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宫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河北邢台 055750
摘要:随着国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乡村已面临前所未有的变化。本文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讨论了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背景下的乡村景观生态环境建设情况,进一步完善乡村土地利用和景观生态格局,维护乡村人居环境安全。
关键词:乡村景观;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生态环境保护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保护和改善农村脆弱的生态环境,保障广大农民的健康是构建农村和谐社会、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
乡村是长久以来人类聚居的基本单元,也是目前我国绝大部分人口的主要聚居地区。如何保护乡村景观的特色与完整性,怎样挖掘乡村景观的生态、经济和文化价值,这都涉及乡村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必须给与高度重视。人类对环境的影响强度日益增大,因此在景观规划工作中应充分考虑人为因素,贯彻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的思想。
1什么是乡村景观
景观这个词语最初用来表示人类对自然景物的感知和认识,表示自然陆域景致[1]。随着人类认识的深入,Troll把景观看作人类生活环境中视觉所触及的空间总体,并强调景观是地域综合体的整体性[2],Forman将景观定义为:由相互作用的镶嵌体(生态系统)构成,并以类似形式重复出现,具有高度空间异质性的区域[3]。然而景观的概念和范围在不断丰富和发展,景观是由人类所塑造出来的区域,是自然、人文社会、视觉美学等3个方面在自然与人为因素相互作用下的产物[4]。刘黎明等专家学者综合国内外地理学和景观生态学的景观特点研究,将乡村景观的内涵定义为:乡村地域范围内不同土地单元镶嵌而成的嵌块体,包括农田果园及人工林地、农场、牧场、水域和村庄等生态系统,以农业特征为主,是人类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自然生态结构与人为特征的综合体"它既受自然环境条件的制约,又受人类经营活动和经营策略的影响,嵌块体的大小、形状和配置上具有较大的异质性,兼具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和美学价值[5]。
总之,我们可以看出乡村景观即乡村地域范围内互相作用的自然、经济、社会的复合交融体,是一个综合的概念。乡村景观区别于其他景观的关键,在于乡村以农业为主的生产景观和粗放的土地利用景观,以及乡村特有的田园文化和田园生活。
2乡村景观的研究现状介绍
2.1国外研究概况
在20世纪50-60年代,欧洲的一些国家,如荷兰、德国、捷克等,开始开展景观生态学的应用研究和农业或乡村景观规划研究,并逐渐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理论和方法体系。早期的欧洲乡村景观研究,主要是从社会经济学的角度,探讨欧洲乡村聚落与乡村景观的发展过程,这时候研究的内容比较单一。20世纪90年代转向从土地利用方面研究欧洲乡村景观的变化。近年来则从时空角度,总体讨论研究欧洲各地乡村景观的过去与未来的发展战略[6]。
在亚洲的韩国、日本等国家,在城市化高速发展的过程中,其农业或乡村景观规划的研究,对农业耕地和传统景观的保护起了决定性作用。例如韩国在20世纪70年代曾大规模地开展乡村景观美化运动(又称“新农村运动”),对协调城市与乡村的土地利用矛盾,保护传统农业耕地和传统乡村景观,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7]。
2.2国内研究简介
我国乡村景观科学系统研究开始较欧洲晚,早先是作为乡村地理学的一部分作为研究,继而随着景观生态学的发展,乡村景观才发展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研究的内容主要从传统的乡村地理学、景观生态学、土地利用规划、乡村文化景观等方面展开,内容涉及到农业景观、城乡交错景观、乡村生态和乡村文化景观等。以农田景观格局与变化、乡村聚落、土地资源利用和景观资源评价与模型等研究居多,研究的热点集中在景观生态学与农业环境、乡村规划、农村城镇化等问题上。研究机构主要以一些景观生态学的科研院所为主,而中科院沈阳生态应用研究所、北京大学景观规划与设计中心、中国农业大学资源环境战略与管理中心等是目前系统性地开展土地利用与乡村景观规划的研究机构,并形成了一批有代表性的乡村景观研究群体,为以后我国的乡村景观的继续健康发展打下了基础。
3我国现阶段乡村景观建设中的几点不足
乡村景观建设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分层次、分类型、分阶段实施。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我国的乡村景观建设存在着一些问题,应予以改进。
(一)盲目的“美化运动”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很可能被部分急于追求政绩的干部简单理解为“宽马路,大洋房”等现代的表面概念,然而这样改造的后果不仅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和目的,还会使乡村集体以及个人背上沉重的包袱,使乡村缺少了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更为严重的是毁坏了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
(二)追求经济增长目的下的土地资源格局的毁坏
人与土地的和谐关系是和谐社会的根基,这种和谐关系体现在健康安全的生态过程,秀美的自然环境、人对土地的精神寄托和归属感。在过去城镇化和乡村建设的过程中,由于认识问题的肤浅和缺乏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乡土生态和文化景观遭到破坏。
(三)经济市场国际化下的崇洋思想和对传统文化继承发扬的缺失
现在,全球化的浪潮席卷世界各地,全球化已是人类进程中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但文化交流过程中所产生的文化接触、文化冲突、文化移植、文化融合等过程应引起在新农村建设中足够的重视。
在一个全球化的大市场中,“经济国界”日趋被抹去,“文化国界”愈发显得重要,文化不仅是民族自立和存续的灵魂,同时也是决定一个社会是否能够有序运行的“软件”,决定着一个社会的基本状态,引领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方向,只有保持住本国本民族的特色文化,才能保持住自信和尊严,经济发展也将因此而得益。这就需要在继承自身乡村文化遗产的同时,能够很好地整合同质文化和异质文化,并勇于文化创新。具体到农村景观建设中,要很好的继承历史的遗存,科学规划。
4新农村建设中景观规划要点
在新农村景观规划设计中应按照村庄合理分类的原则,一切从实际出发,把将要规划村庄的具体情况和特点搞清楚,结合村民意愿,科学规划。
4.1景观规划的原则
(一)以人为本的原则
以人为本,处理好人与空间环境的关系,创造宜人的活动空间、休闲场所和聚居生活氛围。研究人与景观要素关系的行为心理,使景观要素同时具有景观、生态、游憩等多种功能,在其功能中寻找最适合环境的平衡点,此外,以人为本很重要的一方面是对人的精神层面需求的关注。
(二)因地制宜的原则
因地制宜,借自然环境景观条件与景观要素提升新农村开发的环境效益。根据村庄环境特点,在建设中尊重并强化原本的自然景观特征,尽可能地保留村落、庭院以及原有树木。在绿化树种选择上,应选择栽种本地的特色植物,以突出其地方特色,形成独特的园林景观。
(三)原生态的原则
新农村的景观建设不应以城市景观作为模板,乡村景观自有它的魅力——生态。因此,我们应坚持生态规划原则,减少非功能性的硬化,创造生态优良的新农村环境。
(四)和谐的原则
景观规划设计通过对环境的设计使人与自然相互协调,和谐共存,能创造出高品质的人居环境,提升生活品位。此外,还应特别注意在为农村设计景观要素时,切不可与农田争土地,要在农田以外的闲散地荒地、道路、河渠、庭院上做文章,最佳作品便是景观要素、农田、庭院的有机结合,使三者融为一体,相互呼应。
(五)经济实用的原则
农村的景观规划建设很大程度上由于经济的原因一直都处于一个尴尬的、被忽略的地位,实用的考虑在建设中成为重中之重。所以在进行景观要素设计时一定要考虑和注重经济合理性,以绿化为主,水景、小品等设施配置可适当减少。为农民创造良好的景观,满足他们观赏需求的同时,降低农民的经济负担。
4.2景观规划建设的主要内容
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
(一)公共景观建设
传统农村都有一个很显著的特征,就是十分注重公共空间的营建。宗祠及其附属的“风水点景”是当中的焦点,是日常各种社会活动的中心,如市集、庙会、祭祀等活动场所。此外,村中的行政中心——村委会也是村民进行集体活动的首选。所以我们在新农村景观建设时结合这些已有的公共空间做成景观绿面,形成村民休闲娱乐的大空间,同时也建成村庄中的形象标志。
(二)绿化景观建设
在新农村景观建设过程中,农村要有现代化人文气息、人性化设计理念,注重服务功能完善,绿化、美化、香化居住环境。在绿化过程中注意观赏性树种与当地乡土树种的有机搭配,既要有适宜观赏的雪松、石榴、腊梅、棕榈、玉兰等,又要有杨树、柳树、梧桐、国槐、苦椿、等夏天冠大叶密适宜纳凉、冬天叶落枝枯,增强视线的本土大型乔木,形成三季有花、四季常青、乔灌花草藤相结合的立体绿化模式,同时注重沿街路灯、休闲广场草坪灯、街心花园的亮化工程。
(三)其他景观设施建设
农村景观及设施设计还应体现农村文化的特殊性,为农民提供休息交往空间和休闲娱乐场所,设置儿童活动、老年人活动和健身锻炼的场地和器械。同时起到点缀和强化景观效果的作用。建筑小品等硬质景观设计应具有功能性、观赏性和趣味性,以亭台、水榭、假山、动物等适合农村环境所需的小品为主,形式要简洁美观。农村水景设计还必须结合当地气候特点和水源情况,利用现有水源,适当确定水体面积、深度和形状,采用多种手法创造以水为中心的动态和静态景观。
5结束语
习近平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基础是规划。规划先行,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补农村短板,扬农村长处,注意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留住田园乡愁。因地制宜搞好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创造干净整洁的农村生活环境。乡村景观规划要以景观生态学为基础理论,合理安排乡村土地及土地上的物质和空间来为人们创造高效、安全、健康、舒适、优美的乡村环境。在营造人性化新农村景观过程中符合自然法则,突出地方特色,遵循生态学原则,挖掘独特的理念和精神,追求自然、社会、经济效益的最优化,同时重点加强政府的引导职能,让政府充当农村景观建设的舵手,同时充分考虑村民意愿,充分挖掘村民改造家乡的积极性,使广大人民群众成为农村建设的发动机,把党和国家的政策切实的落到实处。总之,搞新农村建设要注意生态环境保护,注意乡土味道,体现农村特点,保留乡村风貌,坚持传承文化,发展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
现代化变迁中的农村:应该是生产生活有保障的生活乐园,道德之美的心灵家园,生态之美的休憩田园,民族记忆的历史故园。
参考文献:
[1]Turner T Landscape Planning and Environmental Impact Design [M]. London UCL Press 1998
[2]傅伯杰,土地生态系统的特征及其研究的主要方面[J]生态学杂志,1985,4(I):32-34
[3]Foman R T T,Godron M. Landscape Ecology[M]New York 1986
[4]Countryside Agency. Landscape CharacterAssessmentTopic Paper I:Recent practice and the evolution of Landscape CharacterAssessment[M]. London the Countryside Agency Publicatioy 2002
[5]刘黎明,李振鹏,张虹波.试论我国乡村景观的特点及乡村景观规划的目标和内容[J].生态环境,2004,13(3):445-448.
[6]H. Palang eds European Rural Landscapes Persistence and Change in a Clobalising Environments [M].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Netherlands 2004 467-482.
[7]柳钟椿.韩国的新村运动[J].当代韩国,2006,1:3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