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高产栽培技术推广与病虫害防治研究

发表时间:2020/8/24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12期   作者:王吉远 赵忠杰
[导读]
        黑龙江省穆棱市马桥河镇政府农技推广站  157517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农作物的重要性,由于我国拥有大量的人口,因此对粮食的需求量巨大。国内淡水资源的缺乏,要求必须提高单位面积的粮食产量,采用先进的水稻栽培技术,提高水稻的产量,以满足国民对粮食的需求。在种植水稻过程中也要注意减少病虫害对水稻生长的影响,利用先进的农业技术来提高水稻的产量。
        一、水稻高产栽培技术推广
        1、选择优良的种子
        高质量的种子是保证水稻高产的关键,农业生产者为了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往往会选择优质的种子进行农业生产作业。在种植水稻时,要选择抗病虫害强、高质量种子。农业生产者在储存种子时,要对种子进行必要的消毒,将种子至于阳光下将种子晾干晒干。在种植水稻的前期,选择产量高,质量好的种子,以保证后期培育出优质高产的水稻农作物。
        2、对育苗和插秧的科学和规范化管理
        水稻栽培需要提前培育秧苗,之后才能将其移栽到水里。因此科学的育苗很重要,育苗技术是水稻高产栽培技术的保障和前提。育苗结束之后农户应该选择抗病能力强的壮秧,在移植秧苗的过程中应该选择湿润育苗的方式,目的是促进秧苗适应水里的环境,在具体插秧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很多问题。如插秧的密度需要控制好,保证适宜的间距,以10-15cm为宜,如果过于稀疏或过于密植的话会降低水稻的产量。
        3、秧苗移栽
        要选择风和日丽的天气进行,风力不能高于3级,温度不能低于21℃,阳光要充足。移栽前做好田间除草和施足基肥工作,除草多采用化学药剂喷洒和人工翻耕沤田除草相结合的方式,基肥用肥量为75kg/hm2复合肥、375kg/hm2有机肥。根据早晚稻的生长周期选择合理的移植时间,一般早稻在5片叶时移植,晚稻在6片叶后移植。移栽主要采用人工抛秧技术,每667m2栽植基本苗2万株左右。
        二、水稻高产栽培技术的病虫害防治研究
        1、苗期稻瘟病
        稻瘟病在水稻生长的各个阶段都有可能发生,对水稻的产量和质量有着严重影响。在水稻秧苗三叶期以前发病被称为苗期稻瘟病,引发该疾病的主要原因是种子带菌。苗期稻瘟病的主要症状为水稻的芽和芽鞘出现水渍状斑点,苗秧基部呈灰黑色。秧苗病株率、病叶率和病田率是衡量该疾病发生的重要数据。为了更好地预防该疾病,应该采取科学的调查手段,该疾病调查时间一般为三叶期到移栽大田前5天,结合水稻的品种和生长类型采取5点取样法进行调查。如果发现秧苗出现急性稻瘟病,必须及时采取防治措施。
        2、稻飞虱
        稻飞虱在水稻生长过程中也是需要重点防治的害虫,一般有灰飞虱、背飞虱以及褐飞虱这几类。稻飞虱对水稻的危害很大,经常藏匿于水稻稻株下部的叶鞘或茎组织内部,专门吸食稻茎秆的汁液,影响水稻的生长。防治稻飞虱时,可以通过滴油杀虫,灭虫后需要及时更换稻田中的水。但需要注意,孕穗期后不能使用这种方法,可以使用40%的乐果乳剂对水稻田进行喷洒。
        3、纹枯病
        植株发病后,秕谷率增加,千粒重降低,造成减产。其防治措施是合理密植、保证田间良好的通风光照条件;按照田间管理原则,勤灌溉、适时晒田、多施有机肥,提高水稻植株抗病能力;加强化学防治。


        4、卷叶螟
        卷叶螟幼虫会致使水稻叶片白化,失去光合作用,造成减产。为有效防治卷叶螟,可采取农业防治措施,即选择经过基因改良的抗虫害能力强的水稻品种,供足水肥促长促旺等;可采取生物防治措施,即利用蜘蛛、青蛙、蜻蜓等卷叶螟天敌进行自然防治,减少农药带来的环境污染,达到生态保护目的;当卷叶螟幼虫在50头/百丛以上时,应利用化学药剂进行防治。
        5、恶苗病
        又称白秆病,系水稻地上部的一种真菌病害。病原菌是子囊菌亚门的藤仓赤霉菌。无性态为半知菌亚门的串珠镰孢。从秧苗期至抽穗期均可发病。病株徒长,瘦弱,黄化,通常比健株高3-10厘米,极易识别。病株基部节上常有倒生的气生根,并有粉红霉层。病菌发育适温25℃左右,种子带菌。选用无病种子或播种前用药剂浸种是防治的关键措施。
        6、白叶枯病
        水稻叶部的一种细菌病害。病原菌是原核生物界的水稻黄单胞稻致病变种。病菌从根、茎、叶部的伤口或水孔侵入稻体,在维管束的导管中繁殖危害。苗期和分蘖期最易受害。秧苗叶片多表现叶枯症状。在感染品种上多出现急性凋萎症状,病斑青灰色水渍状,病叶迅速卷曲凋萎,在抗病品种上产生褐色枯斑。病菌的发育适温26℃-30℃,在病残体上越冬,稻种亦可带菌,经风雨传播。氮肥过多和低洼积水田发病早而重。台风暴雨后,病害常在感病品种上迅速扩散。防治措施:选栽抗病品种、防止稻田淹水是防病关键,并结合药剂防治。
        7、矮缩病
        稻苗上的一种病毒病害,病原物是植物呼肠孤病毒组的稻矮缩病毒。病毒呈粒体球状。传毒介体有黑尾叶蝉、电光叶蝉和大斑黑尾叶蝉等,循回期14至20天。病害可在虫体内增殖,并经卵传到子代,该病毒寄生范围广,病株矮缩,不及正常高度的1/2,分蘖增多,叶色时暗绿,叶片僵硬,叶鞘上有黄白色与叶脉平行的继续的条点,偶有散生的。分蘖期和苗期受害的病株矮缩,不能抽穗。抽穗后感染的,结实率和千粒重降低。病株根系发育不良,大多老朽。品种间抗病性差异较大。防治传毒介体昆虫是防病的关键。
        8、黑色菌核秆腐病
        水稻成株期茎基部的一种真菌病害,又称水稻茎朽腐或小球菌核病。病原菌是半知菌亚门的小球双曲孢和卷喙双曲孢。有性态为子囊菌亚门的小球腔菌。病菌侵害茎基部叶鞘,形成椭圆形或纺缍形黑色斑,后扩大至整个叶鞘,茎秆上也有大块黑斑,后期的茎基部腐烂,植株青枯,茎腔内有大量小球状黑色颗粒状的菌核。成熟后的菌核在病稻草或土壤中越冬,栽秧时附着在秧苗基部,以菌丝从伤口或叶鞘基部侵入寄生。病菌为弱寄生菌,喜高温高湿,故穗期受害比前期重,稻飞虱多的田块病害更重,常造成复合侵染。防治方法应以加强肥水管理为主,结合治虫防病,辅以适时喷药。
        三、物理防治及生物防治
        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也是我国农业水稻病虫害防治的主要措施。物理防治的主要措施是利用高科技技术手段,结合病虫害具有趋光性的特点,利用安装强光源扼杀病虫害。在实际操作中,通常安装诱杀虫害光源灯,都应该采用复合式片状相连的安装方式进行安装,平均做到每公顷安装一盏强力灭虫灯,并在灭虫灯灯罩上置放粘粘网,将灯光片置于距离地面1米至2米的区间,每天清晨或傍晚时分开启灯光,光亮会吸引大片水稻间的虫害围绕,在围绕过程中会被粘在灯罩网上,需要每天清理或每天2次清理灯源罩及粘粘网,确保灯源常亮的可持续使用。生态防治主要是利用生物链“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法则,引用生物间相生相克原理来进行防治的手段。在实际应用该项措施的过程中,向水稻种植地内投放蜻蜓、青蛙等物种,利用其吃蚊子、吃害虫的特性,能够有效减少化学农药的大量使用,减少部分化学有害物质对大自然的伤害,利于水稻的长期健康培养。
        综上所述,在水稻的种植过程中应该掌握高产栽培技术和病虫害防治技术,尤其在进行病虫害防治的过程中,农户应该结合虫害的特点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避免防治不当而影响水稻的健康生长。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