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朋辈教学的开展对策

发表时间:2020/8/20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10期   作者:温永盛
[导读] 朋辈心理辅导是指让年龄相仿,学习、生活及工作背景相似,能够协助相互沟通的人
        朋辈心理辅导是指让年龄相仿,学习、生活及工作背景相似,能够协助相互沟通的人,通过分享信息、技能及观念,达到教育目的的一种教育方法,朋辈心理辅导教育具有自发性、义务性、亲情性、友谊性和有效性等特点。然而因其在我国正式实施时间较短,更没有真正与“互联网+”环境做到有机结合,导致朋辈心理辅导渠道闭塞、发展缓慢甚至易被忽视。充分发挥朋辈互助的主客体优势,增强朋辈心理教育针对性、实效性、广泛性,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也成为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互联网时代所面临的挑战。
一、朋辈心理辅导与互联网结合的优点
        (一)增强心理辅导的针对性。增强针对性是改善朋辈心理辅导效果的首要要求,通过网络平台等方式,针对不同学生心理问题,采取不同的心理健康辅导措施,最大化发挥朋辈心理辅导的针对性。
(二)提高辅导过程的保密性。互联网时代,网络平台与媒体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具有极强的保密性的场所,朋辈心理辅导员充分应用其心理辅导技巧,通过具有亲和力的表现,贴近学生内心,深入帮助其解决心理健康问题。
(三)强化辅导工作的实效性。学生对互联网环境较为熟悉,接受度高,根据环境与问题的不同,朋辈心理辅导员与学生能够建立起良好互助互动关系,在和缓舒适氛围中开展朋辈心理辅导,收到显益效果。
(四)提升辅导工作的便捷性。通过网络进行心理辅导,使心理辅导可以不受空间时间限制,无需特殊时间与地点,大大减轻高校对于学生心理健康辅导的工作量,使用完善系统的心理辅导体系,为学生心理咨询需求提供便捷,帮助学生放松身心,既解决了学生心理问题,又提高心理辅导效率。
(五)实现辅导工作的成长性。“互联网+”背景下朋辈心理辅导借助创新的模式体系,打破了传统心理辅导模式的制度化与固态化,可以有效解决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六)加强辅导过程的互动性。借助“互联网+”朋辈心理辅导创新模式增强学生交流的协同配合效果,帮助者与求助者角色可以随时互换,增强互动性。
二、“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朋辈心理辅导创新的意义
        (一)丰富学生朋辈心理教育理论与实践。借助“互联网+”提供的网络媒体平台与资源,有助于创新高校朋辈心理教育模式理论,完善学生朋辈心理辅导体系建设。
(二)建立创新型学生朋辈心理辅导模式。创新“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朋辈心理教育模式将心理辅导内容广泛化,有效利用互联网等媒体渠道,建立灵活化、多样化、互动化的创新型心理辅导模式,达到预期的心理咨询效果与目的。
(三)完善“预防+治疗”一体化监督反馈机制。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朋辈心理教育模式从适用领域、实施方法两方面进行深入研究,结合互联网技术,针对学生心理问题给予科学的心理咨询,提供系统的技术支持,建立系统的监督反馈机制,实现“预防+治疗”一体化。
(四)解决“师少生多”的需求矛盾。我国学校心理辅导专业人员数量严重不足,学生心理辅导教育实效性差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而学生更易与同龄人进行沟通交流,因此创新型朋辈心理辅导重视心理辅导员的培育,能够有效弥补高校专职心理辅导员数量不足的问题,并满足学校学生对心理辅导的多样化需求。
三、“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朋辈心理辅导的创新路径
针对当前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结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现实需求,高校朋辈心理辅导必须与互联网技术有机结合,探寻一个效果显著、针对性强且实用性高的新模式,真正发挥朋辈心理辅导的积极作用。
(一)加强朋辈心理辅导员主体认知与科学培育。学生心理问题多元化对朋辈心理辅导员的专业能力也是极大的挑战,学校必须全面提高朋辈心理辅导员的素质,制定专门的朋辈心理辅导员选拔培育体系,定期从学生或年轻教师中选拔自身素养较高的朋辈心理辅导员;定期开展线上线下朋辈心理辅导员的培训课程,全面提高朋辈心理辅导员的专业知识;对朋辈心理辅导员定期进行朋辈心理教育知识检测,科学地提高和培育高校朋辈心理辅导员的综合素质。
(二)构建学校生态式心理辅导环境。生态式朋辈心理健康辅导环境的构建,应充分发挥各高校心理辅导机构之间的协同作用,促进研究管理机构、医疗卫生机构、校园、心理辅导机构等各相关机构的相互联系与合作;积极借助朋辈心理教育网络及一切可用的网络资源来开展多种普泛化、趣味化的活动。
(三)采用“一对一”互联网朋辈心理辅导模式。充分利用网络平台,结合“学校-班级”二级心理辅导健康机制(即学校设立朋辈心理辅导员,班级层级设立心理委员等引领思想的班干部),对学生朋辈辅导需求进行准确的功能定位;建立创新的朋辈心理辅导体系,设立线上 “零距离沟通”线下 “面对面交流”的朋辈心理辅导模式,将互联网与朋辈心理辅导有机结合,为学生搭建良好的网上心理交流桥梁。
(四)加大朋辈心理辅导的监督管理。建立良好的监督机构与评价机制,在学生进行朋辈心理辅导后,利用网络平台对辅导机制进行反馈与评价,形成良性心理健康咨询体制;构建学校、社会、政府、家长联合的交流反馈平台,通过进行信息交流,积累朋辈心理辅导经验。
(五)完善朋辈心理辅导的配套设施。设立心理健康图书室,以心理健康杂志、文章、专题小册子、录像带等资源形式为学校学生提供所需的心理健康知识,加大朋辈心理健康知识的培训与宣传力度,引导学生丰富心理健康知识,提升心理健康素质。

本文为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常规课题:《“互联网+”背景下中学朋辈德育的实践研究》(FJJKXB19-451)阶段性研究成果。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