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潮白河管理处 北京 100000
摘要:北京市潮白河由于近10年连续干旱,水源地长期超采,导致潮白河流域地下水位持续下降,河道干涸断流,生态环境退化,严重制约当地环境和社会发展。结合河流状况、河流治理与生态环境,规范河道方向,恢复河两岸植被和局部滩区,保护地表和地下资源,改善潮白河流域生态环境。本文对北京市潮白河进行分析,将其环境问题进行简述,并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环境保护;潮白河;河道
潮白河流域属于大陆季风气候,每年冬春受西伯利亚干冷空气控制,受暖湿洋气流影响,夏季有北风、雨雪、集中降雨。年平均降雨量约为605毫米,其中山区约为596毫米,正常区约为642毫米。潮白河河段河道地形和微观平地地形复杂,砾石可渗透,留水不良。在潮白河营造优美的绿色生态走廊和休闲通道,改善区域水生生态环境和经济文化环境,满足市民回归自然、恢复植被愿望。
1 概述
潮白河流域是北京重要水源地,年均供水9.2亿千米,对首都生活供水、社会经济发展和都市安全等起重要作用。目前,流域防洪减灾体系、城市水库联合调节体系和水资源保护体系已经建立,干旱病源生态治理取得显著成效。潮白河目前建设重点是提高流域水资源保护区水资源保护能力和效率,实施植被恢复工程建设。本项目性质属于水环境保护工程,通过建设节水工程来保证供水安全。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2 环境问题
2.1水土流失
目前潮白河流荒漠化多,水土流失严重,严重威胁该地区防洪安全。需要通过工程实施,消除隐患,提供防洪保障,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一定程度社会稳定。在河流土壤土壤基质中,物质成分不均匀,主要是砾石和粗砂占土壤颗粒70%以上。这些物质的特点是土壤高、渗透率高、土壤水容量差;根据土壤基质构成特点,水土流失严重,需要进行改善。在种植绿植前必须采取必要措施,改善土壤基质和相应种植措施。土壤结构不合理是制约水土流失主要因素之一。
2.2生态环境质量较差
目前潮白河主河道由于多年采砂,造成河道河床裸露,水中鱼虾水藻等生物存活率大量下降。开采砂石残留物遗留河边,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水鸟栖息大量减少[1]。河床坑壁陡峭,在某河段,由于多年干旱,河道暴露在砾石和沙子中,相互沉积,厚度高,渗透性高,土壤上层颗粒小,颗粒非常密集,草本生长慢。在环境质量低的山谷,灰尘多,空气质量差河边植被受到影响,生长情况堪忧。
2.3风沙大
潮白河保护土壤能力弱,渗透性强,容易遭受干旱。这种土壤状况是限制植物恢复主要因素,根据局部条件采取一些措施改善土壤基质非常重要。该地区结构简单,生物多样性指数差,结构不稳定,生态破坏严重,生态景观弱,土壤侵蚀严重。特别是冬天和春天,风刮得很大,土壤容易被吹起,造成沙尘,影响严重。因此,有必要限制沙漠化,恢复生态环境,建立环境壁垒。
2.4水质问题
潮白河作为北京某地区生活用水供应水源,其水质要求极高。但是由于近年来当地开采砂石、附近居民生活用水排放等原因,造成潮白河某段水质收到影响。经过抽样检验,潮白河某段河水污染物超标,需要进行治理[2]。
3 环境保护措施
3.1加大绿化建设
潮白河项目计划绿化总面积162万亩,年均生态效益达3506.58万元。其中,水土保持效益最高,符合该地区珍稀植被和贫瘠土壤特点。由于植物生态和生物特性随着时间推移而明显具有动态性,不同阶段环境效益也明显不同。显著改变河流恢复前花期少、绿化面积小等景观现象。植物景观主要体现在植被开花和植被颜色上,主要包括黄、白、粉、蓝、红等基本颜色。植被配置设计引人注意景观权、景观节奏和多样性,反映自然景观,改变恢复前河流景观扰动状态。项目建成后,美化环境,为市民生活提供优美环境,固定风沙。同时,植被及其代谢物生长发育不断发育根系,稳固土壤,提高土壤肥力,促进生态系统健康发展。
3.2增加生物多样性
生态环境质量较差需要实施增加森林和草资源,可以有效保护项目领域的动植物资源,通过植树造林种植一定的后备资源,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生物基因库,使自然资源具有可持续性。选育的树种主要是本地树种,具有较强的生态服务功能和抗性,遵循自然原则,以生态保护为目的,恢复生态环境多样性。在物种选择方面,河流植物物种多样性十分丰富,特别注重多年生物种的选择。总的来说,与恢复前相比,在建物种数量增加近30种,这体现物种多样性原则。注重生态多样性建设原则,实行凉亭、灌木、草丛等分布格局。建设多样化和相对稳定的植被群落。实施后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经济效益上涨,项目实施对改善当地生物多样性有显著影响。
3.3净化空气
森林和草可以通过光合作用释放氧气和吸收二氧化碳,吸收灰尘,阻挡灰尘,杀死细菌,净化空气,减少噪音[3]。河岸树带具有明显堵塞、过滤和防尘功能,树木又高又茂,风速降低和减弱,大颗粒的灰尘在重力作用下落在地面上。灌木和草本层的叶子粗糙、干燥、蓬松,含有油脂和粘性物质,可吸收灰尘,从而减少空气中灰尘含量,显著减弱沙尘强度,减少灰尘和沙源。无论是春夏秋冬,森林和草场的植被起防尘作用。设计区内植被覆膜程度将迅速增加,减少沙源,产生巨大防风效益,降低扬尘风险。抑制河流土地沙漠化,逐渐成为土壤形成良性过程。项目实施后,可有效防止河土风蚀。当森林和草场覆盖率达到80%以上时,可以充分发挥河风沙防沙作用,改善生态环境,有效控制和缓解局部沙漠问题。
3.4保护水源
(1)生活污水
施工生产生活区的生活污水需经化粪池处理后排至小型污水生化处理设施,达标后出水进入污水收集池暂存以用于施工洒水降尘。设置小型生化污水处理系统1套,规模为1t/h,型号为CWT-1。小型集成式污水处理设备是一种高效集成式污水生物处理一体化设备,由厌氧单元,好氧单元和电控系统构成。系统通过结构优化,最大限度的减少了处理系统对辅助设施的依赖,同时紧凑的结构便于处理系统的建设与安装,可适应各种地理环境[4]。
(2)工业用水处理
在每个工区施工现场进出处设置临时冲洗场,冲洗场四周设环行排水沟,冲洗废水通过排水沟汇集到隔油沉淀池,经隔油沉淀处理后达到污水回用标准后可于工区洒水降尘。
(3)自然调节
森林和草本植物水资源保护主要表现为堵水、吸收和渗透、时间和空间的降雨再分配、低效率水的减少和有效水的增加。水土保持森林的土壤像海绵一样吸收森林和牧场的雨水,储存于根系。旱季,林草植被对调节河流供给也起着积极的作用。降水中,由于森林和植被的生物物理效应,雨水阻断和蒸发到一层植被中,地表径流和径流减少,土壤储备能力增加,使径流表面变为地下径流,有效减少洪水和峰值废水。森林和草地对洪水采集过程有相当大的缓冲作用,森林和草的植被可以过滤、净化水质,还具有保护水源功能[5]。
4 结语
潮白河流域综合治理是十二五期间重点建设项目之一,通过河道平整和堤坡绿化,河道面貌将有所改观,自然及生态环境将得到明显改善,有利于涵养地表及地下水源,将形成“自然修复、有机调节、健康成长”的河流生态系统,提高河道的应急抢险能力和风险调度能力,服务流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工程建设必要,工程技术可行,经济合理,社会效益显著。
参考文献:
[1]耿冰瑾,曹银贵,苏锐清,刘施含,冯喆.京津冀潮白河区域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J/OL].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1-18[2020-07-07].https://doi.org/10.13254/j.jare.2019.0595.
[2]樊星,张盟,陈郭东,杨晨熠,张萌.潮白河燕郊段水体氮含量分布特征研究[J].华北科技学院学报,2020,17(01):95-101.
[3]何尹生.独龙江流域原生态河流环境保护建设的措施和建议[J].环境科学导刊,2015,34(03):7-9.
[4]董雅欠,赵文,季世琛,魏杰,李博,时晓.北京潮白河水系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及水质评价[J].大连海洋大学学报,2020,35(03):424-431.
[5]杨国庆,张有全,宫辉力,王蓉,孙颖.潮白河冲洪积扇地下水可持续利用评价[J].地下水,2017,39(03):1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