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学应该吸纳史学研究的新成果

发表时间:2020/8/21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10期   作者:海梦
[导读] 随着史学研究的不断发展,新的成果层出不穷,这与高中历史教科书的相对稳定性是相矛盾的

         摘要: 随着史学研究的不断发展,新的成果层出不穷,这与高中历史教科书的相对稳定性是相矛盾的。作为中学历史教学最重要的教材,它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吸收学术界的新成果,以保证其内容的科学性和时代性。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近代史;史学新成果
一、引言
         历史教材作为基础教育的基本读物,出版后应保持一段稳定时期。教材的稳定性要求它用谨慎的态度去吸收历史研究的新成果。另一方面,历史教材的编写受到史学研究的制约:历史教科书的编写必须是公认的史学研究的新成果,才有可能被采纳,因此历史教科书不可能先于史学研究。
         这就必然导致史学新成果与历史教科书的相对稳定性之间的矛盾。
二、吸纳史学新成果的原则
1. 有效针对学生的认识能力
         介绍历史研究的新成果是为了丰富高中历史教学,所以我们应该介绍一些适合高中历史教学的新成果。应遵循以课程标准为基础,适应学生认知水平的原则。介绍一些肤浅的知识会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知识的介绍过深,超出了中学生的认知能力,会使学生理解困难,甚至认知混乱。因此,教师应该把握好引入新结果的适宜性。历史教学不是学术研究,必须把握好那个限度,有的放矢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 对教材内容进行补充
         目前教材的内容还是不够全面,仅从教材学习,学生对历史发展可能就会产生很多疑问。
         首先,以鸦片战争为例。禁烟运动本身就是一种正义行为目的是为了维护国家主权的,英国没有权利干涉。从国际法来看,英国参战的理由也就成立不起来了。虽然从国际法的某个角度来看,英国发动战争也有一点点道理的,但还不足以揭示事件的根本原因。英国议会如何决定宣战也值得深思。
         学生们在学习近代史时,他们常常形成一种刻板的认识,认为每一个侵略中国的人都是坏人。但历史的复杂性在于,它是多方面的、不可预测的。呈现当时辩论的历史记录,可以让学生回到历史场景,看到各方之间的博弈,了解事件爆发的一些偶然性因素。也就起到了对历史教科书的补充作用。
    再比如,在阐述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时,教科书遵循了传统的说法:从那时起,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但新的研究表明,历史并非完全如此。毕竟,思想的出新远比政治上的旧思想的清除困难得多,征服传统意识形态的文化堡垒远比征服军事堡垒要复杂得多。通俗一点来说,改变一个人的思想远比打服他难得多。
虽然武昌起义在一夜之间取得了成功,清朝像一座大厦一样轰然倒塌,各省纷纷改学。
         但是反民主反共和的封建专制思想已经延续了数千年,深深地纠缠和毒害着人民。并非一朝一夕就可以改变。
         而且如果我们认为辛亥革命已经普及了民主共和的概念,那么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举起民主科学的旗帜不就没有目的了吗?
因此,对辛亥革命历史意义的表述可以修改为从此,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
这一修改并不影响辛亥革命的光辉,因为它开创民主共和国也是极其光荣的。
     学生知道了为什么这么做以后,对历史更加了解,记忆也就会更加深刻。


3. 与教材观点要一致
         在史学研究的历程中,经常会出现一些观点不同的研究成果, 所以在教学中是否要引入史学研究新成果,这一点上很多人也会有很多不同的建议。
         在这里我的建议是必须要注意与教材的观点要一致。
         因为学生的认知和判断水平还不是很高, 如果在引入新成果时最终不能回归到课本的观点, 容易引起学生思维的混乱, 反而不利于教学。
         中学历史教学和学习都要重视现代化研究,吸收现代化研究成果,丰富和更新教学内容,运用现代化范式改进教学。
         例如,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不可忽视的人物。李鸿章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参与签订《马关条约》等屈辱性的政治外交活动。按照革命历史范式提供的评价标准,他被视为刽子手和叛徒。但是李鸿章是个很复杂的人。作为洋务运动的核心,他的活动促进了中国早期工业化的发展。按照现代化范式所提供的标准,他在1870 - 1890年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发挥了主导作用。
         再以晚清新政为例,我们纵观中国的现代化进程,结论是:“20世纪初以来,清末新政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重要的发展时期和阶段。”
在深度和广度方面的改革,对中国历史的影响之后,更重要的是,在国家改革运动的理论价值的宏观研究现代化、清末新政是更重要的,和洋务运动在19世纪晚期和几百天的改革在19世纪晚期相比。
         在当今信息时代,要让学生要跟上时代的步伐,站在史学的前沿,就必须不断丰富教学内容,使学生了解史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和信息。
         但最终目的还是要回归课本,拓展新知识是为了让学生对历史有一个更好的了解,从而有一个更深更全面的理解。
三、引入新成果需要注意的几个方面
         一是认真选择引入的内容。史学研究的新成果有很多,但是如果要引入到课堂中就必须要引入已经例证通过的史学研究,应选取有长期研究、论证充分和重要问题的新成果对学生进行介绍。有了理论的支撑,学生了解了前因后果,知道了是什么为什么,就可以更加了解这段历史。而且也可以保证这个新成果的正确性。首先就是要保证新成果的正确性,其次要保证所引用的成果与教材内容没有偏颇。
         二是引入新成果不宜过多。课堂时间有限, 引用过多会占用大量的教学时间, 不但会影响教师对教材和教学大纲的把握。更深层次, 还可能会导致学生的知识不成体系, 过于零散。我们引入新成果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拓展知识面,从而进行更好的学习,如果导致学生体系混乱,反而与原来的目的背道而驰。
         三是在引入新成果的时候对前期成果以及前期学者给以尊重, 不妄加非议。学者的研究一般都会受到当时社会条件的限制, 所处的社会整体水平会限制学者的研究高度,应给予理解和尊重。所谓言传身教,教师对研究成果的态度, 会直接影响学生的态度。
四、结语
         高中历史教学应该吸纳史学研究的新成果,但在吸收史学研究新成果同时必须要坚持适当、适时、适度的原则,在让学生更加了解历史的前提下,更好的进行教学。
参考文献
[1].欣汝华.探究高中历史教学应该吸纳史学研究的新成果[J].成功(教育),2012,No.197,196.
[2].魏德才.试论高中历史教学如何吸纳史学研究的新成果[J].基础教育研究,2007,No.244,44-4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