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合理有效地用好主题图,教师就必须反复研究教材,由主题图呈现信息,引出需要解决的问题,从而展开教学。主题图往往以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或喜闻乐见的故事作为背景,其中包含了丰富的数学信息,运用得当,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感悟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从而提高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主题图;有效利用策略
新课程实施以来,主题图成为课程标准数学实验教材编写的一大特色,以生动活泼的人物形象,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设计,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也为课堂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已经成为数学课堂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然而,教师对主题图的内涵理解不深,功能价值定位不够,停留在表面与浅层上,不能正确把握、合理利用,缺乏有效开发与深加工,使得主题图失去其应有的数学价值。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对主题图的丰富内涵有正确理解和把握的更高要求。为此,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利用好“主题图”,更好地为教学服务,我在教学实践中做了一些积极的尝试和探索。结合教学中对“主题图”有效利用谈以下几点体会:
一、深入引领 找准时机
教学中把主题图的功能简单地定位成为情景创设服务,只起到“敲门砖”的作用,没有合理安排主题图出现的时机。我们在教学中要仔细钻研教材,对主题图的出现时机需要再三斟酌,选择最有利于教学的时机呈现主题图,使它发挥应有的效用。
在《9加几》教学中,在学生已经掌握多种算法的基础上,就把主题图的呈现放在课末。教师出示课间活动主题场境图,问:“这是同学们在操场上课间活动时的情景,你能从图中提出用加法计算的数学问题吗?学生马上就会领悟到主题图的隐性资源,回答:“现在操场上一共有几人?”师:“这个问题谁能解决?”生:“9+5=14”师又问:“这里的9,5各指什么?”学生回答:“9指课间活动操场上原来有9人,5指又来了有5人。”老师抓住问题的关键,马上追问:“这个问题解决了一个什么问题呀?”学生回答:“现在操场上一共有多少人。”从这样的一个环节就可以清晰的看到主题图的运用真的落到了实处。从层层深入的问题情境中梳理学生的知识构架体系,让学生把新知识和实际运用紧密联系,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二、深入钻研 充分理解
主题图内容丰富,含义深刻,凝结了众多编者对教育教学的认识、对数学的理解。因此,深入钻研主题图,切实把握主题图的含义是使用好主题图的前提。“主题图”教学要突出数学的特点,充分挖掘“主题图”中的教学资源,而不能把“主题图”上成“看图说话”,从而失去“主题图”应有的价值。只有在理解图意的基础上,才能创设生动的主题情境,组织有效的主题活动,课堂才是有效的、精彩的。
如教学《6―10各数的认识》一课时,主题图中呈现了丰富的信息,目的是让孩子在植树的场景中,认识6以内的数,感受6以内基数的意义,体会一一对应的数数方法,培养学生的数感和初步的问题意识。如果单单让孩子看图说一说图上有什么,有多少,就失去了主题图的意义。我们只有深刻地理解并正确把握了“主题图”的意图,才能有效组织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所以在每一次上课前,我们都要先问问自己:“主题图的意义,我理解了吗?”
三、结合实际 合理改换
教材给我们提供的主题图和例题,仅是教师在编设教案时所思考的依据。有一些主题图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我们农村小学生的生活实际,并不是将农村小孩子现实生活中许多熟悉的、喜闻乐见的生活事例编入教材内容。因此,教学时我们使用主题图切忌“囫囵吞枣”,要根据学生实际,就地取材、合理补充,将贴近学生生活的内容运用到课堂教学中,从而充实教学资源。
那么,在教学时应根据学生现有的学习起点和生活经验,认真分析教材,对主题图进行合理换改。
教学《认识人民币》时,教材中呈现的主题图是商场里购买东西的情境图,然而作为我们农村学校的的孩子来说,缺乏在商场购物的生活经验,多数学生接触的是商店、小卖部,为了增强教学内容的现实性,我对该教学内容中的主题图进行了改编,将商场购物情景替换为同学们熟悉的商店、小卖部购物情景并制作为课件,为学生《认识人民币》打下了基础。
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有的主题图纷繁复杂,教师要对符合教学目标的内容取而用之,不符合者则舍而弃之。
四、灵活呈现 创造使用
有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只会按部就班的照着主题图安排的活动指导照做,使教学目标偏离。当教师认为教材上的主题情境不适合学生学习或者难以制作课件时,应该注重主题图呈现的方式,让主题图更有利于达成教学目标,更能唤起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一)从静态转向动态
如教学《加减混合》的主题图展示的是森林里的小鸟图,原来有13只小鸟,飞走了2只,又来了3只,现在有几只?静止的画面利用多媒体变成动态的过程,学生就更能深入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学习的兴趣也会更浓,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水平。
(二)将主题图分层展示。
挖掘出主题图中的隐含数学问题是数学学习的关键,基于低段学生的思维特点,如果将学生一下子置于非常复杂的情境中,会让他们东拉一句西扯一句,无所适从。如《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主题图孕含了“车站客货车、客车上下人数、以及桥两边的电线杆”三个情景问题。为了让学生的探索过程提供思维表象,激励学生探究的热情,促使学生生活经验不断数学化。教师可以按各个场景分批出示,引导学生收集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由于老师的合理安排,主题图依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三)用故事串起主题图。
故事是低年级儿童最感兴趣的学习素材,以故事的形式演绎“主题图”情境,会引发学生新鲜、好奇、亲近的儿童情趣,有利于产生积极的情感,帮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顺利掌握。
五、挖掘信息 渗透思想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结合有关知识的学习、向小学生渗透集合、函数、统计等数学思想。教材大量采用直观形象的集合图。对应图等向学生渗透现代数学思想。在渗透这些思想方法时,不能出现抽象的定义、名称,而只能引导学生通过对这些图形的观察,感受到这些现代数学的思想方法。如在教学第一册准备课的“开学图”时,可先指导学生从整体上观察画面,有序、完整地说出整个插图所表达的意思。使原本相对信息容量大的主题图,转化成相对信息量单一利于学生理解的“分解内容”,引导学生通过数数,渗透自然数的概念。
主题图除了其数学知识教育功能外,编者还根据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利用图的形式,渗透丰富的思想教育因素。因此,在教学中利用主题图,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主题图教育功能的一个重要方面。如“8、9的认识”这一课题中的主题图给学生呈现一幅以“热爱自然,保护环境”为主题的生动画面,其内容有人、花、树、黑板上的字等。画面除了提供书数外,还明显地反映了环保的主题。
总的来说,虽然新教材的改编给我们广大农村教师带来新的挑战,但新教材的使用拓宽了我们的教学视野,为我们有效落实课标理念提供了载体。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在充分钻研的基础上,灵活地、创造性地合理使用主题图。只要处理后的主题图更适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更有利于达成教学目标,更有利于学生的探究,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则都是成功有效的。
参考文献:
[1]《理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2009年第一期,岳松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