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欣赏课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发表时间:2020/8/20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10期   作者:张晓莲
[导读] 审美能力是在审美主体对客观事物的欣赏和创造中产生和发展的
        摘要:审美能力是在审美主体对客观事物的欣赏和创造中产生和发展的。小学生作为思维发展较为不成熟的审美主体,其审美意识的树立和审美行为的养成,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的指导和教学。小学阶段是学生众多能力和观念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因此,在小学阶段的美术教学中,教师就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这有利于学生积累审美经验和探寻审美规律,从而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本文基于小学美术欣赏课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展开论述。
关键词:小学美术欣赏课;学生审美能力;培养
引言
        小学美术教育中,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是学生素质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同时也是促进学生均衡发展必不可少的方面。在小学美术教育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提升他们的审美能力,十分有利于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均衡发展。目前,我国绝大多数研究者关于小学美育研究的重点,都集中和聚焦在于怎样才能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迅速、准确地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一、美术教学中培养小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意义
        审美能力是在学生的学习、实践活动、艺术训练、创造思维等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同时也反作用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因此,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培养小学生的审美能力,就具有了多重积极意义:首先,审美能力与学生的审美经验和审美情感紧密联系。这有利于在美的理想世界中塑造学生良好的世界观;其次,审美能力的形成往往源自于学生所感受到或经历过的生活体验。在小学阶段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有利于强化学生的审美感受力和判断力,促进学生的艺术修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最后,审美能力的提高也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提高,为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加强对学生的现实观察审美
        在课堂上,可挖掘利用的审美素材其实是有限的。教材往往也只是一个楔子,过于因势利导反而导致死板。有效地利用本地地域的乡土文化,则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一个重要的资源。乡土文化是本地得以发展延续的根,是学生从小到大所能接触到的,所能了解到的文化。进行地域乡土文化的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们进一步的了解到自己家乡的文化,还能增加学生进一步了解家乡、热爱家乡的情愫,培养学生的自豪感、归属感。所以身为教师要积极挖掘家乡的素材,在课堂上讲好家乡故事,丰富美术课堂的艺术细节,提高美术课堂的品质。如在进行《让剪影动起来》和《家乡的桥和塔》的教学时。课前,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们走街串巷,寻找乡土文化气息。乡土文化气息散落于家乡各处,他们可能是即将遗失的手艺人的悲叹;可能是田间麦芽的芬芳;可能是古式建筑的砖瓦阁廊;也可能是静静的池塘上的一朵莲花。学生在街头巷尾寻找家乡气息,让他们心中充满着情愫,同时将这股情愫转化在美术的审美提高中。在课堂上,也可以灵活多变,如将课堂平移到美术馆、博物馆,带领学生参观本土优秀画家的画作,看看前辈们是怎么做的,而不止将目光仅仅集中于技能技巧的提升上。在课堂结束时,让学生围绕本次课堂的乡土主题进行一次立足于家乡展开的创作。这样使得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是构建在本土思维、本土视野上的,具有深刻性和不可磨灭性。


三、增加材料,拓展内容
        美术辅助材料非常丰富,在小学美术教学当中,教师可以增加美术活动的辅助材料,突破传统的美术教学形式,通过运用美术材料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并让学生在想象当中提升创新和创造力,进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例如,在教学小学美术部编版教材中《走进春天》一课时,我会先让学生讨论春天的特点,然后学生就会提出春天有百花盛开,青草丰茂,各种植物都生机勃勃。之后我再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将事先准备好的有关春天的动植物图片进行播放,为学生展示各种各样的植物,让学生对本章节内容进行初步了解。同时,再将准备好的美术辅助材料——向日葵模型发放给学生,然后将向日葵实体取出让学生近距离的观察,小学生在观察实体向日葵之后,就会了解到向日葵的构造,比如花瓣、花心、叶子和根茎等。另外,再要求学生将手中的向日葵模型拼凑成完整的向日葵,等到学生将向日葵模型都组装成功之后,再引导学生画向日葵,这样就可以加强学生对向日葵结构的记忆,让学生深入了解向日葵的构造,等学生完成画作后,选出优秀的画作张贴在教室内的“美丽橱窗”中,让学生进行观察和对比,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四、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在小学时期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对于学生终身的发展都具有积极地意义。首先,教师引导学生对一幅美术作品进行分析观察,并思考观察后记住了什么,学生可以写下他们记住的,并进行口头演讲。作品给学生的展示,可以根据班级情况和学生学习接受情况决定,可以一直呈现着,让学生看着作品进行分析;也可以确定一个时间段,让学生观察完毕以后,凭借着自己对于作品的印象进行分析;也可以将二者结合起来,学生先凭借着记忆进行对于作品的分析,然后再将作品呈现出来,让学生看着作品再次对前面的分析进行补充,这样就可以最大限度的将学生的主动性调动起来。其次,让学生考虑对作品的第一印象,让学生说一说对作品的感受,并将自己从作品中,读到的信息及所感所想在班级内进行交流。这个阶段的目的,在于让学生积极地去发现作品中的客观事实和规律,如果所有学生能够积极地参与讨论并发表自己的意见,那么他们基本上可以得到,对作品的一个较为全面的观察结果。同时,教师也应尊重学生的各种见解,允许不同类型的意见共存。只有这样做,不仅让学生接受美术教师或艺术批评家对作品的评价,而且让学生感受自己的作品,阅读自己的作品,解释和评价自己的作品。这对于美术教育来说,意义重大。
结束语
        综上所述,美术来源于生活,是一门展现艺术美的学科,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并非短时间能够完成的,小学美术教师要慢慢探索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到美术学习中,进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实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琳.论小学美术名画欣赏下映射的审美提升[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9,16(12):199.
[2]祁杰.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J].求知导刊,2019(45):63-64.
[3]耿伟.基于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小学美术欣赏课教学方法分析[C].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19年中小学素质教育创新研究大会论文集.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19:35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