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新课导入的技巧

发表时间:2020/8/20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10期   作者:刘蔼纯
[导读] 文章讲究落笔艺术,新课导入也应如此
        内容摘要 文章讲究落笔艺术,新课导入也应如此。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一堂课上得成功的重要条件。一堂好课如果没有成功的开端,教师会讲得索然无味,学生也难进入学习状态,课堂教学的其他环节也就很难进行。在教学实践中,本人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精心设计了几种导入新课的方法,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而且能使学生在学习中变被动为主动,积极地汲取知识的琼浆。
        
关键词   导入新课    技巧   兴趣   情感激发   
        
        一出好戏应有一个好的开场,一个优秀的武师一出手就能赢得观众的喝彩。清代文人李渔曾言:“开卷之初,当以奇句夺目,使之一见而惊,不敢弃去。” 文章讲究落笔艺术,新课导入也应如此。一堂课的“导入新课”成功与否,直接影响新知识的教学。一段精心设计、独巨匠心的导入,能够引起学生学习的欲望,开拓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创设一种良好的课堂氛围。
        那么,怎样才能设计好“导入新课”,优化其课堂结构呢?下面我就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做法谈一点肤浅的认识。
        一、巧设悬念,活跃思维
语文课的内容虽然是丰富多彩,但教学时老师如果平铺直叙,照本宣科,学生就会感到乏味,时间一长就会产生厌学情绪。设置悬念无疑能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正如夸美纽斯认为的那样,教学应当“燃起学生求知渴望和学习热情”。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探索和研究,要想在教学中激起学生积极思考的学习动机,使他们沉寂在积极思考的探索中,教学中必须精心设疑、激疑、质疑,使每一位学生达到思维活跃,兴趣浓厚,求知欲高涨。例如:我在教学《将相和》一文时,我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从课题上的‘和’字来分析,说明将和相以前不和,你们想不想知道他们以前为什么不和,后来又为什么和好了吗?”又比如在教学《赤壁之战》时,我问同学们:“两军交战,一方率兵八十多万,一方率兵只有三万,而且八十多万人的军队中,战士们个个骁勇善战,你认为哪一方能取胜”。同学们不假思索地回答:“肯定是八十多万的军队赢呀”。我得意地一笑且故意拉长了音说:“方志敏的话《“你们想错了”》,不信你们看书吧!”短短的几句话,就牢牢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的动机,激起了学生急于从课文中寻找答案的迫切心情,为主动解决问题提供了契机。此时,学生思维泛起涟漪,人人跃跃欲试,“要我学”自然变成“我要学”。
        二、以画导入,激发兴趣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只有学生对所学材料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激励学生的积极探索动机。根据小学生年龄特点,好奇心强,思维还处于具体形象占优势的阶段等特点,在授课时将一幅与课文有关的图画展示出来,或在上课时根据授课内容,边讲边画一些简笔画,能巧妙调动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的兴趣。如上《桂林山水》这一课时,我精心制作了视频,音频,当“千峰环野立,一水抱城流”的桂林旖旎风光出现在屏幕上时,学生们对这幅连绵不断的画卷顿时兴趣盎然,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声。我抓住时机,先让学生描述所欣赏到的美丽景色,然后引入:这就是有“甲天下”之称的桂林山水的秀丽风光,大家想不想到那儿去游览一下呢?“想”同学们热情高涨地回答。于是我顺水推舟:“今天就让老师当一回导游,带领大家一起走进《桂林山水》,去感受一下桂林的绝色美景吧。”。这样的导入水到渠成,很自然地就把学生带到了桂林山水之中。

又如上《惊弓之鸟》一课时,我依照课文内容用粉笔在黑板上画了一张弓,一只从空中掉下来的大雁,然后谈话:“大家知道有了弓,有了箭,才能射鸟,可是古时候,有个人只拉弓不射箭,就能把大雁射下来。这是怎么回事呢?”简单几笔,聊聊数语,一下子就勾起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
        三、抓住题眼,解题明意,
        课题是文章的眼睛,它常常透露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文章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许多课文只要抓住了它的题眼,就抓住了课文的中心。因此,指导学生抓住题眼,对理解课文内容有很大的帮助。如教《伟大的友谊》一课时,我让学生齐读课文后,启发学生思考:课题是什么意思?重点应放在哪个词上?当学生抓住题眼“伟大”,明白“马克思和恩格斯之间的情谊就是伟大的友谊”时,也就抓住了课文的中心。这时,我随即根据题眼引导学生自主朗读课文,说说课文中哪些部分就是通过具体事例说明两位伟人的伟大友谊的,从而轻而易举就理清了文章的脉络。
        四、温故知新,启动认知
        《论语》中说过“温故而知新”。教育心理学认为:经常运用已有知识是使旧的知识得到巩固和保持,进而获得新知识的有效方法。为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我就充分利用学生学过知识的基础上 ,抓住与新课相关的已学知识所蕴涵的兴趣因素,用三、五分钟简明扼要复习一遍,起到温故知新,承上启下的作用,从而能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激发学生探求新知识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教《一夜的工作》一课,我先让学生回忆《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说说课文讲了什么,表达什么思想感情。当学生们敬爱周总理的情感被激发起来后,我顺势引入:是啊!周总理就是一位深受全国人民崇敬爱戴的好总理,周总理为什么能得到全国人民的崇敬爱戴呢?我国著名诗人、文学家何其芳同志亲眼看到了周总理一夜的工作情况,深受感动,把它写了下来。那么,周总理是怎样工作的?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何其芳同志写的《一夜的工作》。通过对旧知识的回顾,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为转入新课积蓄感情。             
        五、创设情境,赏乐激情  
        歌曲是最富感染力的一种艺术手段,用歌曲实现课堂导入,往往能使课堂营造很好的氛围,实现情景教学。苏霍姆林斯基说:“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们越少感到教育者的意图,它的教育效果就越大。”我把这条规律看成是教育技巧的核心,教学时,注重以情感为手段,创设和谐热烈的教学氛围,能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如教《月光曲》一课,一开始我便用录音机播放贝多芬的著名钢琴曲——《月光曲》,学生一下子被吸引住了。我抓住时机,饱含激情地告诉学生:两百多年前,德国有个伟大的音乐家叫贝多芬,他说过:“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他一生谱写了许多著名曲子,我们现在听到的优美动听的曲子便是其中的一首,叫《月光曲》。(板书)“月光曲”。
        通过欣赏歌曲,使学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意识不到是在上课,从而在潜移默化后受到教育,获得知识。音乐停止,学生还沉浸于优美的旋律中。我趁热打铁,引入课文:《月光曲》是怎样谱写而成的呢?这,还有一个美丽动人的传说呢!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课文,读过之后,看谁能把这个传说讲给大家听听。
        学生在音乐、语言营造的特定教学氛围中学习课文的兴趣十分浓厚,学起来入情入境。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学内容和教育对象不同,教学重点、难点不一样,所以新课导入没有一定的模式,也不是千篇一律。但无论那种方式导入新课都应做到适宜(有利于完成新授课)、适度(一般不超于5分钟)。在不断探索、试验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好新课的导入,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而且能使学生在学习中变被动为主动,积极地汲取知识的琼浆。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