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陶瓷大学研究生院 江西省景德镇市 333400
摘要:“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古代理性认识生态环境和人类活动得出的智慧结晶。习近平基于我国的生态保护实践,汲取了“天人合一”思想的生态内涵,并将其创造性的转化为指导我国生态建设,实现"美丽中国"建设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本文旨在分析“天人合一”传统生态理念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之间的内在关联性。
关键词:“天人合一”;习近平;生态文明;关联性;
改革开放以来,粗放的型的经济发展形式给我国带来了诸多的生态环境问题。人们的环保意识开始觉醒,重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自然秩序成了我国当前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习近平基于我国生态建设实践,汲取“天人合一”思想中的生态智慧,并将其价值在当代不断丰富,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指明方向。
1.“天人合一”传统生态理念概念辨析
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天有着不同的理解,孟子认为“天人相通”,在《孟子尽心上》提出“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老子的《道德经》中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他认为人应受制于天;庄子提出自然无为,认为“无以人灭天”,人应归化自然;总之,在中国古代,许多文人墨客对天人关系颇为热爱,也有许多关于天人之道的记载和文学作品。蕴含着丰富生态意蕴的“天人合一”思维观也深深地植根于中华大地。
从生态视角分析,“天人合一”中的“天”是指人赖以生存的环境,即自然界,“人”是指人类社会中的芸芸众生。“天人合一”思想是将人与自然有机统一,并指出天和人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相互依存的共生关系,没有适合生存的自然环境,人无法存活;如果没有人的存在,自然不过是宇宙中平凡的部分实体,失去了探讨的意义。“天”道制约着“人”道,因此人类活动必须合乎天意,要顺应自然规律,遵循自然法则,以求与自然的和谐并立。
2.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组成架构
2.1生态建设目标定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也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定位。习近平认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自然界的物质循环发展需要人类参与协助。人类的生存资源需要依靠大自然的馈赠,人类社会的劳动生产要依靠自然环境的成全。因此,在面对复杂环境问题,我们应树立的生态文明理念,要对自然资源要取之有节、用之有度,要坚持可持续的绿色发展理念,遵循自然规律和配合自然的轮回节奏,努力追求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2.2生态建设发展方式: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金山银山在中华文化中是指经济上的富裕,而绿水青山是指自然环境的秀丽,习近平用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来隐喻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建设理念。绿水青山既是大自然的生态财富、又是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财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的“两山论”是指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想方设法去激发生态环境的经济价值,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这样才能用绿水青山去换取的能支持人类生活的金山银山。
2.3生态建设价值导向: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习近平表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为人民谋幸福,这是习近平以人民群众为中心的生态民生观的重要体现。随着人们那不断提高的日常生活水平,人们愈加迫切的渴望美好的生活环境。改革开放以来,人民共享经济飞速发展带来的改革开发成果的同时,也承受着粗犷的经济发展模式带来生态环境恶化苦楚。如雾霾笼罩,土地逐渐荒漠化,水污染等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人民日常生活,生态环境问题逐步成了急需解决的民生问题。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始终坚持生态为民的价值导向,要求在生态建设实践中把生态问题当作重要的民生问题来解决;始终以人民的长远利益为中心,要求建设让人民群众满意的生态环境。
2.4生态建设治理思路:山水林田湖是生命共同体
习近平提出,“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生态治理思路。生态环境是一个各自然要素组合在一起而形成的自然系统,各个组分相互依存,紧密联系。当前我国所面临的生态问题也是多个相互影响的单方面环境问题组合。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出要从生态系统的整体和生态建设的大局出发,用系统思维来解决错综复杂的环境问题;要求在生态保护过程中的,统筹兼顾、多措并举的在方方面面加强保护。并要号召全民参与到生态环境的综合治理中来,致力于共同建设一个互利共赢、和谐共立的生命共同体,建设一个最符合人民群众心意的宜居生态环境。
2.5生态建设制度保障:用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制保护生态环境
习近平认为“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生态环境破坏容易修复难,保护生态、改善环境,是一场全民攻坚战。当前,不够完善的生态保护制度和不够健全的生态保护运行机制是阻碍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展的主要问题。为此,习近平提出建立最严格的制度和实行最严密的法制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保驾护航。建立最严格的制度是指党和政府要加强顶层设计,制定关于生态环境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不断完善生态文明建设制度体系,树立生态红线,用法律手段来保护自然资源;实行最严密的法治是指坚决落实责任追究制,对造成生态环境破的不当行为或盲目决策依法严查,严惩不贷;坚决落实依法依规考核制,考核生态环境保护相关工作成果。坚决落实科学量化认定制。用科学的技术、量化的手段认定责任,对其破坏生态行为终身追究。解决关乎民生的环境保护问题,加强党和政府与群众之间的密切联系,形成自上而下共同保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尚。
2.6生态建设国际视野: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
2015年,习近平在博鳌亚洲论坛上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地球上大气环流、河海相连,生活在地球上的人交往互通。世界各国人民都期盼自己生活在资源丰富、环境整洁的绿色国土上,生态文明建设关乎全人类的福祉和未来。习近平主张世界各国是一个福祸相依、密切联系的命运共同体,如果地球上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终将波及他国或席卷全球。在全球性生态危机愈演愈烈的国际背景下,习近平积极号召世界各国从本国国情出发,积极主动的承担相应的保护环境责任,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础上,携手解决生态环境问题,保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3.“天人合一”传统生态理论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内在关联性分析
3.1强调要知天命,不妄为。
“天人合一”思想中的生态意蕴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理论来源。中国传统文化中“天”是指自然环境,强调把天、地、人联系有机结合。“天人合一”思想是我国古代对人与自然关系最贴切的形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当代中国生态建设的总指南,强调要讲人的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发展有机结合,要将人类文明和生态文明有机统一起来。“天人合一”思想强调人要知天命,不妄为,尊重"天"的规律行事,以求"天"通过风霜雨雪等自然方式滋养大地万物。中国是农耕大国,人们通常要依靠广泛利用自然,通过农耕畜牧等方式,依靠天年,以求获得丰硕的收成。祖先根据长期积累的经验总结出来的“二十四节气”、“春种、夏长、秋收、冬藏”等农事时令就体现了古代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遵循自然规律从事农业生产活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强调人的命运与自然环境的命运是相互交织的,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这体现了对“天人合一”思想的继承与发展。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社会进步发展的基石,因此人类活动要像敬畏生命意义敬畏自然,要想呵护眼睛一样呵护自然,时时刻刻尊重自然界的节律、顺应自然界的发展趋势。
3.2强调要重人事,有作为。
中国人坚信的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天人合一”传统生态理念中也提倡天人合德,强调要成事既要重视人的作为,也要依赖“天”成全。这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生态建设既要生态为民,也要民建生态的理念高度契合。习近平对生态环境问题高度重视,对人民的生态诉求也高度关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环境的追求融入到我国生态环境建设目标中。人民既是良好生态环境的受益着,也是生态环境的主要保护者和建设者。生态建设需要人民群众有作为,在日常生活自觉履行生态义务,身体力行践行绿色生活理念,不乱丢垃圾、不乱砍滥伐、不捕杀野生动物群策群力的建设为美丽中国贡献自己的力量。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强调在努力创造社会财富同时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在保护"优美生态环境"的过程中保护自然环境的可持续性,体现了其对“天人合一”生态理念的践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