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及其实现路径分析

发表时间:2020/8/20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10期   作者:朱江
[导读]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素质教育在教学课堂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高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素质教育在教学课堂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高。由于小学生的认知能力较弱,所以在学习语文知识时会遇到一定的困难。但是小学阶段也是培养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最好时期,教师可以通过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逐渐引导学生感受文学之美。本文主要从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出发,探讨了培养小学生语文学科素养的途径,以期为小学语文教师提供借鉴。
关键词:小学语文;核心素养;实现路径
引言:为了顺应社会的快速发展,教育改革成为当下教育的主要工作。在此背景下,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更加重视课堂中存在的问题并为之改变,以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语文课程是小学阶段的基础科目之一,基于核心素养教学开展语文教学工作,能够有效提升学生语文学习能力,培养学生语文精神和语文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当不断探索提高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路径。
一、核心素养的概述
        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需要具备的适合终生和社会发展的道德品质和关键能力。它包含了学生知识水平、道德品质等多方面内容,因此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1]。
二、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
        语文核心素养主要包含思维素养、人文素养、语言素养以及审美素养等几方面内容。因此,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教学课堂中不仅要引导学生学习语文基础知识,而且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语感以及口语表达能力。除此之外,教师还需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写作等多方面的综合能力,从而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并在此过程中形成语文知识体系以及正确价值观念,最终成为拥有健全人格的高素质人才[2]。
三、培养小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途径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教育界愈发的重视培育学生的综合能力,在各个学科的教学课堂中都开始重视培育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主要有以下几方面途径:
        (一)    加强情感渗透,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渗透,将会对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等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深入了解文本背后的意蕴,把握文本的中心思想,将情感教育渗透到课程的各个环节中,从而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3]。
        例如,教师在教授《为人民服务》这一课时就要明确其内容主要是毛泽东主席讲述为人民服务的道理,号召大家学习张思德同志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环节时就可以从甘愿为人民奉献一切的高尚情感入手,为学生树立为祖国建设奉献自己的价值观。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引导:阅读完课文后,我们可以了解到作者赞美了张思德同志人民服务的精神,作者想要借张思德同志表达什么呢?张思德有带给你什么触动吗?你对自己的未来有什么期待吗?通过这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的未来及对社会的价值,最后,教师可以布置一篇作文,让学生模仿《为人民服务》一文写一篇关于自己人生抱负的演讲稿。


        (二)加强互动深度,培养学生的纵深性思维
        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很多教师都会设置一些预设性较强、层次较浅的问题,表面上看师生在课堂中进行了良好的互动,但是学生很少会深入思考这些问题,这会对培养学生的纵深性思维产生不利影响。因此,教师要从文本的深层次意蕴出发,设置具有深度的互动问题,从而使学生在互动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3]。
        例如,教师在设计《藏戏》的互动环节时,就可以设置递进式的问题进行互动。提到西部地区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除了丝绸之路、沙漠、戈壁还有其他的吗?西部地区聚集了众多少数民族,他们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今天要学习的课文就和藏族传统戏剧有关。在正式开始上课前还要给大家布置三个问题,这篇课文的题目就叫《藏戏》,它只是描写藏戏的特点吗?如果不是,那么作者想要借藏戏表达什么呢?藏戏又有哪些艺术特色呢?请大家阅读课文并回答这三个问题。学生回答完这三个问题后,大家齐声朗读文章中的优美语句,并探讨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会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在听取其他同学发言的过程中,学生们会获取不一样的答题思路,从而拓宽了自己的思维方式,教师设计的问题要具有深度并符合作者的创作意图,这样学生才能较好地把握文章情感,最终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三)开辟第二课堂,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我国著名的教育学家陶行知曾今提出过一个著名的理论:“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对于很多偏远地区来说教学基础设施较为薄弱,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更要联系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美并乐于学习。虽说受到年龄和视野的限制,小学生没有足有的阅历,但是他们对事物都持有较强的好奇心,因此语文教师可以利用学生这一特点开辟第二教学课堂,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以及审美发现能力,最终达到提高审美能力的目的。
        例如,教师在教授《春夜喜雨》这一首古诗就可以开辟第二课堂,在欣赏春雨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在春雨过后,花草树木纷纷开始发芽,这时教师和学生可以在课间休息时走出教室观察春雨之美。教师就可以和学生进行交流互动,让学生分享自己最喜欢的场景,并选择合适的古诗词描述春雨的景色。在欣赏过后教师就可以布置和春雨相关的主题作文,并在作文中运用相应的古诗词。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加深了对古诗词的理解,而且在第二课堂中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结束语:语文作为小学阶段重要的基础性课程之一,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当注重渗透核心素养,采用多元化方式进行教学,重视学生的语文知识水平和身心健康成长,重视学生各方面的综合能力,以帮助其日后在语文领域能够有所突破和成就。学生也应当重视自身核心素养的发展,转变学习观念,制定明确的学习目标,提升自己的语文综合能力,以便达到提高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顾丹红. 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及其实现路径[J]. 小学生:多元智能大王, 2019, 000(005):P.86-87.
[2] 王喜斌, 王会娟. 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及其实现路径[J]. 教学与管理, 2018(12):81-83.
[3] 文立. 探究初中语文教学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策略[J]. 神州(中旬刊), 2016, 000(012):3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