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饮水安全与供水工程管理分析

发表时间:2020/8/24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10期   作者:杨乐
[导读] 摘要:本文分析了我国的农村饮用水现状,指出其在安全性方面存在的不足,并且对供水工程管理提出可行性建议,以期为相关部门提供参考。

        萧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管理站  安徽  235200
        摘要:本文分析了我国的农村饮用水现状,指出其在安全性方面存在的不足,并且对供水工程管理提出可行性建议,以期为相关部门提供参考。
        关键词:农村;饮水安全;供水工程管理
        引言:在社会主义新农村背景下,农村饮水安全问题成为工作的重点内容。然而由于工业的发展以及缺少完备的水质监测、管理机制,导致地下水、江河等地表水水质受到污染,对农村饮用水安全产生极大威胁。基于此,认真分析研究农村饮用水安全现状、采取措施加强供水工程管理显得尤为必要。
        一、农村饮水安全性现状
        (一)水质存在地域差别
        我国的不同地区由于存在地质上的差别,水质也出现很大不同,在山区地带,受降水量的影响,加之经济条件落后和地形崎岖,水利工程难以实施,因此水资源的获取主要通过自然降水或当地的江河。自然水源供应具有不连续性,一旦出现干旱便会造成饮用水短缺,遇到洪涝又极易引发泥石流等灾害。即便能够保证水资源的充足,由于自然界中存在大量的细菌、寄生虫等,如果直接饮用也容易引起疾病,对健康造成不利的影响。
        有关数据表明,我国地表水中,劣质水几乎占据一半的比例,而达到饮用标准的水仅占据不到10%的比重,反映出我国的饮用水存在较大的安全问题[1]。
        (二)水质出现严重污染
        一方面,工业企业重经济效益而轻环境保护,随意排放的污水,大部分会流向当地的河流中,造成严重的化学污染;另一方面,由于部分农民缺少环保意识,大量施用农药化肥,未被吸收的残留化肥会随着雨水流入地表或河流中,造成水质污染;此外,农民会将废旧的农药容器随意乱扔,引起严重的水污染。
        对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河流污染情况进行统计,发现,受到污染的河流长度几乎占据我国河流总长度的1/2;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河流污染依旧未能得到改善,仍然有接近一半的河流水质不符合饮用标准,尤其对于工业发达的地区来说,河流中的绝大部分水依然不能用于日常生活。
        (三)农村用水不合标准
        我国对于饮用水标准有所规定,要求其中的酸碱度、微生物含量以及化学污染物应该处于合理水平,然而实际情况远不符合有关标准,直接影响着饮用水安全。对某地水质进行取样调查,结果为:样本水质全部不合格,微生物含量明显高于要求的上限,水质碱性过强。
        二、解决农村供水工程管理问题的有效策略
        (一)加强水源保护
        保护水源是防止水资源受到污染的根本途径,实现了在源头上的控制。根据有关法律要求,水源保护区和水质保护区需要由专门负责人进行保护,一旦出现问题应该追究相应负责人的法律责任,同时对于不良行为进行一定程度的惩罚,以此对污染行为起到遏制作用;除此以外,对工业企业的污水排放做出严格规定,加强管理排污口的设置;告知农民正确使用化肥和农药,避免过度使用和随意丢弃废旧容器,集中统一处理农村垃圾,提高环保意识,禁止随地乱扔垃圾,对其进行水资源保护教育,提高保护意识。



        (二)重视人才培养
        我国水资源保护领域缺乏相应的人才,在水质监测系统的建立上无法得到人力资源的保证,为此,水利部门应该将人才培养作为工作的重心,制定恰当的人才引入和培养计划,适当提升准入门槛,吸引高质量的年轻人才,同时建立完善的竞争考核机制,确保人员能够保持积极向上的工作热情。除此以外,还要加强内部人员培养,开展专业的知识培训,并针对培训知识进行考核,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实行绩效考核制度,将考核结果作为绩效中的重要参考依据,并与工资产生联系。在拥有足够人才的基础上,加强与各部门之间的合作,建立比较健全的水质监测系统,对供水工程周边工厂进行严格、准确的水质监测。将每条河道的水质监测、管理工作落实到个人,并划分职责,形成比较完善的监测体系。
        (三)改进管理机制
        改进农村饮用水管理机制是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提出的要求,目的在于加强农村用水安全。管理机制应该在原有基础上进行完善和提高,使其能够与农村供水工程相匹配。在改进过程中,应该明确划分各部门的权利与责任,保证权利的公平性,充分激发其工作热情,在相互配合下进一步提升管理效果,保证广大农民能够喝到健康水。
        (四)加强水利建设
        要想保证持续、稳定的水源补给,同时避免产生自然灾害,建设水利工程必须提到日程上来。在正式建设之前应该对当地的自然状况进行实地考察,做到充分了解,并据此制定出科学的方案;建设时应以实际情况为核心,确保能够发挥出最佳效果;同时做好民意调查工作,尽量征得当地村民的同意和支持,并实现对于村民生产生活影响的最小化。相关部门应该适当增加投入,保证人才和技术的完整,使工程质量得到满足,切实解决好人畜饮水问题。
        (五)提倡节约用水
        我国的人均用水占有量在世界排名中比较靠后,淡水资源极其紧张。然而即便在此状况下,多数村民仍未真正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水资源浪费现象依然普遍。首先,农村用水基本上不需要产生费用,在水资源浪费上无法起到有效的遏制作用;其次,农民缺乏节水意识,有关知识也相当匮乏,根本认识不到我国当前的紧张局势和节水的重要性;最后,农村的科技水发展相对落后,不恰当的灌溉方式导致水资源的大量浪费。为此需要提高农民的节水意识,开展相关知识讲座,并在其中设置有奖问答环节,激发农民的参与热情;同时可以通过平台或微信群实时发布有关知识,村民可以随时查阅,起到很好的教育效果;制作节水标语,并以条幅的形式展示出来,扩大宣传,使农民在耳濡目染中逐渐加深对节水重要性的认识,并身体力行参与到节水行动中去。农村用水情况相对紧张的现在,倡导节约用水能够有效缓解用水安全问题。
        (六)注重细节管理
        农村供水工程存在诸多的细节项目,因此需要加强有关人员对细节管理的把控,避免实际工程中受到此方面限制,全面提升供水工程管理水平。注重设备的维护管理,保证其良好运行,要求有关人员做好定期清理维护工作,防止在实际应用中出现各种安全问题。此举一方面有利于减少设备中的杂质和微生物污染,另一方面有利于设备的长期使用,为农民的用水安全提供有力保障[2]。
        结论:总而言之,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已经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对农民的身体健康产生了严重影响。因此,应该提高广大农民的节水意识,建立、健全相关制度规范,因地制宜地加强水利工程建设,努力为农村饮用水安全提供资金和技术等方面的支持,为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徐侠.分析农村饮水安全措施与饮水工程管理[J].财经界(学术版),2020(10):25-26.
        [2]张东梅.农村安全饮水工程管理问题与对策分析[J].科技创新与应用,2020(04):185-18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