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德智体美劳融合育人及其意义向度

发表时间:2020/8/21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10期   作者:李玲
[导读]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德智体美劳是社会对一个人素质的基本准则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德智体美劳是社会对一个人素质的基本准则,同时也是现代社会教育的发展目标。而要成为一个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五好青年,需要的是德行好、智慧高、人心善、身体健康并且热爱劳动,这样才能让高校学生在通往社会的道路上更加顺利并成长成才。
         关键词:新时代;高校;德智体美劳;融合育人;意义向度
         引言
         在德智体美劳融合育人中,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五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新时代高校德智体美劳融合育人是对高等教育的慎思与重构,是对品德、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塑造。基于教育生态学视域下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内在关系、德智体美劳融合育人生态系统,总结出德智体美劳融合育人具有“个性发展与社会发展相统一”的主体—发展性“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的超越—适应性与“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相结合”的体验—实践性三个特征。德智体美劳融合育人的意义向度体现在从书内走向书外的生活育人、从课内走向课外的活动育人、从校内走向校外的社会育人。高校德智体美劳融合育人的实践智慧是构建超学科学习模式、开发超学科活动课程和创设超学科学习空间。德智体美劳融合育人是新时代高等教育改革之应然。
         1高校德智体美劳融合育人的内涵
         1.1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
         德育即品德教育,是指培养学生品德的教育活动。品德即道德品质,是脑知善、心爱善、身行善的统一体。智育即智力教育,是指培养学生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和发展学生智力的教育活动。体育即身体教育,是指培养学生锻炼身体的知识、技能和健全身心的教育活动。美育即审美教育,是指通过自然审美、社会审美、艺术审美等审美实践活动来培养人的审美观念、审美情趣和审美素养的教育活动。劳动教育即劳动技术教育,是指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劳动技术知识和劳动技能的教育活动。
         1.2德智体美劳融合育人的概念界定
         高校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共同构成全面发展的高等教育。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人才。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级人才也就成了新时代高校人才培养的根本目的。高校德智体美劳融合育人是新时代创新型、应用型和复合型高级专业人才培养的应然选择。高校德智体美劳融合育人是指高校通过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有机融合,促使学生健全人格、生成智慧、充盈情感、磨砺意志和强健身心,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的高等教育活动。
         2当前高校德智体美劳育人体系的形式
         2.1育人体系中德育发展的形式
         高校德育育人的目标是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成为一个品德修养高尚的人,而这个过程并不能一蹴而就,需要在平时的学生素养规范养成教育中去不断打磨、塑造。高校以实践教育和养成教育作为德育教育的主要形式,如“三下乡”暑期志愿服务活动、全运会志愿服务活动、十九大精神进社区义务宣讲活动等,让学生亲自去体验,去感受奉献的乐趣,达到思想道德教育的目的;通过开展爱国、诚信、感恩、控烟等主题教育,不断引导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自身的品德修养,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坚定理想信念。
         2.2育人体系中智育发展的形式
         学生以学习为主,学业成绩几乎也是评价育人体系中智育的唯一标准。高校也将学生学业成绩作为办学水平的主要参考依据,牢固树立教学中心地位,不断优化学科、专业的培养方案,创新学业考核方式,将考试、考查、实践、科研成果相结合后评定学生的学业成绩(水平),提出用综合测评来作为学生学业成绩(水平)的评定标准。民办高校将课程的考核结果通过学分加权的方式转化为量化分数,在专业年级内进行排序,总体划分学生的智育水平,将学业成绩作为国家、省政府、校奖学金、荣誉称号的评定依据,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各类学科类竞赛、学术类活动、讲座,不断增强学校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智育发展。
         2.3育人体系中体育发展的形式
         高校育人体系中体育育人以培养学生身心健康为主,但是目前发展相对缓慢。体育育人的渠道,以体育课为主,各类体育竞赛为辅。体育课的育人效果也参差不齐,多数以完成体育课教学任务为标准,各类竞赛覆盖面、影响力都比较受限。

通过调研,发现学生参与体育类项目兴趣不浓;参与体育锻炼的时长较短;学校对体育类活动重视不够;体育课程育人功能不强;体育基础设施投入较少;体育活动场地受限。可见,目前高校还没有形成完善的体育育人体系,或者说育人效果不强。
         3高校德智体美劳融合育人的意义向度
         3.1从书内走向书外的生活育人
         生活即教育。教育回归生活,扎根生活土壤,关注个体生命,生活就是教育。高校的教育活动应该从书内走向书外,学生学习的内容不再限于教材、实验指导书等书本上的知识,真实生活世界里的人和事物都可以作为学生学习的素材和对象,如科学家、技术专家、医生、教师、律师、工程师、技师、技术工人,又如网络、经典著作、学术期刊、报纸、硕博士论文、专利、产品等。从书内走向书外的生活育人,应该引领学生追寻个体生活的意义、追求个体生命的幸福,引导个体以真实的生活促进其深度的学习,将客体化的书本理论知识转换为主体化的生活情境体验。德智体美劳融合育人应把个体引向人的生活世界,建立符号世界与真实世界的有机联结,引导个体去自主建构有意义的、完整的生活、学习和成长体验,追求个体生活和知情意行的完整性,以实现个体的德智体美劳全面自由和谐的发展。教育回归生活的真实情境,引导学生去感知、感悟生活的道德伦理要求,拓展个体的道德价值世界,在生活课堂与社会课堂中学会做人做事、学会成人成事;引导学生去体验生活、亲历生活,在生活课堂与社会课堂中学会生存技能、学会团队合作、学会自主学习和学会自我发展;引导学生去探究生活、创造生活,在发现、分析、解决生活世界真实问题的实践活动中,在生活课堂与社会课堂中学会全面发展,学会自由创造。
         3.2均衡德智体美劳发展,打造高素质育人教师队伍
         民办高校应正视德智体美劳五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建设一支素质高、结构合理的育人教师队伍,努力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首先,建立符合民办高校情况的育人教师队伍招聘制度。民办高校受制于资金问题,往往一岗多职,不会单独设立德智体美劳育人教师的岗位。可以设立一定数量的兼职岗位,学校一部分管理、后勤、通识课程的岗位可以招聘有美育、体育、劳育专业背景的人员;辅导员岗位可以招聘一些有德育专业背景的人员,具体的比例可以根据民办高校实际情况确定。其次,建立德智体美劳专项育人奖励制度,可以按照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各个领域设立专项育人奖励;也可按照各项育人比例定量设定五育综合奖项,年底测评,职称晋级等评选要优先推荐育人先进的人员参选。最后,完善师德师风建设,提高育人教师队伍素质。通过加强教师的育人业务培训,重视师生互评,加强师德考核等方式,提升育人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3.3家长在德智体美劳全面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家庭教育在学生成长中有着基础性的重要作用,因为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学生在家长身边耳濡目染,很多做人做事的原则与方式方法都非常的接近家长,因此家长对学生的影响非常大,家长配合教师做好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正确的引导学生,营造良好的家庭与学校相互沟通的氛围,这样才可以发挥家长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积极作用。同时,引导家长正确认识高校教育,让家长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培育学生的坚强后盾,使家长能够理解并且支持高校教师对学生的管理与服务,甚至可以主动帮助高校教师参与学生的管理与服务,这样一定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教师、家长与学生三者之间在教育中缺一不可,在三者的共同联手下,才能够培育出新时代党和国家需要的人才与接班人,而教师、学生、家长是教育学生全面发展中至关重要的三要素,其中每个要素都有明确的职责,这样才能相互配合好,教育高校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学生才能在今后进入社会时成为一个认真负责、遵纪守法,热爱工作的好公民。
         结语
         总之,补齐育人短板,构建、优化德智体美劳视域下民办高校育人体系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的根本需要;是实现教育目标,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渠道;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让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保障。民办高校作为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任务,处于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育人主阵地,应该遵循思政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规律,运用育人工作载体,正确发挥自己的作用,主动扛起自身的责任,为将青年学子培育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而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1]田心铭.教育的“首要问题”和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J].红旗文稿,2018,379(19):5-8.
         [2]王天恩.论人工智能发展的伦理支持[J].思想理论教育,2019(4):11.
         [3]董扣艳.“丧文化”现象与青年社会心态透视[J].中国青年研究,2017(11):2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