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将环保意识渗透在高中思想政治学科

发表时间:2020/8/20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10期   作者:唐纲
[导读] 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建立生态环保铁军,应从基础教育抓起
        摘要: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建立生态环保铁军,应从基础教育抓起。思想政治课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有其自身的优势,二者结合具有必然性。思想政治学科“立德树人”的任务为环保教育提供了可能,其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的特征,为渗透环保教育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和机遇。通过思想政治课渗透的环保教育不但更持续、更具体、更系统全面,而且能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利于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环保意识,践行环保公德。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渗透;环保教育;
环境问题是世界的永恒话题,我国保护环境的责任担当义不容辞。有一份对河南大学生群体的调查,问卷显示 53.47% 的被调查者遇到他人破坏环境时选择不去制止。这说明,高校学生的环保意识距离预期水平相差甚远,打造生态环保铁军应从基础教育抓起。
一、政治课渗透环保教育的必要性
1.德育任务的需要
        思想政治学科作为学校教育“立德树人”的重要科目,肩负德育重任。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环保行为,对学生道德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而且环保行为作为道德行为的一种,是衡量学生道德水平高低的主要标志之一,是教师评价学生道德品质状况的重要依据之一。将环保教育渗透到思想政治学科是学校教育的最优选择,将环保意识及行为落到实处,是政治课完成德育任务的内在要求。
2.培养学生政治核心素养的需要思想政治学科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制意识、公共参与四个方面的核心素养都包含了对环境教育的要求。
政治认同方面,除保护环境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以外,习近平总书记还提出了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等理念,这些政策的认同需要环保教育;理性精神方面,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人、自然、社会三者的关系,是思政课的职责;法制意识方面,教育学生遵守环境保护法是思政课的内在要求;公共参与方面,学生不仅要有环保意识、更要将之付诸行动,成为生态环保铁军的一员。
二、中学政治课渗透环保教育的路径
1.榜样示范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对他人行为及强化性结果的观察而使自身获得某种行为反应的活动,榜样的正面影响及其获得的积极强化性结果,对学生正确的行为习惯的养成具有激励作用。思政课环保渗透就可挖掘学生生活中的榜样力量,选取正面素材和案例,激励学生效仿和学习。教师、偶像、先进代表等的环保行为都可以作为素材,融入政治课堂。如淄川道口学校的教师利用课余时间,在校羽毛球场馆周围的空地上开展集体植树,不仅装饰了校园,也美化了学生的心灵;青少年偶像王俊凯践行环保,任联合国环境署亲善大使等。此外,政治课堂也可宣传学生的环保事件,让学生意识到环保应从“我”做起。生活中的环保案例很多,任何人恰当的环保行为都具有榜样示范的作用,只要教师善于发现和挖掘,充分利用榜样的带头作用,就能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


2.内容巧设
        思想政治学科的内容具有人文性和综合性的特点,所涉及的经济、政治、文化、哲学都与环境息息相关,为教师随时切入环保话题提供了可能性。经济发展需要建立在相应环境的基础上、政治制度离不开绿色发展理念、传统文化中到处能发现环保的影子,哲学生活逃不开自然规律和法则。各方面知识的讲解,教师对环保都有话可说,且能围绕教学目标对学生进行环保知识的渗透。具体来说,教师既可选取与教学目标相关的环保案例、也可创设环保情境、还可以简单地利用过渡语句渗透环保意识。如中国传统文化讲授,就可以引导学生用传统文化为环保活动设计标语或撰写宣传文,具体可以是一首诗词、一篇古文、一副对联等;还可以将古人环保的智慧渗透到教学内容中,如蔡伦利用树皮、麻头、破布及渔网造纸,变废为宝。只要教师巧妙地设计环保教育环节并与教学内容融合,就能达到学科教育与环境教育的双赢。
3.知行结合
        新《初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要求教师用不少于总课时数时间的 20% 来开展课堂活动及相关的实践活动,为环保实践赢得了机会。实践课更加贴近学生生活、容易引起学生兴趣、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师应把环保实践作为切点,将环保知识和绿色生活联系起来,把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连接起来,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对环保理论的认同度,最终达到环保的知行合一。如“遵守规则”这一框题,就可以将“共享单车违规使用”作为课题,组织校外活动课,在学生的观察、访谈、记录过程中渗透绿色出行的环保观。这不但不妨碍教学目标的达成,反而能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4.评价激励
        思政学科德育任务的特殊性使其可以建立与学生道德品质及道德行为挂钩的特殊评价机制。政治课教师应设置特定的评价机制,使学生成绩不但能反映学科知识的掌握情况,还能反映学生的平时素质和道德表现。规定卷面成绩、课堂表现及道德行为各占成绩比例。这样,既能反映学生各方面的素质,便于教师与学生、家长的沟通,为日后素质考察提供依据。又能鼓励学生综合、全面地发展,避免高分低能、有才无德的现象。环保行为具有贴近学生生活、可操作性强的特征,且行为频次、影响便于教师观察和量化,完全可以纳入道德行为与思想政治课的成绩建立联系。一旦评价机制与环保行为挂钩,学生付出的环保行动就有了回报,值得激励和不当的环保行为都能得到及时的评价和反馈,在教师的引导下正向发展。长此以往,学生短暂的激励行为就会变成道德习惯,成为生态环保铁军的一员。
参考文献:
[1] 曹慕源.河南省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现状及应对[J].中国成人教育,2018(5):98-100.
[2] 桑爱友,孙绪民.思想灌输:政治教育的心理学依据[J].哈尔滨学院学报 ,2006(8):124-127.
[3] 赵志红.自我效能理论简述[J].培训与研究-湖北教育学院学报 ,2003(4):98-9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