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学前儿童美术教育为研究对象,针对学前美术教育在儿童成长方面的作用进行探讨,针对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做出思考。
关键词: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探究
一、学前美术教育的意义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是指教育者遵循学前教育的总体要求,根据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美术欣赏和美术创作活动,培养学前儿童审美能力和创作能力,最终促进其人格和谐发展的一种审美教育。[[1] 魏婷.学前儿童美术教育 [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12.][1]树立恰当的美术教育观、形成正确的美术教育体系在这个学前儿童教育过程中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基础的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概念之外,更重要的是发现美术教育相较于其他教育内容的特别之处,认识到美术教育在儿童成长和身心发展中的重要意义:
(一)增强学前儿童的感知表达能力
对于学前儿童来说,从小接触美术教育可以更好地培养表达事物的能力。与美术作品的接触过程中,学前儿童对色彩的认知与事物的观察、想象能力都呈迅速上升的趋势,在美术作品的催化作用下,即使表达系统无法将感受以语言文字的形式体现出来,在美术教育长期作用下的学前儿童,依然能够以其他的手段形式将自身对于周围环境的感知情况准确表达出来。如,学前儿童在遭遇伤害或身处困境且难以开口说话时,接受过美术教育或有一定美术基础的学前儿童比缺乏美术教育经历的学前儿童,更能将内心感受与大脑内的场景相结合,转化为美术作品表达出来,从而为成人帮助学前儿童脱离困境走出伤害提供有效信息。这就是以美术教育为基础,加强学前儿童表达事物或自身情感的典型案例,这就是说明在感知表达能力的培养方面,学前美术教育有着不可替代的意义。
(二)提高学前儿童的创造力
在学前儿童美术教学活动中对学前儿童的创造力的培养更为有效。学前儿童创造力的发展取决于强烈的好奇心、浓厚的兴趣、丰富的想象力、灵活的思维能力等多种智力与非智力因素同时获得良好发展的结果。而学前美术教育活动恰恰能够为学前儿童提供在愉快的情绪中发现并创造的最佳机会,丰富的色彩能够吸引学前儿童的好奇心,千变万化的艺术造型能保持儿童积极性和浓厚的兴趣,变化多端的线条能促动学前儿童启发思考,促进儿童思维的发展,为学前儿童创造力的培养和提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促进学前儿童的多元发展
学前儿童美术活动可为学前儿童的多种发展提供基础支持。美术独特而独立,美术教育中丰富多样的美术活动为学前儿童的动手操作提供了机会,无论纸工、泥工何种形式,学前儿童在动手创作的同时美的认识也在形成,创作的转化为对待生活的美,再由生活的美引导其发现人格的美和人性的美,起到德育的作用,也促进其正确的价值观形成。学前美术教育的意义的多元化,也同时促进了学前儿童健康发展的多元化。
二、学前美术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随着全体国民素质的逐步提升,近数十年来,学前儿童艺术教育被越来越多的人关注,恰如钢琴家朗朗、绘画大师黄钧,这样一大批在艺术方面表现突出的人才,无不是在学前儿童教育上先人一步。区别于其他任何艺术阶段,学前儿童艺术的天然性、独特性和纯粹性是独有的人类精神产品。不论何种出发点,在社会大环境催化下,美术、音乐成为逐步成为学前儿童家长的热门追求。
紧俏的行业大形势下,五花八门的美术培训机构自然随之创办了起来,无论是何种美术教育类型,都在家长群体中受到热烈追捧,这些教育活动也在一定的程度上提升了学前儿童的美术技能。
现代社会,人们已经逐步看到美术教育的作用,随之系统的教育教学体系也在逐步形成。
然而所有的发展总是会伴随着一部分的问题而展开,学前美术教育的发展问题也不可避免地随之而来,主要存在以下几点:
(一)学前美术教育的教育观偏离
美术教育的初衷很大部分在强调对学前儿童精神层面的建立与培养,而当下的美术教育形势却把美术教育物质化,更多强调作品是否符合当下的审美观,往往不重视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在制定教育目标时,很多教师忽视了隐形目标的重要性,以含糊、宽泛的用词一味夸大目标,使得课堂实践与美术教学的核心思想背道而驰,更罔谈情感目标的实现。因而学前儿童的自我个性很难在美术中得以抒发,美术教育的初衷也在其中没能得到表现。家长和教师面对学前儿童绘画中的随性发挥表现出惊慌失措。学前儿童的画作会被他们进行一定的更正和指导,通常也会以一定的规范和标准来限制学前儿童的绘画,并不重视学前儿童们想要表达什么,刻意地隐藏儿童真实的文化,回避与成人世界相违背的所谓事实与真理。虽然仍有部分家长和教师允许儿童天马行空、“自由发展艺术”,却忽视儿童绘画作品背后的情绪表达和情感交流,更不重视学前儿童的心理变化。
(二)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内容缺乏全面性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包括了绘画、纸工、泥工、美术欣赏一系列内容,但是当下的大部分学前教育工作者在教育过程中,出现了“偏科”,较大程度的倾向于绘画教育,将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等同于绘画课,导致学前儿童大面积出现了绘画能力尚可,提及手工却无从下手的现象。
尽管现下手工创想已经运用到了大部分的幼儿园当中,但是教学内容的安排依然存在缺失。有调查研究表明,幼儿园手工活动一学期课程设置类型如下:剪纸剪贴类55%、折纸类15%、泥工类15%、布贴类10%、编织类0、其他类5%,而美术课程作为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课程,教育内容的不全面则很难为学前儿童奠定良好的美术基础。
(三)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教学方法模式化
目前,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方法相对死板,周而复始没有创新地进行知识传授,一般以教师展示示范的画作,学前儿童按照示范进行模仿,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最后教师评价这类模式化地教学方式展开,缺乏创新性,过于机械死板,难以调动学前儿童地兴趣,从自己的作品中更好地获得成就感。
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对其长子的绘画发展进行观察,在观察中发现,陈一鸣的绘画能力由量变转向质变,并提出“儿童的绘画技能与他的生活经验和绘画实践是分不开的”的美术教育观。 “量”的存在源自于感知、绘画技术和生活经验的增加,“质”的出现是因为儿童表现的事物特征存在阶段性,“质”到“量”的改变是自然而然存在的。由此可见,刻意的改变儿童当下阶段的美术成果,引导学前儿童机械性地美术创作对于学前儿童的长远发展并没有实质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韩娜.艺术启蒙,价值引导[J].陕西教育.2018(12).
[2]叶凡.陈鹤琴儿童美术教育思想及其启示[D].南京师范大学.2018(3).
[3]吴夏.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现状及引导策略探究[J].艺术科技.2018(08).
[4]陈晓慧.论学前教育专业中美术教育教学现状与改革[J].课程教育研究.2019(51).
[5]王文文.幼儿园手工创想课的教学现状及对学前儿童能力发展的影响[J].新西部.2019(03).
[6]王海燕.幼儿手工活动现状调查及分析[J].才智-人资社科.2018.
[7]徐佳佳.幼儿园手工活动现状调查 [J].成才之路.201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