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的教学理念
(一)先学后教,先实践后教学,培植根本,孕育花苞
以生为本的课堂教学核心任务是组织学生学,服务于学生的“学”。也就是说课堂教学不再是一种简单地告诉,学生不再是机械地获取知识,而是引导学生主动实践,体验和探究,让学生尽可能地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因此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为原则,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知识、寻找知识、总结知识的能力,并为学生搭建表演、展示、交流的舞台,真正实现了课堂是以学生的兴趣和内在需求为基础,以学生的主动参与为特征,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以开放的姿态促进学生的探究与交流的课堂。
“先学后教”就是把课堂学习任务前置,让学生有备而来。学生完成前置性任务后,回到课堂时就已经颇有想法了。学生学习的起点高了,课堂教学是课前学习的延伸,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做好多种预设,并根据学生前期学习的基础及实际情况及时调整策略,以学定教。因此课前小研究的设计以“简单、根本”作为基础,主张低入、多做、深思、高出。“低入”是强调根本、简单、开放,只有抓到了根本之处,才可能做得简单,即小研究作业的设计要触及本节课的核心,抓住本节课的根本,触动学生的思维;“多做”即人人有所事,人人有所得,优秀生能做,困难生也能做,要尽量让学生带着自己的例子,自己的发现进入课堂,让每个学生都有话说、让每个学生都有收获;“深思”指的是促进学生课前与课中的深入思考;“高出”即追求感悟。从本质上来说,学习不是把一个东西由某人传递给他人的过程,而是学习者自己的感悟过程。当然,这是一种追求的方向,课前不一定都能实现,仅仅通过一节课也未必都能达到。
(二)以“师退”推“生进”,开放课堂,百花齐放
以“师退”推“生进”,即把课堂还给学生。我认为课堂教学要着眼于学生学得有多精彩,而不在于教师教得有多精彩。细悟之便觉很有道理,因为教师的精彩并不等于学生就精彩,而当学生精彩时,才更能显示教师的精彩。这也是郭思乐生本教育所追求的“无为而为”之境界。当我们的教育真正做到了以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让教育适应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也才会乐此不疲,学生的学习便会自主、快乐、高效。生本课堂要求上台的小组成员一定做到人人表达自己想法,人人演示自己的做法,并即时进行互动。这个过程非常关注每个学生的意见,非常能锻炼人的。什么意见都被关注,因为正误意见都是教学资源。因此要让每个孩子明确怎么汇报,怎么交流,并渐进地学习交流的方法,渐进地提高学习能力。
二、我的课堂实录
这是一节常态的公开课——乘加、乘减,课前已经让学生通过用圈一圈的方法计算图中一共有几个果子?课上我刚把题目投影出来,学生们迫不及待地窃窃私语起来,并把小手举得高高的,好像生怕自己的想法让别人抢去。我暗自欢喜,没想到这么几个果子,会引起学生这么大的反响。于是,为了满足不少举手孩子的表达欲望,我先让孩子们进行小组交流。看着教室里一个个兴致勃勃地与同组的小伙伴交流的情景,我随意来到几个小组跟前,弯下腰微笑地倾听他们叙述自己的解题思路,心中便有了一个底。
等到教室里孩子们的声音渐渐变小,看着孩子们把小手再次举高,一副整装待发的模样,听着他们嘴里还不由自主地说着:“老师,我来、我来……”我随即请了小组上台汇报交流。小组交流从采取“一个一个圈”一步计算的方法有序地开始,台上台下,学生老师,展开了互动,气氛十分活跃。
第二组交流:采取“三个三个一圈”乘加的方法。
生1:(为了表示严谨,指着图数着引导全班同学看)1、2、3一圈,这里标个3,1、2、3一圈,这里标个3……这里多出1个,结果是4个3还多1;
生2:“我们的列式是:3×4+1”,
生3:“3×4的得数加1就是总数,提醒要从左往右算。”
(3号同学对乘加的运算顺序的提醒是错误的,我该马上停止同学们的交流,引导孩子对3号同学的发言进行判断,还是让孩子们继续交流,慢慢发现呢?我环顾了教室,发现孩子们已经举着手正准备与他们交流。我的脑子中闪过一个念头:“还看看孩子们的交流情况。”
)这时
生4问:“为什么3×4+1=13?”
生3:“3×4=12,12+1=13。”
生5问:“如果把3×4+1改成1+3×4,那怎么算呢?”
(生2的问题一出,我心里暗喜,幸亏刚刚没有硬邦邦地打断孩子们的交流,像法官那样带领孩子们进行判断,从而获取知识。)
生5的问题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们表现出非常热情,
生6:“1+3=4,4×4=16.”(话音刚落,同学们都说:“不对不对。”)
生7:“是先算乘法,再算加法。”
生8:“爸爸说,除非1前面有括号,如果没有括号,要先算后面乘法,乘法算出的得数再加1.”
(这时我听见课堂里有不少孩子十分自豪地自言自语:“对的,我也是这样的。”看来,生8的想法得到大家的赞同。我赶紧顺着学生的思路跟同学们一起总结了乘加的运算方法,并让同学们与同桌说一说。原本以为这下可以结束了吧,意外发生了……)
生9:我还有数学问题。“3表示什么?4表示什么?1表示什么?”
生2:3表示4个3。
生9:“3是每份数,4是份数,1代表多出来的,用每份数乘份数再加上多出来的。”(哇!好厉害呀!真没想到他能通过每个数的意义来解释运算的顺序,让同学们加深对乘加运算顺序的理解。
我的内心不由自主地为孩子们精彩的回答喝彩,感谢孩子们给我带来的惊喜。我庆幸自己在一念之间中收获了那份精彩,不然自己差一点就要与精彩失之交臂了。
虽然那份惊喜、那段精彩只是短短的两三分钟,但它带给我的却是深深地思考……)
接下来的小组是采取“五个一圈”乘减的方法,先介绍圈的方法,
生1:我们5个一圈,1、2、3、4、5,——5个一圈, 这里5个一圈——1、2、3、4、5,这里也是5个一圈,差两个,我们添两个,又是5个一圈,一共有3个5;
生2:我们小组的列式是——列式:5×3=15,15-2=13;
生3:简便列式是5乘3不用等于几了,直接列5×3-2=13;4号生:我们小组汇报完了,谁与我们交流?
生5:要用大括号括起来
生3:谢谢你的提醒!
生5:还要写上几个几少几
生4:谢谢你的提醒!
生6:你们圈得有点乱,一圈横一圈竖,
生3:我们也认为每行添一个就行了。
师:谢谢你的建议!
生7:为什么要用5×3=15,15-2=13
生3:因为有3个5,乘法算式5×3
师:为什么要减2?
生3:因为它添了两个
师:谁有补充?
生8:因为那里本来就没有那两个,只不过是添上去而已。
生9:最后一行本来就是有3个苹果,再添上去两个就把它想象成3个5.其实是没有那两个苹果的。
师:多算了怎么办?
生10:把它减掉。
生11:麦老师,我有一个提议给你,刚听麦老师说每行加一个,那最上面一行5个再加1个就变成6,下面是5,还多了1.
师:谢谢你!听得很仔细,应该是后面两行才对。
(学生的思维虽说稚嫩,但总是由模糊到清晰,从残缺到完整,跌跌撞撞直到问题的本质,这也是人类认知规律的体现。)
最后一个小组交流,采取三个三个一圈乘减的方法。
生1:我们小组是三个三个一圈的,“1个3、2个3、3个3、4个3、5个3,5个3少2个”为什么5个3少两个呢?因为我们小组添加上去两个才是一份,所以是5个3少2个.
生2:我们小组的列式是5×3-2=13,单位(个),答一共有13个果子。
生3:我们小组的计算方法是,先用5×3=15,再用15-2=13,单位(个);
生4:我们小组汇报完了,谁与我们交流?
生5:前面不是4个3吗?哪里有5个3?
师:第五个3在哪里?
生用尺子指出了最后一个3.
师:为什么是3个一份?不是只有1个吗?
生6:想象成3个一份,多了,所以还要减2.
三、我的教学反思
……在师生的相互作用中,我惊讶于学生富有的智慧和主动的精神,真切地感受到学生那强大的思维能力,让我受到很多启发:
(一)相信学生,给学生充足的探究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学生不是一张白纸,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学习背景、学习能力不同,思维方式不同。只要相信他们,给他们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去发现、去探索、去创造,你将收获惊喜。本节课的课前让学生通过用圈一圈的方法计算图中一共有几个果子?学生通过动手圈理解乘加、乘减的意义,以及运算顺序,充分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突出本节课的重点,并通过交流突破难点。
(二)关注自己的课堂中生成的教学资源,充分地去挖掘、去利用,不要让教学预案成为自己教学的绊脚石,顺着学生的思路,去引燃学生智慧的火花,这样的课堂才能焕发出勃勃的生机。
(三)给学生的交流和展示搭建一个合适的平台。让孩子们在这样的平台上有话说。在生本课堂广阔的空间里,闪现着学生心灵的火花,激荡着他们思维的灵感,在每一次的“争执”与交流的过程中,他们呈现出不同的解题思路,显示着孩子们高深莫测的潜能和广阔的思维发展空间,他们幼小的生命被生本的课堂激扬着。
(四)能力是练出来的。虽然存在无师自通现象。但一种优质思维、高尚品质,合作交流的方法态度不是一朝一夕可以速成的。所以有目标分层次地历练孩子,孩子就成长了。
只有给学生自主尝试的机会和探索的空间,你才有可能在课堂上发现那一幕幕美不胜收的景象。
参考文献:
[1]韩月红. 把核心处的自由还给学生——以“浮力”教学为例探索“以学定教”[J]. 人民教育, 2012(02):42-46.
[2]张志华. 激情引趣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J]. 学周刊, 2011(14):72-72.
[3]王迎. 生本教育 任重道远[J]. 基础教育论坛, 2016(9X):3-3.
[4]索金龙. 生物学教学中的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尝试[J]. 生物学教学, 2002(4):3-3.
[5]李惠娟. 职校计算机辅助软件生本课堂教育之我见[J]. 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04):84-85.
[6]史瑞春. 御风而上 教育回归[J]. 考试:高考文科版, 2015(20):2-2.
[7]胡齐国. 政治课教学推进研究性学习的思考[J]. 职教论坛, 2004(06):43-45.
[8]陈九香. “角色学习圈”协作课堂教学模式解读[J]. 成才, 2015(1):3-3.
[9]王陈成. 关注学生的学习起点 促进科学的有效教学[J]. 小学科学:教师, 2014(6):2-2.
[10]毛丽娟. 浅谈用生本教育理念构建有效英语课堂[J]. 才智, 2012(33):218-218.
[11]黄瑶. 谈谈“角色学习圈”教学模式的运用——以小学语文《万年牢》教学为例[J]. 成才, 2015(1):3-3.
[12]孟庆玲. 在教学管理中提倡人文素质教育[J]. 商情, 2015(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