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提到冲绳文学,很自然提到文学创作硕果累累的大城立裕。他的“战争与文化”三部作更是占据了重要地位。本文对中日学者关于这三部作品的研究论文作了梳理,将其重要观点整理呈现。先行研究主要侧重于作品中呈现的冲绳民俗信仰、民俗文化方面。
【关键词】大城立裕 “战争与文化”三部作品 先行研究
冲绳是日本最南端的行政区,在二战中是日本国内唯一发生过地面战的地方,日本战败后冲绳被美军占领,1972年,提出“去核化 与本土相同”,冲绳归还日本,然而从美军施政时代起美军基地一直是该县的主要政治问题之一,近年关于普天间机场的搬迁问题也引发了很多争论。
另一方面,冲绳文学曾被认为是“日本文学的边缘”,1967年,大城立裕凭借《鸡尾酒会》成为冲绳首个获得芥川奖的作家,1971年东峰夫凭借《冲绳少年》获得第33届文学界新人奖,后来该作品又获得第66届芥川奖。1996年又吉荣喜凭借《猪的报应》获得芥川奖。1997年,目取真俊凭借《水滴》获得第27届九州艺术节文学奖以及第117届芥川奖。
应该以怎样的视角去关注冲绳文学呢?我认为应该关注冲绳首个芥川奖获奖作家大城立裕的作品。
大城立裕(1925? )出生于冲绳县中头郡中城村的女司祭之家,1943年进入上海的东亚同文书院大学预科学习,后因战败导致大学关门而退学。战后曾担任琉球政府通产局通商科长、县立博物馆长等职务,同时,出于把日本战败后所经历的青春的挫折和冲绳的命运相联系的想法,大城立裕开始从事文学创作。1959年开始在报纸上连载小说《琉球的处置》,1967年凭借《鸡尾酒会》成为冲绳首个芥川奖获奖作家。他引领战后的冲绳文学,坚持写以冲绳的历史文化为主题的小说、戏曲、散文。1993年大城立裕凭借《从太阳的尽头》获得平林たい子文学奖,这部作品和《能发光的荒野》、《卖恋爱的房子》一并被大城立裕自己称作“战争与文化”三部作。
武山梅乗在论文《从冲绳到普遍:大城立裕“战争与文化”三部作的策划》中这样阐述:“从正面描写冲绳战的《从太阳的尽头》、以战败后两年的
‘热闹的乡下’为舞台,以失忆少女为主人公,讲述其记忆恢复过程的故事的
《能发光的荒野》、还有以1980年代~1990年代的中城村为舞台,描写在美军基地旁经营情侣酒店的女司祭福元家的命运的《卖恋爱的房子》,三部作品分别描写的是大日本帝国统治下的冲绳、美国统治下的冲绳、归还日本本土后的冲绳。”
其中《从太阳的尽头》是大城立裕的第二部冲绳战题材作品。这部长篇既写了战争的悲惨,也屡屡描绘了冲绳独特的民俗,让人印象深刻。冲绳是大城立裕的人生起点,也是文学的立足地。而他的母亲就是女司祭。他在这部作品中毫不吝惜地表达了冲绳强烈而鲜明的个性。例如,小说主人公之一的仁松是中城村女司祭的独子,小说最初登场的就是仁松母亲和他的妻子。从一开始读者就感受到一种神秘的民俗信仰气氛。
然而,这种民俗文化对战后的生活和社会体系的复兴做出了很大贡献吗?还是没有贡献?我们看接下来两部作品:
作为冲绳民俗信仰的典型存在——巫师和女司祭在《能发光的荒野》、《卖恋爱的房子》中均有登场,但作品描写的现实是冲绳的女性文化的再生并不如作者所愿。
武山梅乘在《从冲绳到普遍——大城立裕<战争与文化>三部作品的策划》
一文中,称大城立裕为“冲绳文化论者”,从而解读了《从太阳的尽头》、《能发光的荒野》、《卖恋爱的房子》这三部“战争与文化”作品。
首先,他明确了这三部作品在作者庞大的小说群中的定位,指出“作者将‘战后’理解为被战争毁坏殆尽的社会体系的复兴过程,这三部作品就是一块试金石,问的是‘冲绳的民俗,尤其是女性的力量如何为这个复兴过程作出了贡献,抑或没有贡献’”。其次,他指出了在这三部作品中作者企图表达的和各个作品成果之间的微妙的偏差,以及这个偏差的重要性。大城立裕在《卖恋爱的房子》后记谈到:“当我们敷衍地认为勉强维系至今的由男性原理所构筑的社会秩序的崩溃是冲绳战造成的时候,我们开始梦想女性文化的再生在将来会被期待。/那么,我们就有可能探求其真相,为此我策划了战后史三部作品。”——对于这个意图在三部作品中是否达成,武山梅乘逐个进行了分析。最后,他考察了“从冲绳到普遍”这个大城立裕晚年的创作主题具有怎样的意义。“我们应该可以说,大城立裕在‘战争与文化’三部作品中不再用以前的办法去突显‘冲绳’这一主体了。(略)尤其后面两部作品中‘冲绳’已经很难被看到了。”
另外,在《险恶而幽默的肖像——大城立裕作品中冲绳表象的可能性》(「不穏でユーモラスなアイコンたち――大城立裕における沖縄表象の可能性」)一文中,武山梅乘列举了在《从太阳的尽头》中看到的象征了冲绳基层文化的具体的事物,如:
在《从太阳的尽头》中,战争虽然彻底破坏了冲绳的新旧秩序,但作品更多是以神屋神松、初子等幸存者的“重生”为主要主题,在这重生中,被作者赋予了重要意义的乃是神威很高的泉井和祭祀圣地(御嶽)这种象征冲绳基层文化的事物。
武山梅乘特别聚焦在大城立裕作品中屡屡登场的女巫师、女司祭,并指出对
从事共同体神职工作的女司祭以及为个人占卜和治病的女巫师,大城立裕的轻重处理是很不一样的。女司祭的典型人物有《从太阳的尽头》的神屋家的カマド。“大城立裕有一种倾向,即把女司祭这种存在或者被称作‘神女殿内’的门第描写为冲绳基层文化中权威的象征(我们认为这与大城立裕自身是女司祭门第出身有关)。(略)看得出来,对女巫师这一存在,(略)大城立裕未必是肯定的评价。”而且,武山梅乘还详细论述了在为数众多的以女巫师为主人公的大城立裕作品中,冲绳的本土信仰是如何被象征的。
盐月亮子在《作为象征的萨满教——冲绳的电影和文学中所见的身份政治》一文中指出近年来在描写冲绳的电影和文学作品中,提到女巫师以及萨满教文化的越来越多。作为文学的例子,她列举了例如大城立裕的《来自来世的声音》(《後生からの声》)、《卖恋爱的房子》、《水的盛装》等15部作品。关于大城立裕的女巫师观,盐月从大城立裕的散文《half time冲绳》(《ハーフタイム沖縄》)中选取了9个要点进行评价。
如上所述,在日方的先行研究中,关于大城立裕作品中的女巫师这一冲绳民
俗信仰现象的论述是压倒性多数,其他现象几乎没有涉及。
在中国的先行研究方面,牛加花在《论大城立裕<迷路>的身份认同——以
女巫师的形象分析为主》中也研究了《迷路》的主人公、作为女巫师的松代的形象。文章尝试阐明以下几个问题:女巫师在现代文明(军事基地体制下)中的生存现状如何?本质是什么?同时,大城立裕长期论述的“身份的确立”这一问题在该作品中又是如何被表达的?
中国国内关于大城立裕的研究仍在起步阶段,尚有很大的研究空间。
参考文献
1.从“地域”到普遍——写完“战争与文化”三部作[J]. 大城立裕.新潮.1998(6)
2.作为象征的萨满教——冲绳的电影和文学中所见的身份政治[J]. 盐月亮子.哲学.2002(1)
3.从“冲绳”到普遍:大城立裕“战争与文化”三部作品的规划[J].武山梅乗.明治学院大学社会学?社会福祉学研究.2010(3)
4.险恶而幽默的肖像——大城立裕作品中冲绳表象的可能性[J]. 武山梅乘.驹泽社会学研究.2011(3)
5.论大城立裕<迷路>的身份认同——以“巫女(ユタ)”的形象分析为主[J].牛加花.长江丛刊.201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