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创新教育模式

发表时间:2020/8/21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10期   作者: 黄美华
[导读] 人和社会的发展在不断创新中螺旋前进,

         人和社会的发展在不断创新中螺旋前进,而教育则是推动前进的有力武器。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创新思维尤为重要,一个不断创新的国家,必将成为一个有竞争力的国家;一个不断推现出新的社会,必将是一个高速发展的社会。在当今的教育工作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时代的呼唤,更是教育改革发展自身要求。
         我们知道,创新不是凭空臆造的,它是建立在知识的传播、转化和应用基础之上。创新教育已成为知识经济时代学校教育的主导,它不仅能够提高人的综合素质,还能够培养人的创新意识。创新教育的有效实施需要学校、教师、家庭的多边合作方可达成。
一、加强学校的引导作用,营造创新型教育氛围。
         创新教育的实施过程离不开学校的正确引导,学校一方面可以通过考核评估进行引导,加大创新教育因素在考核评估的比重系数,从客观上引导教师自觉主动地对学生实施创新教育。另一方面通过激励机制进行指导,学校可以设立创新教育成果奖,也可设立科技发明创造奖励基金,充分发挥学校的特殊作用,逐步形成“创新型教育”的良好氛围。
         学校应确保相应配置的硬件,为创新教育提供保障作用。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创新潜能的发挥,单凭想象很难实现预定目标,因此,必须具备一定的环境条件。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一方面要利用好现有的设备条件,如图书馆,实验室等全天开放;适当提供科研实验经费和实验设备,为其出“创新成果”保驾护航。另一方面,积极创造条件,不断加大投资力度,更新创新教学设备,改善创新教育办学条件,永葆“创新”的发展势头。
         创新是人的本能,没有创新就没有科技进步,也就没有社会的发展,教育对象的创造力空间,直接决定了教育成败,也影响着国家、个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因此,加强创新精神的培养,是教育的重要目标。学校在实施创新教育的过程中担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二、发挥教师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育创新是一个全方位的创新,它包括确定教育教学目标、安排教育教学内容、运用教育教学方法等一系列环节。在这一系列环节中,教师事先要有个整体规划,对每一个环节要进行创新设计,从而使整个教育教学过程都独具匠心,充满着创新的火花。

教师在确定具体的教育教学目标时,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实际接受能力,把教材的共性要求与学生丰富的个性特点有机地结合,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教育教学目标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不同发展水平和不同的个性特征,灵活运用各种适当的教育方法,积极尝试新的方法,因材施教。绝不能不顾学生的实际情况,照本宣科。由此可见, 设计一个最佳的教育教学方案不仅能使教师的已有知识经验得到综合运用, 更是教师创新能力的体现,教师要善于从整体设计教育教学方案中来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创新能力。
         教师要创新教学方法,从课堂教学上提高教育创新能力。教育创新要求改变教学方法,使教学达到“不教而教”的目的。 传统的教学方法一般采用启发式、情景式等,即使采用语音室、多媒体等教学手段,目的也只是为了方便教师传授知识,让学生学会知识。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缺乏创新能力,不能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终身学习的需要。教育创新要求教师不仅要教学生“学会”知识,还要教学生“会学”知识,要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要指导学生学会如何获取知识、巩固知识,如何创造性地将已有的知识应用到具体问题中去。教师要创新问题情境,从问题情境中提高教育创新能力。良好的问题情境设计,可以使学生产生一种心理上的期待感,形成对问题探究的强烈热情,这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活动的重要条件。为此,教师先要营造宽松、民主、自由的教育氛围。形成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环境。其次,教师要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运用提问、操作、演示或实验等方法来创新问题情境。这种问题情境要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必须通过努力才能完成,整个思考的过程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教师要善于创设难度适中的问题情境,来调动学生思维活动的主动性和创新性。这样,通过创新问题情境,也提高了教师的教育教学创新能力。
         三、构建良好的家庭氛围,增强创新意识。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作为家长应该尊重孩子的兴趣和好奇心并为孩子创设创新环境和自觉动手能力。为孩子营造一个宽松、愉快的创新氛围,为孩子尽可能地提供书籍,提供向自然、向社会学习的机会,拓宽孩子的眼界和思维好奇心,从而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思维能力的形成不仅在于动脑,而且在于动手,只有手脑并用,创新意识才能有效的培养,家长要鼓励孩子多动手。在这个过程中,不要把眼光盯在孩子动手的直接结果上,而要把目光盯在孩子动手所引起的创新性心理素质形成的过程上。
         总之,创新是一个民族的活力表现,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任重而道远,需要教育者在教学中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引导学生为主体,激发他们的创造欲,锻炼他们的创造力,并且需要我们时刻站在时代发展的高度,为中国的教育振兴着想,为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而努力奋斗,我们的教育一定会走出困境,走向辉煌的明天。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