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份证号码:45232319790510XXXX
摘要:在气候较干旱的地区实施造林,运用抗旱造林技术并结合其他技术,取得良好的效果。如,利用现代转基因技术对现有的植被品种进行改良,进一步提高其抗旱能力以及抗逆能力,对尽快恢复多年来遭到严重破坏的生态环境非常有利。此外,林业工程中的抗旱造林技术不仅涉及林业知识,还可以与物理、数学等多个学科结合起来,确保各项造林数据更可靠、更丰富。
关键词: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应用
1当前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存在的问题
1.1易受水资源短缺或土壤条件的影响
易受水资源和土壤条件影响是当前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最明显的问题。很多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需要在相对较好的生态环境中才适用,但是很多需要建设抗旱造林工程的地区都是水资源极度匮乏的地区,并且土壤条件十分恶劣,这些因素对抗旱造林工程是一个非常大的考验。在具体的抗旱造林工作中,因为水资源极端短缺,刚种植好的树苗无法获得充足的水分,难以在前期成活,导致抗旱造林工程的效果不明显。此外,由于水土流失严重、石漠化程度加剧,新植树木难于在土地中汲取到足够的水分,难以存活。这些因素都是当前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存在的问题,当前的技术无法有效解决这一问题,从而影响了抗旱造林工程的推进,不利于抗旱造林技术的发展。
1.2抗旱造林树种选择存在的缺陷
针对抗旱造林工程所处的生态环境特殊,在应用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时,应该选用抗旱能力强,对生存环境要求低,容易存活的树种,以提高当前抗旱造林工作的效果,不断促进林业工程抗旱造林工作有效开展与顺利推进。但是,当前的林业工程抗旱造林工作没有充分考虑这一点,很多抗旱造林施工单位仍然会选择一些不太适宜种植的树种,很容易出现大面积的树木死亡,从而影响林业工程抗旱造林工作的顺利开展。例如在石漠化地区种植非本土优势树种,不仅会浪费资金,还会因为树木大面积死亡而延缓抗旱造林工程的工期,不利于抗旱造林技术的发展与改革升级。
1.3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落实不充分
技术落实不充分主要是指抗旱造林施工人员在实际的造林活动中没有按照规定的程序开展工作。这种不规范的操作使抗旱技术出现了缺陷,严重影响了抗旱造林技术的发展进步与有效推进。当前很多抗旱造林的工作人员专业素质与技术水平都存在着明显的不足,无法有效完成抗旱造林工作,且相关部门对抗旱造林工作人员缺乏严格的考核与选拔,使一部分专业技术不足的技术人员进入一线造林领域,严重影响了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活动的顺利开展。抗旱造林施工人员的专业技术主要包括地质环境勘测技术、植被保护技术和树木后期养护技术等,一线施工人员的心理素质也是其专业技术的重要表现。抗旱造林工程需要一线施工人员具有足够的耐心,只要这样才能更好地完成抗旱造林工作。但是,当前的施工技术人员在心理素质与专业技术方面都存在一定的缺陷与不足,不利于林业工程抗旱造林工程的开展。
2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
2.1树种选择
在工程性缺水地区,因而要求造林树种具有较强的抗旱能力。结合造林地的气候条件、环境因素、土地状况等,坚持“适地适树”原则,有助于造林成活率的提高,如果造林树种的选择不适宜,轻的可导致后期树木生长速度慢、长势欠佳,严重的直接导致整片树林死亡,造成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损失。不同的树种抗旱能力有所差异,常见的造林树种有阔叶类、针叶类、灌木类。阔叶类中不同的树种也表现出不同的抗旱能力,如枣树、沙枣、刺槐、花椒、国槐等抗旱能力较强,可结合当地实际情况谨慎选择树种;针叶类树种整体来说抗旱能力较强,常见的有侧柏、杉木、马尾松、圆柏等;灌木类树种中抗旱能力较强的树种有马桑、山杏、连翘、茶树等。抗旱树种选择上整体坚持的标准是:一要具有非常发达的根系,蒸腾作用相对较小,确保萌芽能力强、拦截径流的能力较强;二要生长稳定、有较强的抗逆及抗病虫能力,降低病虫害发生几率。
2.2整地
提前对造林地进行耕整,有助于改善土壤条件,积蓄水分及养分条件,且灭杀土壤中的病原菌,为提高造林成活率打好基础。一般来说,造林前6个月进行整地,也可在造林的前1季或前1年进行整地。整地方式可结合各地实际情况进行选择。为了更好地蓄土保墒、积蓄雨水,可选择鱼鳞坑整地方式,树坑规格结合树种规格而定。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在整地、挖穴的同时施入有机肥、绿肥、碎木屑、土壤改良剂等,这对提高土壤保水效果明显,春季时可使土壤中水分含量提高16%以上。
2.3造林
在气候干旱、土壤贫瘠的地区,抗旱造林的苗木可以选择容器苗,以降低栽植难度、提高造林成活率。造林前需要浇透水1次,尽量不要进行长途运输,且运输过程中要及时保湿。造林时将容器苗的底部去除,通过保护根系来提高苗木成活率,适当修剪腐烂、过长的根系等。对于针叶类苗木可使用一些保水能力强的物质蘸根。有的苗木蒸腾作用强,可适当摘叶或喷洒抗蒸腾剂等。栽植深度以控制在容器口上方1-2cm处为宜,栽植后平铺1层薄土。通过容器苗造林,缩短了新栽苗木的缓苗期,促使其快速生长。干旱地区的造林密度不宜过高,且尽量选择对水分要求不同的乔木、灌木或针叶类、阔叶类进行混交。
3解决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问题的措施
3.1做好前期准备工作,改善施工环境
抗旱造林施工单位可以事先对施工地区的生态环境进行一系列调整与改善。例如有关单位可以派出地质勘测人员对当地的地质条件进行勘察,通过收集当地土壤的酸碱度、沙化程度和养分含量等具体数据,充分调整与改造土壤条件,使经过改造的土壤符合具体的种植要求,不断促进抗旱造林工程的开展。此外,抗旱造林单位还应该解决当地水资源短缺的问题。一方面,抗旱造林单位利用覆膜技术保护水资源,有关单位可以将保护膜覆盖在地表,减少土地与光照的接触面积,最大程度减少地表水分的蒸发,使树木获得更多的水资源,加速树木的成活。在西部地区还要结合国家生态修复政策,进行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防治、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基本口粮田建设、“小水池项目”、“大健康”产业等优惠,进行一些工程措施,结合“山水林田路”综合规划,排水沟拦山沟(带路、机耕道)和山塘水池水窖的辅助建设。既达到了“综合治理、综合开发利用”的目标,又实现了造林的主体建设任务。另一方面,有关单位还可以采用保水剂技术吸收水分,将零散的水分集中起来,灌溉种植好的树木,保证树木健康生长,促进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进步。
3.2提升一线施工人员的专业素质
抗旱造林施工单位应该不断提升造林人员的选拔标准,严格考核一线造林人员的专业素质,保证其专业素质与纪律水平可以满足实际的抗旱工程的需要。通过规范的操作与熟练的技术减少失误,提高林木的成活率。抗旱造林单位还需要建立健全种植活动日常监督制度,对一线造林人员的专业态度与素质进行专门监督。针对不达标的一线造林工作者,施工单位应该对其进行专业培训,使其在规定期限内达到单位的标准。对于已经达到既定标准的一线施工人员,抗旱造林单位要对其进行表扬,鼓励其发挥带头模范作用。抗旱造林单位还应该积极检查造林成果,保证抗旱工程落到实处,而不是流于形式。通过以上方式,可以有效提升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不断推进抗旱造林工作,更好地保护我国的生态环境,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
结束语
在资源短缺、人口增长和环境恶化的压力下,在干旱区域实施林业工程建设是当前林区和林企工作的必然趋势。随着大型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加速发展,高效实施抗旱造林工作,合理运用抗旱造林技术成为管理、建设方面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王博.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J].吉林农业,2019(05):88.
[2]于德洋,张沛波.浅谈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措施[J].农民致富之友,2019(06):198.
[3]董小婷.林业工程中抗旱造林技术的相关问题及对策[J].新农业,2019(03):33-34.
[4]常亮,于大程.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措施[J].农家参谋,2019(03):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