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食玉米主要病虫害及绿色防控探析

发表时间:2020/8/24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12期   作者:赵忠杰 王吉远
[导读]
        黑龙江省穆棱市马桥河镇政府农技推广站  157517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我国农业生产水平显著提升,然而,农业机械化的提升,新品种的研发,种植技术的推广,带动农业生产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病虫害,影响了农作物健康成长。玉米是黑龙江主要农作物之一,对此,文章以玉米为例,探讨了当地玉米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并提出了绿色防控技术,以供参考。
        一、鲜食玉米主要病虫害
        1、玉米大斑病
        在高海拔地区以及气候凉爽时,玉米种植时容易发生大斑病。该病通常在20~25℃、相对湿度不小于90%、玉米抽雄之后发生。疾病发生时,首先,玉米植株的下部叶片开始出现水渍状的斑点,之后快速向上部叶片扩散,斑点并不受叶脉限制,顺着叶脉逐渐向上扩展,形成长梭形大斑块,板块中间为灰褐色。若田地间的湿度较高,发病部位还容易出现霉状物质,呈灰黑色。为有效控制玉米大斑病的发生,应结合农业、生物和化学防治,通过多种绿色防治措施有效控制疾病危害。首先,在选种上应重视,以抗病品种为主,如:北大1236,以此玉米植株抗病能力,有效降低病菌威胁。其次,应科学施肥,保障氮磷钾的平衡,速效肥和缓释肥应配合使用,有机与无机肥应兼顾,以此降低化肥对土壤的破坏,保障土壤墒情,降低玉米病虫害发生。最后,若见到玉米植株上出现斑块,判断为大斑病,应以50%的多菌灵可湿粉500倍液,或者选择50%浓度甲基托布津600倍液,混合适当清水喷施在叶片上,有效控制大斑病蔓延,保障玉米健康成长。
        2、玉米纹枯病
        该病害主要威胁玉米的叶鞘、茎秆和果穗部位,在一般的情况下,玉米幼苗至拔节期开始出现,抽雄期该病发展较快,此阶段的危害部位为叶鞘,随着病情的加重逐渐向四周发展,在鲜食玉米吐丝灌浆期尤为严重,因为我国南方霉雨季节从4月中旬开始至5月下旬阴雨绵绵,7—8月降雨量较大,高温高湿导致该病发生,如果防治不当会蔓延严重影响产量甚至绝收。为此,在发病初期使用50%多菌灵粉剂500-800倍液进行喷雾防治,每隔7-10天喷施1次,连续2-3次。需要注意的是在喷雾前将病叶和叶鞘清除并及时的销毁,达到较好的防治效果。
        3、玉米丝黑穗病
        该疾病的主要症状是玉米的果穗和雄穗的内部出现黑色粉状物质和有些杂乱的丝状物质。玉米丝黑穗病的主要原因是玉米种植之前的土壤和玉米自身携带的真菌造成的,就是玉米在生长的过程中这些真菌也在不断的壮大,从而造成其在玉米的幼苗植株内繁殖和壮大,最后形成黑粉影响玉米的健康。其防治可用12.5%速保利可湿性粉剂480~600g拌种防治效果较佳。
        4、玉米锈病
        病害症状:玉米锈病病害可以发生在玉米植株地上部的任何部位,以叶片发病最为严重。发病初期,叶片上散生黄色小斑点,病斑逐渐隆起,圆形或椭圆形,黄褐色或红褐色。植株生长后期,在病斑上逐渐形成黑色突起,破裂后散出黑色粉状物,为病菌的冬孢子。
        防治方法:(1)种植抗病品种:品种抗病性有显著差异,应该选择种植在当地生产中表现抗病或中等抗病的品种。(2)农业防治:不要偏施氮肥,增施磷钾肥,提高植株抗病性。(3)化学防治:发病初期,喷施20%三唑酮乳油1000-1500倍液,控制病害扩展。
        5、玉米螟
        发生特点:每年发生3-4代,世代重叠。1代区在4月中旬始发,5月中旬盛发。成虫寿命5-9天,卵期3-4天;2代区在5月上旬始发,5月中下旬盛发;3代区在5月中旬始发,5月下旬6月上旬盛发;4代区多在6月中、下旬始发,7月中旬盛发。


        防治方法:(1)农业防治:越冬时处理糯玉米秸秆,杀死越冬虫体。(2)化学防治:喇叭口期,亩用400克200倍BT液(8000单位)均匀喷洒于上部心叶处,或用棒棒宝防治。
        6、蚜虫
        发生特点:玉米蚜在我国各玉米种植区都有发生,1年繁殖10-20代。玉米蚜主要在幼叶、茎秆、雄穗、果穗上刺吸汁液,直接导致生产损失。
        防治方法:(1)农业防治:清除田间地边杂草,消灭蚜虫孽生地。(2)化学防治:在蚜虫数量较大时,应及时喷施药剂防治,主要药剂有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3000-5000倍液,或亩用10%砒虫啉40克喷雾。
        7、玉米粗缩病
        玉米粗缩病是由带毒〔玉米粗缩病毒(MRDV)〕灰飞虱传播而引起的一种玉米病毒病。
        针对玉米粗缩病的防治,主要措施:(1)及时清除田间和地头的杂草,减少灰飞虱栖息地。(2)播种(移栽)前,及时耕翻,有效消灭灰飞虱虫源。(3)适当提前或推迟播种,春季玉米播种期提前到3月底-4月初之前,夏季玉米播种期推迟到5月底之后,使玉米感病期与灰飞虱成虫活动盛期错开。(4)选用丰产抗病品种。(5)重病区减少麦田套种玉米面积。(6)加强药剂防治。
        二、鲜食玉米的绿色防控探析
        1、物理防控
        物理防治法不会产生药物残留问题,属于安全环保的植保方式,玉米在生长过程中,容易受到玉米螟、小地老虎等虫害影响,可利用害虫的趋光性、趋色性等,应用杀虫灯、粘虫板、糖醋液等诱杀害虫。杀虫灯一般每隔2公顷放置一盏,傍晚8:00到凌晨2:00开启灯光,有效防控玉米螟、金龟子等害虫,糖醋液毒杀地老虎、黏虫等害虫,进一步减少虫卵的数量。也可自制杀虫剂,在诱盆中放入洗衣粉与水,在水盆上方2厘米处悬挂玉米螟的性诱剂,吸引更多的玉米螟聚集在诱盆处,每隔3天进行一次虫尸处理。黄色粘虫板进行蚜虫、灰飞虱的防治,每亩地放置30片左右,规格为25厘米×30厘米,板的数量可视田间害虫的密度情况进行增减,粘虫板可在作物上部的18厘米处进行悬挂。
        2、性诱剂杀虫法
        对于玉米害虫中的玉米螟来说,在每年的六月份处于成熟期,那么在这个阶段,利用性诱剂杀虫法就能够取得很好的杀虫效果。在每667㎡设计三个性诱剂杀虫装置,不仅能够减少玉米螟的数量,还能够将其存在的虫卵一并消灭。在同样的环境下,使用性诱剂杀虫法要比水盆性杀虫法杀虫量更多,而且持续的时间更长,就以一个性诱剂杀虫剂来说,能够持续一个月的时间,很大程度上减少人力资源的投入,而且不会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
        3、生物防控
        作为绿色防控技术的主要技术之一,生物防控对于玉米病虫害的防治具有积极意义。针对不同的病虫害,需要采取不同的生物防控技术手段,从而达到防控目的。例如,可以借助释放赤眼蜂来防控玉米螟,可以通过投放瓢虫来捕杀蚜虫。另外,在进行生物防控时需要考虑时间因素,在各类昆虫进入繁殖期时采用性诱剂,可以进一步扩大诱杀范围,提高诱杀效果。生物防控手段在绿色防控技术中占据重要地位,不仅具有较大的经济效益,还能产生较高的生态效益。生物防控手段的应用可以大大提高玉米病虫害防治效率,而且可以保障病虫害防治效果。
        综上所述,玉米是我国重要的农作物之一,长期以来,病虫害一直是困扰玉米种植的一个问题。传统的玉米病虫害防治方法主要是依靠农药等化学物质进行防控,不仅会损害玉米的品质,更会破坏生态环境。因此,做好绿色防控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推广工作有着重要意义。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