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古诗的学段味在朗读、想象、体验中彰显

发表时间:2020/8/20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10期   作者:李昭君
[导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古诗教学不同学段的教学目标不同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古诗教学不同学段的教学目标不同,不同年级的古诗教学应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体现出古诗教学读的层次,让诵读情趣盎然;丰富想的形式,让想象情意共生;推动情感的波澜,让情感共振共鸣。从而让学生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
        关键词:古诗教学;朗读;想象;体验。
        纵观当前的小学古诗文教学,大多数语文教师都是遵循“释意—品词—体情”的教学模式,学生则以读背、理解大意为最终学习目标,这种简单的教学模式,从第一学段持续至第三学段,让古诗的教学变得单一而枯燥,失去了古诗应有的意趣和文化,如何去突破呢?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要求,在第一学段,学生应以阅读内容浅显、篇幅短小的儿歌、儿童诗、古诗为主;第二学段则借助诵读来体悟情感、放飞想象,让学生在一定的意境中感受、领悟古诗的大意,此阶段学生必背古诗50首。第三学段,则是让学生能够根据诗意想象、描述诗歌情境,能够体会情感,体味优秀古诗文的语调,激励、向往和追求的美好理想,此阶段,要求学生必背古诗60首。由此可见,不同学段,目标不尽相同,各有侧重,因此我们采用的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要有所区别,具体如何开展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方面打开突破口。
        一、层层推进地朗读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是学习古诗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策略。要想教好古诗,就一定要用好朗读。依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第一学段的古诗教学,就是以读为主,只要学生愿意读,乐意读,古诗教学就成功一半了,在熟读的基础上,变化形式,让学生兴趣盎然。如统编版教材一年级上册《咏鹅》《江南》,引导学生读得朗朗上口,读出童真童趣即可。
        而第二学段,就必须渗透一些朗读的方法和技巧了。例如:断句、节奏、重读、抑扬顿挫等,此时还可以注意“仄短平长”的朗读方式,让学生对古诗的朗读有新的认识,朗读兴趣也会随之提高。如教学统编版教材四年级上册的《出塞》,可以让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运用“平长仄短”的朗读方式,加上“汉时关”“万里长征”“飞将在”“度阴山”的重音,以及故事转承起合的语调变化,就可以读出边塞诗的恢宏与豪迈,在朗读中激发不断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而到了第三学段,就必须在前面的基础上,增加边读边想、绘声绘色、声情并茂地要求,由最初的熟读读到最后的深情吟咏,将作者的情感、诗歌的意蕴充分读出来。如统编版教材六年级上册《书湖阴先生壁》,可以让学生在会读、读熟的基础上,通过对诗人王安石人生际遇的了解,透过诗句所描述的故事,让学生感受到“两山排闼送青来”带给诗人的惊喜,至此,诗人王安石退隐闲居的恬淡心境以及与邻居交往的无穷乐趣就跃然纸上。由此可见,随着年段的提高,朗读的要求要提升,方法须增加,策略要丰富,才能稳步提高古诗诵读质量。


        二、情景交融地想象
        想象是丰满古诗内容的重要方法。在第一学段,教师可以采用丰富的画面、悦耳的音乐将学生带进美好的诗歌意境中,可以让学生想象一个或多个画面,最后主动将这些画面连起来,形成相对完整的情节。如统编版一年级上册《江南》《咏鹅》,就要引导学生透过诗句想象画面,让学生仿佛置身在那样的美景之中,学生自然而然地就能理解诗人的心境。
        到了第二学段,教师可以慢慢引导学生说说诗句的意思,从而让学生在诗歌情境的想象、感悟中产生一定的体验。如统编版三年级上册的《山行》,教师可先让学生自由朗读,然后结合注释及插图,用自己的话来描述诗人所写的画面,这时候学生脑海里的画面就有了个性化的加工,教师再稍加引导与补充,就能让学生感受到秋天的色彩斑斓,心中的感叹与赞美就能自然流露了。
        到了第三学段,想象就要偏重于情感的倾诉、思想的熏陶、道德的感染、理想的追求等。如统编版六年级上册《宿建德江》就要围绕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借景抒情,首先要让学生感受整首诗的感悟基调,再看诗人是通过描写哪些景物来抒发情感,让学生明白“烟渚”“月”“日暮”“野旷”的意象都饱含着浓浓的“愁”绪,再结合孟浩然的人生际遇,让学生深刻感悟诗人离乡思亲、仕途不顺的愁绪,引导学生通过这些意象在头脑中构画出一幅羁旅惆怅图。只有这样的想象才能让学生真正读懂诗的意蕴。由此可见,在古诗教学中,想象的运用也应随着年段增长而拾级而上。
        三、共振共鸣地体验
        在古诗的教学中,我们还须引导学生聚焦诗歌所指向的人、事、物,体会藏在字里行间的情感思想,从而与诗人共振共鸣。在第一学段,我们可以采取音乐、画面带来的听觉和视觉冲击,让学生感受诗歌表达的情感。如《江南》,可以出示荷叶图,引导学生大声说出“莲叶何田田”,再引导学生观察荷叶下的小鱼,诵出“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的诗句,从而与诗人产生共鸣。  
        第二学段,我们还要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和古诗的写作背景进行想象和联想,进而完成情感的体验。如《饮湖上初晴后雨》,虽然课文给出了“潋滟”“空蒙”等难理解词汇的注释,但学生终究是陌生的。需要通过具体的生活画面和体验来帮助他们搭建理解的支架,进而才能让学生与作者将西湖比作美女西施的比喻产生共鸣。
        第三学段的学生就必须在前面习得的学习古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系统地归纳、整理、提升,如看到月亮就想到思乡、思亲;看到杨柳就想到友人分别……在此基础上,还需要对古诗进行分类,如主题分类、作者分类、季节分类、写不分类等,让学生在一组古诗文的教学中积累更多的情感体验。
        总之,面对统编教材,我们要勇于打破传统古诗教学的套路,严格遵循《语文课程标准》对各学段古诗文教学的要求,立足朗读、想象、体验,就能绽放古诗的学段美、层次美,进而实现文化传承、文化育人的目标。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