回顾前文,柳宗元是怎样描写小石潭中的游鱼之乐的?二、阅读本文,庄子又是怎样描写鱼之乐的?三、两者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关联旧篇,又与所学比较阅读,这是阅读教学中的深度融合。当揭示出主观情感投入到客观事物上这一写作特点时,笔者又举出杜甫《春望》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加以佐证,帮助学生强化认知。
        学生在课堂的学习质量决定了课堂教学的成效。创新教学活动的每一次预设,每一个环节,每一种情境,都是通向融合的有效途径。
        在分析庄子和惠子的论辩艺术时,通过分角色朗读和互换角色朗读,来揣摩论辩之人的语气和语调,来体味论辩之人的风度和气质,来感受论辩的智慧和魅力。学生意犹未尽,笔者趁势提出:文章在庄子说“我知之濠上”就戛然而止,惠子作为一个哲学大家,他真的会无言以对吗?如若不会,那么他会怎样应对?如若会,那么以庄子表面的胜利结束又有什么意义呢?挖掘结尾的巧妙,把学生的思维火花再次触发,这就是融合。
        课堂练习也是课堂教学的必要环节。在进行训练内容的选择和设计时,既要考虑与教材的关联性,也要考虑课程的衍生性。例如:学校将校园主干道命名为“鲲鹏路”,你觉得有何深意?这个问题的设计基于真实的校园文化语境。现实生活中孩子们每天经过的校园路径,可能在意过的路名,却没有细想过命名缘由,居然与庄子之间有如此密切的勾连。既能激起学生探究校园文化内涵的浓厚兴趣,又能将学生对文本的深度理解自然融合。融合的最高境界就是语文的生活化。
        在语文教学中,创新和融合是相伴而生不可孤立的。如果说创新是理念,那么融合就是目的;如果说创新是手段,那么融合就是结果。只有不断创新的语文教学才能带来更大的教学融合度,语文教学也将因此而精彩纷呈。融合的课堂才是合理的。融合的课堂才是理想的。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