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历史"表现学习"课堂的构建

发表时间:2020/8/20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10期   作者:赖德帅
[导读] 欲建立“表现学习”的课堂,就必须以创造思想作为基础,踏“实”地去“做”
        摘要:欲建立“表现学习”的课堂,就必须以创造思想作为基础,踏“实”地去“做”。鉴于此,教师应引导带领学生以某种可行的方式付诸行动来求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并推陈出新,并在创造中求变,以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关键词:创造思想;行动求知;思考求新;创造求变;表现学习

        表现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法,同样也是一种教学方法,它是在陶行知所倡导的以“创造”为核心的创造思想理念基础上衍生出来的。而何以使创造中的事物产生其他价值?唯一途径便是“做”。关于“做”,其包含三种特征,特征之一是行动。但仅有行动,还不能令“做”创造最大值,所以“做”的特征之二是思考,是展开探究探索的普遍做法。但还不能一直停留在“思考”上,还要过渡到“做”的特征之三即新价值的产生。在初中历史课堂中,教师要综合这三点,实现“做”的意义,为更好地建立“表现学习”课堂提供一种方法和过程。
一、引发学生付诸行动求知,在实践中实现表现学习的意义
        行动是表现学习最普遍的一种方法,也是最直接的呈现形式。在行动之中获得的认知会使学生产生深刻印象,延长遗忘的周期。而且,还会为学生提供一个经验,让学生对获得的知识,以及获得知识的整个过程产生情感。所以,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发学生付诸行动进行求知,并在这种实践学习中实现表现学习的意义。另外,陶先生认为:“以创造思想为基础,行动才能有效实现。”所以,教师不仅要引发学生付诸行动,在实践中实现表现学习意义,还应将“创造思想”贯穿在行动的始终。
        人教社統编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围绕“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这一内容展开。关于这段历史,学生因为生疏,距己时代久远,而不能产生感同身受的情感。而这一点恰恰是历史不容易实现德育教育的遗憾,但遗憾并不是不能弥补的,教师可以引发学生付诸行动,在实践中再现历史情景,从而获得心灵上的启迪。例如新中国成立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长期压迫和剥削结束,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完成了土地改革,巩固了新生的人民共和国,为大规模的经济和政治建设铺平了道路。所以,为了让学生深刻理解探索阶段的中国,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表演,提炼经济上和政治上最有代表的事件进行表演。如有学生针对经济政策上的失误,进行关于“大跃进”这一历史事实的表演。学生通过表演,会理解到一个国家在探索阶段的艰难步履。


二、激发学生深入思考求新,在不断的思维更新中实现表现学习的意义
        思考与行动是一个顺承关系,由行动向思考的过渡,既能促进行动,也能进行思维的更新,为学生多视角的学习提供机会。而对于思考,它是一个褒义词,但并不意味着凡是陷入思考的人都能取得等量的收获。思考也有层次之别,除了用思考的深浅进行辨别区分之外,还可以用思考角度的新颖程度去衡量。这两种方式并不是思考者所面临的两个选择项,它们具有层级关系,是思考者逐渐深入思考的轨迹,即由浅入深,由深到新。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以激发学生深入思考求新作为一个切入点,进行“表现学习”课堂的建立。
仍以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为例。历史事件虽然以表象的形式存在,但促成这一表象则具有深层次的原因。而我们学习历史,一是通过死记硬背记住这些表象,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经过。再者就是要找到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并归纳历史的规律。就是这一点,才使得历史具有对现实的指导作用。那么规律何处寻?唯一能做的便是通过思考。所以,教师要激发学生深入思考,不仅仅要“求深”,还要“求新”。例如当学生进行关于“大跃进”这一历史事实的表演之后,教师要继续激发学生思考:“为什么大跃进这一运动会失败,难道高速度、多产量不是经济发展需要追求的吗?”学生纷纷发言:“主观的追求固然可贵,但是主观还是要以客观规律为转移。”还有学生运用老子“无为而不为”的观点说明“在尊重客观规律的情况下才能发挥主观能动性,实现‘有为’”。还有学生引用政治学科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进行阐述。
三、启发学生创造求变,在新价值的创造中实现表现学习的意义
        在知识不断更新的今天,究竟是学习使人更有发展前景,还是创造能使人获得发展?无疑它们是一个人知识成长过程中需要跨上的两个阶梯。学习在最低一层,而创造是以学习作为基础的更高阶层。即便是历史知识的教学,教师仍然要引导学生以学习作为基础,发挥创造求变精神,实现历史新价值的挖掘。这样做才能发挥历史知识所蕴含的指导意义,对现实做出行为指示。
        还以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为例,学生通过思考了解到大跃进的失败原因,即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难以迅速地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的状态,甚至对经济文化发展造成重创。但如果仅仅止于这里,历史事件所反映出的现实意义便被遮蔽了,所以教师要启发学生发挥创造,依据当时的社会实际尝试想出一种新的经济政策。在这里,学生从历史事件本身发现新的价值,并使历史事件有可能成为现实生活的一次警示或借鉴。
“做”是表现学习的核心,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围绕“做”呈现的三个特征,引发学生付诸行动求知、激发学生深入思考求新、启发学生发挥创造求变,以此来构建初中历史“表现学习”课堂。
参考文献:
[1](英)保尔·汤普森.覃方明,渠东,张旅平译,过去的声音——口述史.辽宁: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
[2]于友西.中学历史教学法(第三版).北京: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