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本地家庭幼儿与外来务工家庭幼儿在亲子活动中的行为表现与成因分析系列论文----问题的价值所在

发表时间:2020/8/21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10期   作者:1张秀华 2黄佳
[导读]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外来务工人员进入城市
         摘 要: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外来务工人员进入城市,外来务工家庭成为城市家庭中重要的一支队伍。学前教育的发展需要幼儿园、家庭和社会三方面共同的努力,共同完成幼儿教育任务。由于外来务工人员工作时间、精力的特殊性,导致外来务工家庭的家长无法有过多地时间精力陪伴幼儿。因此,幼儿园举办的亲子活动成为外来务工家长陪伴幼儿的重要方式。家庭在幼儿教育计划中发挥的作用逐步提升,亲子活动也成为幼儿园与家庭联系的重要桥梁。家长可以通过亲子活动来了解幼儿在园表现状况和兴趣爱好。在A幼儿园中,常州市本地家庭幼儿与外来务工家庭幼儿在亲子活动中的各项行为表现都是值得研究的。幼儿的生长环境,家长教育观念,环境改变,园所层次,社会保障等等都是影响幼儿在亲子活动中表现的关键性因素。 本次研究中,通过对比外来务工家庭幼儿和常州市本地家庭幼儿在亲子活动中特定行为的表现,再对家长进行访谈,分析行为表现产生差异的原因。根据问题从社会、家庭、教育系统等角度提出改进措施。促进亲子活动质量的提高,也是提高家园合作的重要方式。
         关键词:外来务工者家庭;亲子活动;环境改变
一、问题的提出
         从2001年9月起,我国正式施行《幼儿园指导纲要(试行)》。在《幼儿园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规定,“幼儿园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互相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1]“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该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学前教育不同于小学教育是非义务教育,国家没有明确的法律强制幼儿接收学前教育。随着常州市的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以及教育资源分配的完善,家长教育观念的改变。据调查,常州市长期定居市民中,有3-6岁幼儿的家庭百分之百都能进入幼儿园接受教育。国家卫健委发布了《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8》,流动人口主要是青壮年,新生代流动人口中“80后”所占比重为35.5%,“90后”占24.3%。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以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长江中游和成渝城市群为代表的五大城市群仍将是我国流动人口的主要聚集区和城镇化的主战场。笔者实习期间的幼儿园有大量的外来务工人家庭幼儿,在多次参加幼儿园组织的亲子活动中发现,常州市A幼儿园中城市本地家庭幼儿与外来务工家庭幼儿在亲子活动中的特定表现有明显差异。


二、“区域活动”的概念界定
(一)文献研究
         王硕在其硕士论文《“文化生态”理论视角下的外来务工子女教育获得问题研究:以上海定海桥社区为例》提到,中国农村流动人口的大量迁徙造成大量的农村长期留守儿童和大规模的外来务工子女。这些农村留守儿童和外来务工子女会带来庞大的社会问题,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会给国家的教育带来了重大的挑战。
李丹在其论文《关于幼儿园亲子活动现状及思考》中提到,亲子活动是由幼儿园创造适宜的活动,以亲缘关系为基础,有幼儿园老师组织活动,家长和幼儿共同参与的游戏活动,以促进幼儿发展为目的,有组织、有系统的活动设计。
周艳玲在其硕士论文《幼儿园亲子活动中的亲子参与研究》中提到,家长参与幼儿教育是教育发展的大趋势,也是实现家园共育的重要途径。亲子活动是家长和幼儿园联系的重要途径,为家长,教师和幼儿提供了相互交流的平台,也是幼儿园、家庭与社区合作的桥梁。
   (二)概念界定
         综上所述外来务工人员,又称农民工、进城务工人员等,是指在我国城市化建设过程当中,由农村走向城市从事非农产业劳动6个月及以上的人员。一般从事建筑、搬运、物流等劳动密集型工作。
外来务工家庭幼儿又称流动儿童,是指子女跟随着父母到工作的城市居住,每次居住时间长达6个月以上,并且会不定时的回往原生地居住的儿童。
亲子活动是指由幼儿园或教育机构组织的,以亲缘关系为基础的,以幼儿活动为纽带的,有目的、有计划的游戏活动。

三、研究意义
         上个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期间,亲子活动教育开始兴起。在美国、日本和台湾等地兴起的研究父母与幼儿在游戏活动中关系的重要课题。近年来,随着现代主义儿童观的兴起,亲子这一概念越来越得到大家的重视。家庭、幼儿园与社会也越来越重视父母在幼儿教育中发挥的作用,因此亲子活动成为促进亲子关系良好发展的重要纽带。笔者针对常州市本地家庭幼儿与外来务工家庭幼儿在亲子活动中的表现这一研究主题,搜集了相关文献,总结了以下研究意义:
(一)幼儿方面
         游戏本身就是幼儿喜闻乐见的一种学习方式,亲子活动更是丰富了游戏活动的参与者和游戏形式。一般的游戏参与者为幼儿本人或者幼儿与他们的伙伴,而亲子活动的游戏参与者为幼儿与他们的父母。由于幼儿游戏水平的局限性,游戏形式一般为独自游戏、平行游戏、合作游戏(在幼儿后期)。但是游戏的参与者多了具有较高游戏能力的家长后,游戏的形式可有竞技类,合作类等。在“亲子和谐活动中培养孩子良好个性”的课题研究中,彭建兰、舒亚倩认为,和谐地亲子活动能够培养幼儿良好的个性。[3]在亲子实践活动中,幼儿通过与家长的亲密合作,共同完成游戏。在游戏过程中培养幼儿与人合作,人际交往的能力,体验完成游戏的愉悦,促进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国外研究者迈兹、佩蒂特、布朗在文献中阐明,三岁半的幼儿在参加游戏活动时会因为母亲的参与或者母亲的观看,而提高参与游戏的积极性,以及竞争能力和胜任能力都有明显的提升。[4]因此,幼儿在参与父母计划安排的游戏或者与父母共同参与的游戏活动中,游戏水平会有明显提高。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