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装配式建筑施工重点工作的探讨

发表时间:2020/8/24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12期   作者:冯军超
[导读]
        安徽三建工程有限公司  230000
        进入新世纪以来,建筑行业逐渐发展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型产业,过去的住宅建筑模式逐渐暴露出问题,难以满足现阶段国家政府对建筑产业提出的经济、绿色、环保以及节能等要求,建筑产业化开始迈入新的发展时期。装配式住宅建筑属于建筑产业化的重要内容,借助于劳动力成本低、建设周期短以及机械化程度高等优势,其开始成为住宅建筑尤其是高层建筑工程的首选。
        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是建筑产业化的的重要部分,所谓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就是由预制混凝土构件通过可靠的连接方式,将各部分混凝土预制部品预留钢筋通过现浇混凝土、套筒灌浆料等方式进行连接,形成一个完整的结构受力体系。它包括装配整体式框架结构、装配整体式剪力墙结构、装配整体式框架剪力墙结构。目前装配整体式混凝土剪力墙结构应用较为广泛。
        关于装配整体式混凝土剪力墙结构的重难点在哪里?关键点在哪里?我们一直在探讨。通过一些项目的实践,也得出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我们知道装配式建筑与传统现浇结构建筑的根本区别就在与前者是将整个建筑所有构件进行分解,通过深化设计拆分各个结构部件,部件内集成受力钢筋、水电管线、预埋件,甚至于集成装饰材料、卫生洁具、门窗框等,通过工厂流水线生产再运输至施工现场安装。那么深化设计就是一个关键点,既要确保结构安全,又要周全考虑后期各项使用功能。除深化配筋、水电预留预埋以外,还要考虑现浇节点模板预留穿墙螺眼洞、预制墙板斜支撑位置、架体预埋预留孔等等以及它们之间的冲突并予以解决,而根据外立面的复杂程度选择脚手架方案也应在深化设计阶段考虑,当然大型垂直运输设备的选择及附墙件设置点也应提前考虑周全。在深化设计环节,可以通过BIM技术的应用来提高效率。
        完成了深化设计后,开始进入工厂生产环节。此时的质量控制工作主要有:模具的验收,钢筋、混凝土、灌浆套筒等主要原材料的验收以及各种预埋件等隐蔽验收。其中,灌浆套筒所有规格接头的有效型式报告应检查验收外,灌浆套筒的外观质量、标识和尺寸偏差检验是一个重点,同一批次、同一类型、同一规格的不超过1000个为一批,随机抽检10个为一组。而灌浆套筒及与其匹配的灌浆料的对中接头抗拉试验也是强标,且抗拉强度不应小于连接钢筋抗拉强度标准值,且破坏时应断于接头外钢筋。
        预制构件混凝土浇筑前要检查验收套筒钢筋丝头长度及连接处丝头外露扣数、钢筋保护层厚度、预埋件、线盒位置方向、套筒钢筋垂直度、灌浆套筒等等。浇筑后构件经养护达到规定强度后脱模,经检查验收合格并达到规定强度后标识清晰,运往施工现场。
        预制构件在运入施工现场前,项目部应充分考虑构件进入施工现场的运输路线及堆场设置位置,涉及在地库顶板上进行运输和堆放的要提前核算地库顶板承载力并作相应加固措施。堆场应平整坚实、围护封闭并有排水措施,堆放支架要经抗倾覆、抗连续倒塌验收。所有预制构件均应验收合格,如裂缝、破损等应处理完善后方可使用。
        在进入装配式构件安装阶段之前还有个关键点,也是重难点,即转换层施工。转换层的控制要点主要是轴线标高及定位筋的位置是否准确无误,尤其对定位筋的准确定位必须严格要求,因为定位是否准确直接影响起始装配层构件的整体就位。目前主要的方法有:采用木模板或铁质定位框定位以及可调新型定位框定位。转换层混凝土浇筑前,应组织参建各方进行验收,逐一复核每根定位钢筋的位置方向。在浇筑混凝土的过程中,安排专业技术人员对定位插筋进行反复复核,确保转换层插筋的定位准确度。同时,转换层混凝土浇筑还要控制板面标高及平整度,因为如果板面标高及平整度控制不到位,会造成预留插筋的有效锚固长度,因此,根据以往项目的施工经验,特意在插筋预埋时,将出筋长度加长3~5cm,然后待混凝土浇筑完毕后,根据设计标高将超出部分的插筋进行割除,以确保插筋的有效锚固长度。


        根据相关规定,吊装工、预埋工、灌浆工等应统一培训上岗,目前大多由总承包单位根据相关规定程序组织培训考核。但由于工人的流动性较大,专业性较高,目前的企业培训考核上岗模式有一定的局限性,建议相关部门统一培训考核发证。
        预制墙板吊装前,需重点检查的有:楼面与墙板交界面上的凿毛处理情况,灌浆联通仓高度一般应控制在15-25mm,竖向连接钢筋要清理干净,分仓是否合理。吊装前还应全数检查所以灌浆套筒是否有堵塞。吊装时,应重点关注吊点、吊具角度等。墙板安装斜支撑后,主要检查位置、垂直度、水平度及稳定性。整个吊装过程都需要旁站,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如果钢筋偏位造成构件就位困难时,严禁割除预留钢筋。
        吊装安装完成后采用砂浆或座浆料进行封仓,封仓时要采取相应的措施,防止封仓料侵入灌浆缝内,保障底部灌浆的有效面积,另外要注意封仓是否合理以及排气孔的设置。封仓料在常温24h左右强度达到30Mpa后,方可开始灌浆作业。如封仓时间过短既进行灌浆作业,有可能造成爆仓,导致灌浆不能持续进行,同时影响灌浆的饱满度。
        灌浆料的流动度、泌水率、抗压强度、膨胀率检验及接头工艺检验也是需要关注的,而且要注意如更换钢筋厂家时应再次进行工艺检验。工艺检验的接头应该由现场灌浆班组制作。灌浆作业时,管理人员及监理人员需全程旁站并采取图片、视频方式记录,主要监督水料配比、环境温度、材料温度、水温及浆料温度,检查流动度,并按规定留置试块。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正常灌浆料应在拌和后30min内使用完,同一仓只能在一个灌浆孔灌浆且应连续灌浆不得停顿,否则要将已经封堵的出浆口打开待灌浆料再次流出后逐个封堵出浆口。灌浆完成后半小时基本初凝,此时检查出浆口浆面有无下降,3小时左右终凝,检查所有出浆孔是否密实,如不密实需要二次注浆并记录。
        当灌浆料同条件试块达到35Mpa后方可进入后续施工,此前不得进行有扰动墙板的施工作业,如:后浇节点的模板安装、外挂架安装等可能扰动墙板的工序。现浇节点的钢筋、模板、混凝土浇筑等与传统结构控制要点基本相同,需要注意的是模板的刚度及混凝土振捣密实,必须确保拆模后混凝土成型尺寸及观感,因为后期的装饰施工基本为薄抹灰,若截面尺寸控制不好,会造成后期大量处理工作,这就与装配式建筑的经济性背道而驰。
        除了竖向受力构件,阳台板的安装质量安全也尤为重要,目前阳台板有多种连接方式,但不管哪种连接方式,必须保证连接部位节点的施工质量,否则后期将有较大的安全质量隐患。其次,水平向的构件在安装时特别注意支撑的稳固性,如叠合板的支撑间距、支撑方向(应与叠合板桁架钢筋垂直设置)、三角支撑的稳定性等,叠合梁的支撑必须采用专用支撑。因装配式建筑支撑系统对比传统的满堂架支撑系统,架体在水平向刚度方面有所薄弱,故在结构混凝土浇筑方案时要考虑采用何种方式进行浇筑,正常情况下后浇混凝土量不大,装配式建筑设置的塔吊起重量较大,采用塔吊吊运的方式基本能满足施工要求,如需使用拖泵泵送混凝土的方式,则必须对架体进行加固。
        装配式主体结构完成后,在进入装饰阶段前另一个关键点就是外墙预留孔洞、水平缝、竖向缝的封堵处理。外墙预留孔洞方面,可结合各地的住宅质量通病防治导则进行控制。水平、竖向缝的处理同样对后期外墙防水有重大影响,缝内清理、环境温度、打胶工艺均对防水质量有影响,这也是需要关注的重点。
        对于现有的装配式住宅,普通老百姓的认知程度不高,由于受到长期传统建筑根深蒂固的影响,始终还是认为前者的安全性不如后者。除了政府出台政策法规,加大宣传力度,完善各种标准和规范的制定,我们作为建筑产业化的参建者,更应该加强现场质量管控,强化各工序交接质量,严格按现有标准及规范执行,确保做到“上道工序不合格,下道工序不开始”。
        相信在国家政策的号召下,在所有建筑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共同努力下,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国家的建筑产业化必定会硕果累累,在祖国的大地上建立起一座座丰碑,领先于世界产业化建筑之林。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