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科技大学 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 山东青岛 266590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能源消耗也在逐步增长,与此同时能源消耗进一步加剧了环境的污染,在工业、交通、商用和居民四个方面的能源统计中,商用和居民的建筑能耗比重逐年增长,因此对于建筑节能提出了相应的要求,而在建筑行业的发展过程中,建筑节能的检测技术得到更多人的关注,本文就建筑节能检测技术进行概述。
关键词:建筑;节能;检测技术
1引言
在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过程中,能源是重要的物质需求,而随着不可再生能源的持续开发和消耗,节能的理念得到更多人的重视,为响应可持续发展战略,我们更需要重视建筑节能检测技术。
2建筑节能检测的常用技术
2.1围护结构传热性能检测
对于围护结构传热性能,采用围护结构传热系数来表示,以热流计法和热箱法这两种为主要检测方法。
热流计法主要采用热流计、热电偶在现场检测被测围护结构的热流量和其内、外表面温度,通过数据处理计算出该围护结构的传热系数,从而判定建筑物是否达到节能标准要求。当热流通过建筑物围护结构时,由于其热阻存在,在厚度方向的温度梯度为衰减过程,使该围护结构内、外表面具有温差,利用温差与热流量之间的对应关系进行热流量测定。建筑物围护结构的热流量可通过在该围护结构表面安装平板状热流计测量,由于热流计热阻一般比被测围护结构的热阻小很多,当被测围护结构背面贴上热流计后,传热工况影响很少,可忽略不计。因而在稳定状态下,流过热流计的热流量亦为被测围护结构的热流量。
热箱法是测定热箱内电加热器所发出的全部通过围护结构的热量及围护结构冷热表面温度。用人工制造一个一维传热环境,被测部位的内侧用热箱模拟采暖建筑室内条件并使热箱内和室内空气温度保持一致,另一侧为室外自然条件,维持热箱内温度高于室外温度8℃以上,这样被测部位的热流总是从室内向室外传递,当热箱内加热量与通过被测部位的传递热量达平衡时,通过测量热箱的加热量得到被测部位的传热量,经计算得到被测部位的传热系数。
2.2室内平均温度、湿度检测
室内平均温度检测主要应用在如下两类情况:第一,为了解决供热部门和热用户之间采暖质量纠纷,要求对建筑物室内平均温度进行检测;第二,在检测围护结构热桥内表面温度和隔热性能等过程中,都要求对室内温度进行检测,在这种情况下检测时间应和这些物理量的检测起止时间一致。居住建筑仅要求室内平均温度,公共建筑要求检测室内平均温度、湿度。
2.3外围护结构热工缺陷
外围护结构热工缺陷宜采用红外热像仪进行检测,红外热像仪及其温度测量范围应符合现场测量要求。建筑物外围护结构热工缺陷,主要分外围护结构外表面和内表面热工缺陷。通过热工缺陷的检测,剔出存在严重热工缺陷的建筑,以减小节能检测的工作量。由于采用红外热像仪进行热工缺陷的检测,具有纵览全局的效果,所以,在对建筑物外围护结构进行深入检测之前,宜优先进行热工缺陷的检测。
2.4外围护结构隔热性能
对建筑物东西两侧外墙和屋面,进行隔热性能效果检测。该检测最好是在围护结构施工一年后进行,检测持续时间不少于24小时。根据经验,建筑物土建工程竣工后12个月后,围护结构已经基本上干透,而且含湿量的变化也不大,因此,在这段时间内检测的结果真实且富有代表性。对建筑物的屋项以及东西外墙的内表面逐时最高温度不能高于室外温度的最高值。主要是为了保证隔热性能。在夏热冬冷以及夏热冬暖地区,隔热性能是建筑节能的前提和目标,夏季隔热性能差的会有烘烤感,室内没有舒适度可言,人们为了提升舒适度,会开空调进行降温,这样不利于节能。
2.5建筑外围护结构气密性能
建筑外围护结构气密性能检测主要分为三类:外窗、透明幕墙气密性能、外围护结构整体气密性能检测。对建筑物来说,如果外门窗和幕墙的气密性不高,当建筑内外存在一定的温差,在对流作用下,就会因建筑外围护结构渗漏而发生热损失,从而导致建筑能耗加大。如果建筑外门框四周、建筑墙体连接之处、填充墙和柱子结合部位等地方,存在一定的縫際或欠缺严密,也会成为室内外热量进行对流交换的途径,从而增加建筑能源消耗导致资源浪费。因此,对于建筑物来说,其囤护结构整体的气密性能如何,在降低建筑能源消耗中影响巨大。对于建筑围护气密性的检测方法,目前一般都采用鼓风门法。通过这种方法进行检测,优势比较显著,不仅操作便捷,而且耗时短、成本低、环境条件要求低。
2.6外围护结构热桥部位内表面温度
热桥部位内表面温度宜采用热电偶等温度传感器进行检测,也可采用红外热像仪测量热桥部位内表面温度。温度测量不确定度不应大于0.5℃。检测热桥部位内表面温度时,内表面温度测点应选在热桥部位温度最低处,具体位置可采用红外热像仪确定。红外热像仪具有测温功能,且属于非接触测量,使用十分方便。
3结语
节能是保障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在能源不断消耗的情况下,建筑节能检测技术的发展尤为重要,在建筑业飞速发展的今天,必须要重视建筑节能检测技术。
参考文献:
[1]刘丽,孙振国,王继成.浅谈建筑节能检测技术[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18):589-591.
[2]梁宏彦.建筑节能检测的方法及作用探讨[J].建筑知识:1.
[3]李成柱.浅谈民用建筑节能工程施工管理[J].建设科技,2013,12(15):4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