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社会经济体系的快速发展和进步,社会发展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院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在人才培养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当前,在教育教学制度改革的背景下,高职院校也进行了扩招建设,学校规模正在不断扩大,高职院校的快速发展使学生群众中的问题越来越明显。针对于组织行为学来讲,其主要是研究人的行为,也属于一个独立的学科。针对于高职学生学生来讲,运用组织行为学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基于此,本文主要分析组织行为学视角下的高职学生管理模式构建。
关键词:组织行为学 高职 学生管理 模式建立 分析
高职学生处在一个特殊的年龄段,因为他们身体发育基本上已经结束、智力发育正接近顶峰,而心理正处在发育阶段。主要表现为头脑灵活、反应较快、接受新事物能力较强、直面广且自主意识较强,但心理较为脆弱,特别容易受到影响。在社会经济体系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国力强弱与人才质量与数量有着直接关系,而高职院校肩负着培养人才的责任,其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针对于高职学生管理来讲,在教育改革背景下出现了一些问题,因此,需要借助组织行为学来进行高职学生管理模式的构建。
一、组织行为学分析
在社会快速发展的进程中,我国高职院校教育体系与管理模式以及管理制度都在不断创新。例如针对于高职学生管理来讲,出现了一种新型管理模式,即为组织行为学管理。组织行为学主要就是对学生们的行为进行分析,可以说组织行为学是学生管理的重要分支,但却是独立存在的。组织行为学主要是对所有学生在一个环境中的行为来进行研究,在学生管理领域中,组织行为学的运用是对学生行为进行描述、理解以及控制等等。行为可以说是一个人生命个体的主要特征,同时行为也是由生命个体躯体与灵魂的组成,而其中的灵魂是无形的,躯体是有形的,生命个体的躯体如果没有灵魂那么便失去了意义。行为属于生命个体的特征,也可以称之为个性,行为主要是由个体性格来进行主导的。所以,在高职学生管理中,组织行为学的实施需要重视学生行为,进而促进组织行为目标的实现。组织行为学特征主要分为以下几点:
其一为跨学科性。组织行为学属于一种学术概念和方式,包含了管理学、社会学、心理学以及行为学等多个学科。另外,在组织行为学中,还隐含了经济学与政治学等知识。所以说,组织行为学融合了多学科知识,是对人类行为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的学科之一;其二为系统性特征。在组织行为学研究过程中,其虽然涉及到了多学科知识,但并不是由这些学科拼凑形成的,组织行为学具有系统性特征,即为从个体行为分析到组织群体行为分析,最后在对组织行为进行研究,进而形成了系统层次;其三为科学性。组织行为学并不是凭空出现的,虽然其使用了直觉判断与直觉推断,但结果是经过了科学推理与分析得出的。所以说组织行为学有着一定的科学性特征;其四为应用型性。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就是为了将其运用到研究中,组织行为学有着较强的实践去向,将其运用到高职学生管理体系中,不仅可以对学生行为进行预测和识别,同时还可以使学生向着正确的方向发展,进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在对组织行为学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应划分为不同时期。当下,组织行为学已经发展到了研究阶段,重视对人心智与行为等方面的测量,进而正确引导其向着积极的方向发展。组织行为学属于管理学中的独立学科,其在管理学研究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因此,需要对组织行为学进行重视。
二、群体理论在学生管理中的运用分析
(一)正式群体
当前,高职学生组织基本上都是以班级(即为团支部)为核心,在班级中会借助多种方式来竞选出班干部,班级可以称之为最为稳固的正式群体,其中学生管理规定与集体目标以及班级规范共同汇集成了班集体的动力系统。在班集体动力系统的压力下,学生就会表现的十分出众,例如会严格遵守作息制度、早上按时起床、出早操等。服从与从众是在规范与学生群体压力下产生的,其是学生个体不愿意被群体所排斥做出的选择,并不是自愿行动和态度的真正转变。所以说,班级管理应用动力机制并不仅于此,需要重视榜样的作用,使学生出现模仿榜样的心理活动,这样才可以有效提升高职学生管理与班级管理质量。
正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高职教师肩负着教育者的角色,在教育阶段有责任和义务成为学生学习与发展的榜样。另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以班级中进步的学生为榜样,使学生可以在无形中认同该学生的行为。针对于高职学生来讲,模仿是在社会认知的基础上形成和出现的,并不是完全自愿的。而认同比模仿高一等级,其中包含了认知与情感以及行为的一致性,所以说,认同更加有意义,其可以推动学生主动向榜样学习。这时,教师需要对学生积极行为进行强化,使用激励的方式来使学生积极行为能够经常出现,并且内化成为学生自身的人格品质。
多元化的集体活动不仅可以促进班级凝聚力的提升,同时还可以增强学生们的集体荣誉感,对提升学生团队意识与内部和谐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果一个班级长时间没有集体活动,那对于班级学生来讲是一种遗憾。积极组织一些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可以加强师生与生生之间的交流,同时还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己的平台,进而为学生带来一段美好的回忆,集体活动在班级学生管理中十分重要。
(二)非正式群体
非正式群体是没有正式结构,也不是由组织确定的联盟。在高职院校中,因为有一些具有共同兴趣和爱好以及关系较好的小群体,这即为非正式群体,如高职学生自发组成的球队和兴趣小组以及歌友会等等。
高职院校是学生学习文化知识且树立正确价值观与人生观的重要场所,学生中非正式群体与正式群体有着一定的区别,非正式群体主要是由学生自发形成的,通常都是以情感为桥梁,其中有学生自然形成的领导人物,学生自身的群体意识也较为强烈,信息传递通道十分流畅,有着十分明显的排他性与自卫性特征。
在过程中,加强对游离的非正式群体之外的学生进行管理对高职院校发展来讲十分重要,其不仅可以推动素质教育的实现,同时还可以促进学生管理目标的加强。作为高职院校教师来讲,其是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需要承认和正视非正式群体的存在,切不可以无视或压制的态度对待学生。另外,还需要科学借助非正式群体来为学生管理进行服务,运用不同的方式来对待不同的非正式群体,同时重视非正式群体中领导人物的作用,创新学生管理方式,以此来提升非正式群体对正式群体的向心力。
三、重视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与学生进行沟通必须要实现意义的传递与理解。针对于高职学生群体来讲,如果没有沟通,那么群体无法存在。身为学生管理工作人员,其必须要善于应用沟通技巧,然后在此基础上去发现和解决实际问题。
(一)正式沟通网络
正式沟通的方式基本上都是垂直的,其遵循权利系统,只能进行与工作有关的信息沟通,学生管理人员与学生之间的沟通通常都是以这种正式的沟通为主。所以,学生管理者需要积极主动的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切不可被动的等甚至规避与学生进行交流,这样就会成为“聋子”。另外,还需要与多个学生进行沟通,了解并掌握学生们的所思所想,不可高高在上只听学生干部汇报,从多角度了解事情缘由可以使管理者做出正确的判断。
沟通虽然不能解决一切问题,但可以促进问题的解决。此外,倾听也是一种重要的购于统模式,即便不能成为问题的解决者,但也可以成为问题的倾听者。现代化科技为沟通提供了诸多便利,例如短信、微信以及微博都可以成为与学生进行沟通的方式。
(二)非正式沟通网
非正式沟通网络还可以称之为小道消息传递,其可以自由向任何方向运动,同时还可以跳跃权利等级,其不仅可以促进任务的完成,同时还可以满足学生群体的社会需要。非正式沟通网与非正式群体有着一定的相同之处,是客观存在的现象,信息借助小道小弟传递可以滋生流高。其不会受到管理人员的控制,有着传播速度快、范围广的特征。另外,大部分学生都认为其比正式沟通渠道所得到的信息更加可靠、快速。
在高职院校发生干部改选、毕业分配以及研究生保送等重要事件时,就是小道消息最为盛行之时。但很多人都认为小道消息都是来自于搬弄是非者的好奇心理,其是并不如此,小道消息主要有以下几个目标:其一为构建和缓解焦虑;其二为能够使破碎的信息说通;其三为可以将群体成员或局外人汇集成为一个整体;其四可以表现出信息发送者的权利与地位。其实如果事件十分重要但又存在漏洞就容易使人出现焦虑情绪,小道消息的出现也是因为人的这种反应所出现的。
小道消息并不能彻底消除,所以,应将小道消息的范围与影响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尽量消除小道消息的消极面。另外,还可以公布大事件时间安排、公开解释一些外表看并不一致的行为与决策、对决策与未来计划公开的过程中不仅要强调积极面,还需要强调不利的以免、与学生公开讨论最差的结局,这样的方式比无端猜测更可以降低学生焦虑程度。
小道消息即便有着一定的消极作用,但也并不是一无是处,其传播面较广,但通常都是发送者的自主意愿,在传播过程中会出现多种多样的版本。所以,其可以起到收集情报和帮助决策的作用。此外,在对某件事举棋不定或难以决策时,也可以借助小道消息来将消息传播出去,进而起到集思广益的作用。
结束语:
结合全文,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十分复杂且繁琐,在管理过程中需要依照学生实际情况来进行正确指导,同时还需要经过长期的努力才可以做好。而组织行为学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管理人员需要认真总结,吸取教训,创新工作方式,这样不仅可以构建全新的学生管理思路,同时还可以开创学生管理工作的新路径。
参考文献:
[1]朱爱文, 赵旭庭, 刘海霞,等. 基于现代学徒制的高职教育学生管理工作模式构建探索[J]. 教育现代化, 2018, 000(019):306-309.
[2]金基瑶, 邵红万. 组织行为视角下高职英语质性评价体系研究[J]. 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 017(001):56-59.
[3]朱洁. 基于翻转课堂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以高职《经济学基础》为例[J]. 教育现代化, 2018, 5(53):303-305.
[4]冯泠峰. 组织行为学视角下的高职院校优秀班级建设研究[J]. 农家参谋, 2018, No.583(10):163+213.
[5]惠健. 基于团队组织的"四位一体"高职班级管理模式的构建[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 2018, No.533(03):124-125.
[6]谢丽君. 基于"三全育人"理念的高职学生行为养成教育模式建构[J]. 人力资源管理, 2018, 000(006):P.211-212.
[7]曾友州, 胡莹, 牛洁,等. 基于差异化视角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实践——以电子工艺与管理专业为例[J]. 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 35(001):7-9,13.
[8]雒新艳. 基于移动终端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与实践——以高职园林生态课程为例[J]. 现代农业科技, 2019, 000(012):243-245.
[9]高丽梅. 基于技术素养的贵州高职院校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J]. 现代职业教育, 2018, 000(023):88-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