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新闻摄影的发展趋势及应对策略 田建强

发表时间:2020/8/24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12期   作者:田建强
[导读] 摘要:在网络技术、数字技术的推动下,我国新媒体行业得到了快速发展。
        酒泉市肃州区融媒体中心  甘肃酒泉  735000
        摘要:在网络技术、数字技术的推动下,我国新媒体行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在新时期,新闻摄影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研究新媒体环境下新闻摄影的发展趋势及应对策略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阐述了新媒体时代新闻摄影信息传播的发展趋势,并提出新媒体时代新闻摄影工作开展策略,希望对相关人士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新媒体环境;新闻摄影;发展趋势
        引言
        电视新闻是以画面、声音作为传播的媒介,可给观众带来视觉的冲击、画面构图的现场感,让观众产生情感共鸣。电视新闻的画面与声音都源大多源自新闻摄像,新闻摄像是新闻形象的现场摄影纪实手段,主要以图片和文字或生化结合的方式来记录某件真实事件或传播新闻信息[1]。因此,新闻摄像在电视新闻报道中逐渐有了其不可替代的地位。与以往的纸媒和广播新闻节目相比,电视新闻的新颖之处便是新闻摄像的画面,画面的时效性、色彩性、直观性能够快速吸引观众的眼球。因而,新闻摄影在电视新闻中的社会功能和地位越来越凸显,了解新闻摄影的重要性对提高电视新闻报道的传播质量具有积极作用[2]。
        1 电视新闻报道中新闻摄像的特征
        1.1 形象性特征
        新闻摄影遵循造型技术的原则,利用空间和时间结合的传播形式赋予新闻报道的视听感受可满足观众的感官需求。在塑造形象的过程中要把握好艺术摄影和新闻摄影的区别,新闻摄影是真实事件的纪实,也是反映真实事件的现场拍摄,在拍摄时需要严格遵守新闻工作的各项原则。而艺术摄影则是通过摄影者的构思和形象塑造反映现实,不断挖掘生活素材,并在拍摄生活素材时予艺术加工。
        1.2 新闻性特征
        新闻摄影也是一种新闻采访形式,需要具备者新闻工作的真实性与即时性,这就要求新闻摄影拍摄对象是真实客观存在的,而不能随意捏造作假,欺骗观众。同时新闻摄影能够实现电视新闻的现场直播,可在第一时间录制播放,做到即时性和真实性的并存,从而让观众产生参与感与现场体验感。
        2 关于电视新闻摄影的几点思考
        2.1 增强摄影记者的个性化思想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大多数社会群众关注的电子新闻讯息,因为内容精彩而且具有个性化特点的碎片化信息能够快速吸引受众的吸引力,这一情况使电视新闻逐渐不被重视。摄像记者作为电视新闻节目的第一亲历者和记录者,要通过自己的摄像将对象的情绪、形态、神态、动作和空间时间的变化转化为观众可直接感观的具体形象的符号,从而将观众带入独特的新闻现场,若想快速吸引受众的注意力,就需要摒弃传统的摄影内容,对摄影内容进行创新。这就要求摄影记者具有个性化的思想,提高自身的创造能力,制作独具特色的新闻报道。因此,无论是会议采访或人物专访,摄影记者都要具有个性化的主题思想,有意识的培养自己形成主题思想的感觉,避免过多的后期处理,向观众呈现新闻现场最自然、真实的画面。摄像记者可选择或设计有个性的摄影策划内容,采用个性的画面结构和语言表述新闻事件,这样才能给电视新闻报道增添特色,吸引观众的注意力,提高电视新闻的收视率。在新闻摄影过程中,摄影记者需发挥想象力和主观能动性,提前设计稿本画面,再收集相关的摄影内容,以便于制作具有特色的电视新闻作品。在这个过程中,摄影记者需找到最佳的机位、角度和光线,还要和理解和画面空间感、立体感和质感,确保摄影的艺术性和科学性。
        2.2 提高摄影记者的责任感和职业素质
        近年来,随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在新媒体的冲击下,部分电视新闻栏目为了提高收视率和关注度,往往会对新闻摄像进行过度的后期处理,给观众呈现出吸睛的画面,但这在一定程度上会使新闻丧失原有的真实性。

同时新闻摄影工作任务艰巨,摄影记者不但要扛着沉重的摄像机完成拍摄工作,而且还要随着新闻人物四处奔波录制,极大地消耗体力,尤其是拍摄不法分子犯罪活动时,随时会发生生命危险。因此,摄影记者不仅要学会拍摄图片和录像,还要坚守职业操守和社会道德,增强自身职业责任感,克服困难,不受混乱环境的影响,坚持现场拍摄,向观众成像真实的新闻画面。
        3对电视新闻摄像质量产生影响的因素
        3.1 新闻影像的真实性
        对于新闻节目而言,真实性是根本,电视新闻的真实性是通过摄像机采集到的画面来表现,但新闻传播影响力的实现,并非由摄像记者的主观意愿决定。在新闻视频的拍摄中,需遵循时间、空间及逻辑规律等;同时,也需遵守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如果新闻拍摄中对真实性无从保证,则新闻拍摄就失去了应有的价值。为保证新闻摄像内容的真实性,新闻摄像记者应在拍摄中追求其摄像内容在时间、空间及逻辑三个方面保持一体,才能满足新闻真实性要求。在实际摄影过程中,不能随意改变事物发展顺序,不能改变事实,不能违背新闻的真实性原则。
        3.2 无剪辑拍摄的摄像意识
        当前,随着时代的发展,在媒介传播技术的快速发展下,受众对电视新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对新闻的即时性要求更高,因而需要在新闻事件发生后,尽可能缩短新闻事件的传播时间。为确保电视新闻的及时与内容的新鲜,新闻内容拍摄及播放的时间也在不断进行压缩。在新闻拍摄视频的处理方面,也应该加快处理效率。而对新闻摄像记者而言,也需相应提升无编辑拍摄的摄像意识。为使新闻的后期制作效率不断提升,将新闻内容及时向受众进行呈现,在拍摄无编辑新闻时,拍摄记者的思维能力必须活跃。在对新闻报道的整体流程掌握与熟悉的基础上,摄像记者在面对新闻事件时,需了解事件的本质,在拍摄期间注重团队配合,有计划地进行拍摄,最终实现无编辑拍摄。让摄像记者通过最少的时间,将最多的内容呈现出来,同时减少后期编辑工作,这样就能使电视新闻的画面质量得到提升。
        3.3 拍摄技术与技巧
        在电视新闻节目中,图像是新闻内容呈现的主要途径,所以在新闻事件拍摄的过程中,需要摄像记者掌握相应的拍摄技术与技巧。摄影记者在拍摄过程中要交代好新闻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规模等新闻要素,要抓重点、抓全面、抓细节。首先,要保证摄像器材的稳定性。在新闻照片、视频的拍摄过程中,稳定的画面能提高新闻呈现的质量,画面应具有连贯性,避免让受众出现疲劳感的跳帧情况出现。所有的拍摄镜头画面在进行跳转时不能过快,要有足够的静止时
        间,以免给受众带来观感上的不适,同时在画面播放的过程中,要配合解说将完整的新闻内容呈现在受众面前;其次,新闻作品需从视觉方面增强对受众的吸引力,这一点与影视作品相同。为确保新闻摄影内容具有足够的吸引力,需要通过清晰的画面质感、准确的画面结构等来实现,所以在新闻摄影时,摄影记者必须保持警惕,随时根据新闻事件的发展做出快速的调整;最后,保证传输速率一致,使图像结构均匀。拍摄速度的不均匀会对后期编辑、电视画面呈现均有影响,所以在镜头转动过程中需慢速、均速移动,移动速度不宜过快,防止画面虚实变动。
        5 结语
        总而言之,新媒体为人们提供了海量的信息资源,对于新闻摄影工作而言,可以说是机遇和挑战并存。在工作开展时,新闻摄影从业人员要对当前阶段新闻的发展趋势有一定的认识,通过创新工作理念、强化自身专业素质、完善新闻摄影信息传播渠道等,促进新媒体环境新闻摄影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思言.论新媒体时代下新闻摄影记者的生存与发展[J].现代交际,2016(08):89-90.
        [2]李贺.新媒体环境下新闻摄影的发展趋势及应对策略[J].观察,2014(06):117-118.
        [3]潘晓亮.新媒体时代新闻摄影的发展趋势及应对策略探讨[J].新闻研究导刊,2018(16)
        [4]毛鹤.新媒体环境下新闻摄影的发展途径[J].新闻及传播研究,2016(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