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在小学"综合与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发表时间:2020/8/20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10期   作者: 陈银发 陈超
[导读] 综合与实践活动课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摘要:综合与实践活动课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分析学生年龄、身体发育、知识结构和知识状态等综合情况,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思维能力,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知识运用于实践的能力。
关键词:综合与实践;培养;思维能力
“综合与实践”课程设置是小学数学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当下为我国发展建设的重要阶段,创新应用实践的复合型型人才的教育储备成为了义务教育的重要使命。同时,小学阶段的数学教育也是滋养我们下一代孩子思维的重要启蒙阶段。基于此,探究如何结合实践课程与创新思维能力成为了一个重要话题,本文探索了三个方面:分别在理论上分析了在实践中培养逻辑推理能力、问题解决能力、汇报总结与陈述能力的原理、重要性和方法,结合实际课程操作,并分析了教师如何做应用导向数学教育启蒙的经验。
一、实践活动中逻辑推理能力的培养
        逻辑推理能力是更高阶段数学思维的重要基础,也是理解总结课业知识的关键。有效地收集、理解、处理信息的能力对学生们以后无论是工作学习还是日常生活,都无处不体现其重要性。根据哈佛大学儿童发展中心发布的“人类大脑发展”曲线图显示,进入小学阶段开始,孩子们的逻辑推理能力已经逐步形成,而综合实践就是为了更好地引导并激发这一潜能。以知识的形式传授是一个被动输入的过程,而著名的费曼学习法告诉我们,带着驱动力的主动输出才是更有效的学习方式,而实践活动便是主动输出式学习。例如找规律这一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无论是在“搭配问题”、“植树问题”,或是“鸡兔同笼问题”、“数与形”等内容中都有所穿插体现,孩子们能够逐渐从简单实践问题、因果推理中总结规律,反复比较、猜测和验证,然后上升为理论。而最后又可以反哺于具体例子,运用在解决问题之中。这一全部过程锻炼的就是归纳与演绎推理的能力。孩子们通过知识的增长伴随个体的成长过程,加以环境的引导,能够循序渐进地锻炼数学思维,逐渐掌握最关键的基础能力。
   比如说,在小学二年级上册学习搭配这一章节内容时候。首先,从内容上分析主要的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三个数(如1,2,3),可以组成多少个个位和十位不同数字的两位数”,第二问题是“三个数(如1,2,3),任意两个数求和,得数有多少种可能”。从知识层面说,这两个问题就是简单的排列与组合的知识。但是鉴于小学二年级学生的知识水平、认知水平、理解水平都有很大的局限性。我们教师就不能够直接教学生这就是排列与组合,可以用什么公式去算。而是要将问题引导为实际生活中的事。第一个问题可以引导为2个同学、3个同学排成一派照相,有多少种不同的站法,并且请2个同学、3个同学到教室前面站一站。第二个问题可以引导为3个同学相互握手一次,要握手多少次。也可以请3个同学到教室前面,相互握手。

要让学生从课本知识到实践中去,在实践中不断实验,不断猜想,不断总结,发现规律,总结规律,再回到书本之上,巩固知识,解决问题。在这些过程中,老师也可以参与其中,适时提醒,引导正确方向。提高学生兴趣,锻炼学生思维能力。
二、实践活动中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解决问题能力就是能够完成一个特定的任务或目标的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当中,孩子们可以全方面地锻炼到它们的毅力,专注度,和不畏惧困难的精神。实践活动给了孩子们重要的锻炼这些能力的机会,而这是在平时的知识教育体系中难以全方位兼顾到的。比如对鸽巢原理的探究,就是一个很好的能够融入现实情景的题材,孩子们通过自己动手初步理解鸽巢原理这一简单的事实,这是仅仅从课本上的抽象知识得不到的。不仅如此,这一探究过程中,孩子们还能进一步认清一些简单的逻辑关系的区别,例如“存在”、“任意”、“总有”、“至少”……等等,通过引导孩子们自己表达出来,能比从老师的口中说出来更加直接有效、记忆深刻。再比如,“把11个苹果放进3个抽屉里,无论怎么放,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能放几个?”这不是一个非常容易的问题,但孩子们可以先通过亲自动手、观察验证、比较、总结归纳,最后老师再加以引导和教学,这样全方位多角度地将知识教给孩子们,有助于消除孩子们畏难的情绪,让学习知识能够变得轻松一些。
  更重要的是,在实践活动中有更多的机会增添其趣味性,使低年龄段的孩子们更加适应这种教育方式,以问题或目标为导向,形式多样,孩子们更有解决问题的动力。有一些经典的扑克牌魔术就利用了数学上的简单事实,但达到了让人感到无比神奇的效果。简单的原理比如利用倍数或余数的规律,小数循环的规律;更神奇一点的还能利用二进制或斐波那契数列的规律等等……数学的奇妙能带给教师无穷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也可以给孩子带来乐趣和探索的欲望。
三、实践活动中汇报与总结表述能力的培养
    在现代学科的专业理论交流中,陈述与汇报是必不可少的一项能力。不同于单纯文字上的表达,数学的表达方式和逻辑有自己特有的模式。传统的知识性教育培养下这项能力往往从初中阶段才开始关注,而事实上陈述就是人与人间交流、表达思想的方式,小孩子们也可以慢慢挖掘和培养这方面的能力。不同的是,通过实践的方式,表述能力的训练变得多样化,绘画、语言、火柴、表格、积木、橡皮泥……等等,都能成为孩子们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而不是单纯的记录数学符号而已。老师引导孩子之间交流与总结,与学生座谈,一方面也帮助老师真正去了解孩子们是怎么想的、怎么思考问题的;另一方面也帮助孩子思考与反思,总结与归纳,真正能从做题目中走出来,提升培养综合能力。
四、知识为主,形式为辅
    强调综合实践的同时,也不能忘记数学本身学科的特点,注意不能喧宾夺主。力求以知识为主,以形式为辅。教师在具体安排教学过程中,也要注意合理规划场景和形式。在保证安全和组织纪律的前提下,充分尊重孩子们的个性,合理引导,切实保证课程的高效有序进行。“综合与实践”课程的有效开展,一定能走在课程改革的前列,为我国发展建设以及人才储备添砖加瓦。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