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小学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字、词、句、段、篇的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学生思维,开拓学生视眼。让学生学会寻找美,发现美,提高审美情趣,受到思想的熏陶和道德的培养。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核心素养 语言构建 思维发展 审美鉴赏
新一轮的课程教学改革要求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中心环节,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已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为了进一步将语文核心素养融入语文课堂教学,使学生循序渐进的形成语文学习的方法和习惯,实现全面发展。
一、语言构建与运用。
语文,作为一门工具性学科。它特有的文学魅力以及自身蕴藏的文学常识留给学生宝贵的精神财富。在不同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可以学习不同的语言构建规律。在识字教学过程中,学生积累识字方法和构字规律。字、词的运用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理解字、词的方法掌握其语言构建规律,并学会写短语。在句子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了解修辞手法和句型的转换方法。在阅读教学中,寻找不同的文章涉及的篇章的结构特点及写作方法。例如:三年级《秋天的雨》是一篇抒情味很浓的散文。在教学过程中,我抓住文章结构分明,层次清楚的特点。首先,按照课文“总—分”的结构方式理清课文的顺序。其次,围绕每个自然段都是“总—分”结构的布局的开展教学活动。课堂教学活动显得思路清晰,每个教学环节设计有层次,学生学得高效而轻松。在积累课文优美语言时,我引导学生找出描写秋天的雨的句子,领悟作者使用的各种修辞手法,或把秋雨人格化,或把秋雨比喻成生活中常见的东西,或很含蓄地抒发感情,让学生感悟文章语言美的特点,感受秋雨的美好。
二、思维发展与提升。
《学习与思维》中说到:“思维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对感性材料进行分析和综合,通过概念、判断、推理的形式,造成合乎逻辑的理论体系,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和运动规律。”思维发展与提升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语文课堂教学要让学生实现知识的共享,只有学生与教师的思维发生碰撞,学生与学生的思维发生碰撞,学生才能不断探究语文现象和文学现象,从而获得文学形象的直观体验。只有积极的挖掘,不断的实践,学生才能提高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发展思维能力,激活创造能力。例如:五年级的《地震中的父与子》这一篇看似内容浅显,但内涵深刻,语言平实而又令人震撼的一篇表现父子情的课文。在教学时,我以学生自读自悟、合作探究为主线,让学生主动找到父、子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等句子,让学生进入到这位父亲的情感状态中,了解父亲由恳求到焦急直至有点儿崩溃的心情变化,想象父亲失去孩子的悲痛,体会父爱的伟大力量。通过探讨,挖掘出孩子们内心深处最真挚的情感。
三、审美鉴赏与创造。
语文活动是一个发现美、欣赏美、表现美的活动。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阅读鉴赏优美的文学作品。品味文章蕴含的语言艺术,激发审美的想象,感受思想文化的无穷魅力,在头脑中形成独特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例如:在教学四年级《搭石》一课时,我紧紧围绕“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这一条主线,引导学生抓住“清清漾漾,人影绰绰,协调有序”等重点词语,让学生感受到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亮丽风景。同时,通过创设情境,应用课堂表演与体验的方法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动作协调美和韵律美。欣赏两人相对过搭石,年轻人背老人走搭石的片段,感悟乡亲们互相谦让,尊老爱幼的品美好心灵美。
二、文化传承与理解。
语言文字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是一门人文性与工具性相统一的一门学科。学习语言文字,可以欣赏不同国家、不同区域,不同国家的文化,吸收人类的精华。学习语言文字,体会中华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继承中华的优秀文化传统,提高文化修养。学习语言文字,全面提高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的认识,从而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树立为民族振兴而努力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我在教学五年级《梅花魂》一课时,课前,我让学生搜集了关于描写梅花的诗句和抒发思乡之情的诗句课上交流,不仅开拓了学生的视眼,同时还受到我国古典文化教育的熏陶。课上,品析梅花品质的片段,引导学生了解中国有气节的人物,让学生受到爱国文化的教育,领悟外祖父的爱国情、思国情。
教学以生为本,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语文基本能力,更要注重优秀文化对学生的熏染,让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道德修养、审美情趣得到提升,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得到培养。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效落实语文核心素养,不仅可以积淀孩子们的文化修养,还可以培养孩子们的情趣风格,为孩子们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了基础。在教学中,教师要着力于构建以学生为主线的课堂教学体系,要把学习的权利和责任还给学生,让学生的潜能充分发挥出来。
参考文献:
梁晏《小学语文学科教学核心素养落实策略》 学术期刊
温寒江 《学习与思维》教育科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