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滨水区景观优化设计研究

发表时间:2020/8/24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12期   作者:余韵
[导读] 摘要:伴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也不断加快。
        中机国际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江苏南京  210000
        摘要:伴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也不断加快。现在的城市建设主要为新区的开发和旧区的改造,在建设和改造的过程中,存在着较多的问题,其中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对于自然环境的破坏。而河流作为自然环境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我们自然要保护。所以,在开发建设城市的过程中,对于河流、湖泊等城市滨水区的改造建设行为需要更加小心。对于这些区域的景观优化设计,无论是对于自然环境还是经济发展,都会起到不小的作用。
        关键词:滨水区;优化设计;环境
        一、概述
        在现今的社会中,城市化的进程已经越来越迅速,这就导致社会生活生产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近些年来,工业的快速发展大多都是以破坏环境为代价,所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逐渐普及。上述这些现象都和城市滨水区景观优化设计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现在已经有许多的城市都开始致力于滨水区景观设计优化,但是研究的深度还不够,只是停留在表面,将这些区域外观进行了一定的美化。对这些区域的开发不能只停留在表面,而是一个长期、综合、整体的过程。
        二、城市滨水区景观优化设计研究现状
        国外对于城市滨水区景观的优化设计在很早就已经开始了,他们在这些区域的重新建设中,更加强调突出这些地域的综合价值,将原来作用单一的滨水区改建为综合功能区。在改建的过程中,首先要对滨水区域的应用场景做出了严格的把控和引导,从而使这些区域能够得到长期的发展[1]。其次是改善滨水区的环境,使得城市里居住的市民能够来进行活动,逐渐的向城市优化方向靠近。最后,总揽全局,从整体方面考虑来对滨水区进行优化,从而使这些区域得到最全面的发展。
        三、城市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的具体内容
        城市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的具体内容主要包括道路、绿化、水体、环境设施、建筑小品、铺地、驳岸等几个方面。
        (一)道路景观
        城市空间滨水区道路建设,需要结合空间框架构成模式来分析,要有连接水域、陆域两类空间的能力,作为城市公共空间重要纽带,实现人们的亲水需求。道路功能方面,主要分为两个类别:疏导交通、组织空间。而且,道路建设对滨水区景观设计来说,是非常重要的风景沿线,设计交通路线,秉持的应该是“以人为本”原则,能让每个道路系统实现人性化创建。这是现代城市居民获得便捷交通沿线与观赏空间的重要节点,并实现人性空间功能尺度要求。一般来说,设计滨水区道路时需要划分三个等级,有:主干道、次干道、散步道,铺地类型分别有:步石、栈道、汀步、台阶等。根据设计结果来看,铺地景观无需统一,只要符合城市文化需求,任何形式的色彩、肌理、材质、图案等,与基地高差相符即可。
        实施城市内部滨水区交通路线的设计,需要考虑到机动行车道、步行道等,要确保各自道路标准需求都能得到满足,一般类型有:人车分离、人车共存、人车混行等。我们对滨水区道路需求分析后,认为人车分离是基本原则,能以步行道、行车道相互分离的方式,实现区域内散步道系统、停车道系统各自独立。滨水区人行通道需要有大量步行道,主要功能就是城市居民散步、休闲、观景等。并结合步行道景观设计,将滨水区内各个区域空间实现功能统一。而停车道系统区域的设计,要根据停车场规模和位置来确定通行模式。
        (二)绿化景观
        现代城市生活节奏持续加快,人们必须承受生活与工作方面的更大压力,有些闲暇时间就希望能有轻松安静的环境休闲,城市滨水区的设计初衷正是因此,绿化规划的目的就是创造符合人们心理需求的生态环境,并能为城市发展建设带来更好的绿色文明。
        一般来说,城市滨水区选择绿色植被多以本地植株为主,既能够实现生长面积稳定,还可以实现周团绿化效果,植物选择采用不同种类搭配,乔、灌、草等品种相互呼应,能形成一种自然环境下的多层次物种效果。不同植物季相变化也要考虑其中,常绿树、落叶树等可各自错落,灵活运用秋色叶树,能保证环境内四季景色,实现园中植物种类繁多,共同创建绿色文明环境。
        (三)水体景观
        城市滨水区设置中,最重要的元素就是水,规划水体景观时,需要通过分析水体丰富性、有效性等,探索符合本地环境的生态调节模式。现代城市水体景观设计,不仅要发挥观赏作用,更要让人们有亲水空间,打造良好的人居环境。
        四、城市滨水区景观优化设计主要存在的问题
        我国对于城市滨水区景观的优化设计与上述的稍有不同,目前我国主要将精力放在了水质的改善、绿地的设计、景观的建设、土地的利用等方面上。相比于西方其他国家,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整体性不强
        现如今城市滨水区景观优化设计主要将精力放在了水质及绿地的改善、景观的建设、土地价值的提升等方面。而对滨水区整体的规划相对较少,没有整体的控制。

对于区域的建设每个开发商都互不相干,只完成自己的任务,没有进行有效的沟通与交流。
        (二)与相邻空间过渡较差
        城市滨水区与城市的其他部分差距较大,没有合理舒适的过渡,从而像是独立于城市之中的一片区域。应该对着过渡的区域也进行改造,使其更加绿色,富有生机,让人们更加舒适[2]。同时,滨水区的功能较少,没有真正发挥出它的价值,不能满足人们进行社会活动的需求。
        (三)文化的缺失
        对于城市滨水区的建设,现在大多数都借鉴国外,没有我们自己的特色。在进行设计时,往往都是直接采用已经完成的案例,从而实现较高的效率。这样所设计出来的结果就不会使人感到眼前一亮。我们应该结合当地的文化特色来进行设计,然后再结合我国的传统文化进行修改,这样的结果会更加有辨识度。同时,在进行建设时,要对文物进行保护,不能随意进行破坏,这样才能体现出当地的特色。只有在设计时融入传统文化,才能使人们更加认可,从而丰富人们的生活,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五、优化设计策略的研究
        在进行优化设计时,要进行多种功能的综合,这就导致了区域内土地的使用性质会有所不同。虽然如此,但是仍要保持整体风格的一致,从而给人较为舒适的感觉。
        (一)地域整合
        首先要对开敞空间进行管理,要尽量满足连续和舒适的特征。在对滨水区进行设计时,要先在平面上进行布局,然后进行立体的设计,从而形成了整个滨水区的整体框架。然后再进行多层次的设计,发挥出区域的最大价值,最终打造出较为先进与完善的滨水区域。
        (二)与生活场所结合
        滨水区要能够为城市中人们的活动提供相应的场所。与生活场所结合就要做到能够丰富人们的娱乐活动和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3]。在进行优化设计时,要在其中加入广场等方便人们活动的场所,还要尽量使人们在活动时能够欣赏到整体的风景。同时,还要符合城市的发展规划,保护生态环境。通过这些设计可以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吸引更多的人来进行居住。
        (三)多样发展
        对于城市滨水区的优化设计不仅仅是为了防止洪水带来的灾害,同时也是要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提升土地的价值等。由此可见,在进行设计的时候要将这些因素都考虑进去,从使滨水区得到全面多样的发展。
        (四)可持续发展
        滨水区的优化不是一项简单的工作,短期是不能完成的,需要长期的规划。这些地区的改建所涉及的内容较多,包括社会、生态、经济等方面。而现在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在滨水区的优化设计中也要体现[4]。在开发的过程中,不能够对环境进行大肆的破坏,要保证区域的持续发展,不能急功近利。只有做到环境的持续,才能够换来经济的不断发展。通过对滨水区的建设规划,保证城市水系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五)结合传统文化
        在进行设计时,还可以将文化融入进自然,既提高了自然景观的可观赏度,又能弘扬传统文化,为整个城市塑造良好的形象。滨水区的功能较为多样,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功能区域来结合相对应的传统文化,这些内容包括生活中的内容或者历史内容等。在于传统文化结合后,就会形成自己的特色,吸引更多的人。在进行改建时,也要了解当地的地理环境和历史,同时注意保护历史景观,并且围绕这些来进行建设。
        六、结束语
        城市中的滨水区在现如今城市的发展中起到的作用已经越来越大。一方面,环境问题日益严重,滨水区的改建有利于解决城市中的环境问题,另一方面,这些区域还能够带动经济的发展。对于市民来讲,还能够为他们提供活动的场所,丰富他们的生活,还能够吸引更多的人来游玩,带动周边的经济。所以,城市滨水区的发展要以人为核心,满足人们的日常活动需求与心理需求,能够让人们更好地了解传统文化,体现出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而且同时还带动了起经济的发展,可谓是一举多得。
        参考文献:
        [1]沈惠新.城市滨水区景观优化设计研究——以宿迁市京杭大运河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40(14):8199-8201.
        [2]李玲玲,刘梦萱,范兆祥.城市发展结构影响下的滨水空间优化设计策略研究——以哈尔滨市松花江滨水区为例[J].建筑与文化,2018,177(12):79-81.
        [3]李清.城市滨水区景观设计规划的研究[J].美与时代(城市版),2018,775(11):56-57.
        [4]张琳,冯治宇,冯思豫,等.可持续发展理念下对城市滨水区文化景观研究——以桂林市滨江北路滨水区为例[J].科技创新与生产力,2019(1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