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水土保持技术在小流域治理中的应用实践

发表时间:2020/8/24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12期   作者:黄宇达
[导读] 摘要:现阶段,水土保持技术在小流域水土流失治理工作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河源市金骏市政工程有限公司
        摘要:现阶段,水土保持技术在小流域水土流失治理工作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部分发生水土流失状况的地区,倘若未能及时应用相应技术对水土流失问题进行控制,将会为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埋下极大的隐患。因此,适当结合该项技术对小流域水土流失问题进行处理,是现阶段相关责任部门需要关注的主要问题。基于此,本篇文章对水土保持技术在小流域治理中的应用进行研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水土保持技术;小流域治理;应用
        引言
        小流域水土保持关乎国家民生大计,随着经济发展,对小流域工程局进行整理是非常有必要的。小流域工程治理能够改善、保持以及利用当地土地资源,同时还能产生生态效益,促进环保。所以,对小流域工程进行治理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工程。
        一、水土保持重要性分析
        水土保持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水土资源和生态环境是人类繁衍生息和农业生产的基础,是社会发展和进步过程中不可替代的物质基础。加大水土保持力度,维护生态环境健康,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水土保持的根本任务在于防治水土流失,这是资源与环境的高度融合,解决重大生态环境问题的起点和焦点。水土流失严重将导致资源破坏、生态环境恶化,严重威胁我国的粮食安全,制约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水土资源和生态环境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需要解决的2大制约因素。搞好水土保持,防止水土流失,是保护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维持和改善生态环境必不可少的有效手段,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二、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现状
        小流域水土流失主要类型为水力侵蚀和重力侵蚀,以水力侵蚀为主。面蚀主要来源于坡耕地及疏幼林地,重力侵蚀主要以滑坡形式出现,危害极大。水土流失特点表现在:①坡耕地地表土壤承受侵蚀能力低,是水土流失最严重地区。②重力侵蚀活跃,小流域内的降雨、地形、地貌、岩性等利于重力侵蚀的发生。③水土流失中推移质的数量接近、甚至大于悬移质,於塞河道,破坏水利设施。
        三、造成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
        (一)耕种方式不科学
        在科学信息社会高速发展的广泛影响下,较为传统的耕种方式已经逐渐不能够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实际需求。从部分水土流失地区农户的耕种方式来看,在实际耕种阶段农户通常会应用较为单一、固定的耕种手段进行种植,忽略了种植阶段对农田进行保护的意义,因此,长期使用不科学的耕种方式,种植农田当中的营养含量较缺乏,影响了耕种农田的实际蓄水保肥能力,使耕种地区的蓄水能力不能达到保护水土不流失的标准。此外,耕种方式不科学的另一方面原因在于农户的管理工作方面,部分地区的农户在耕种期间并不了解如何解决水土流失问题,在防范与治理方面也不具备较为深刻的认知意识,既为日后造成水土流失状况埋下了较为严重的隐患,又为实际开展水土保护工作增添了诸多困难。
        (二)科技含量比较低:
        小流域综合治理总体还呈现出技术水平较低的状态,目前使用的技术及手段方法等都还是以往的传统方法,耗时耗力较多,效果却不明显,虽然目前已有相当多的水土保持科研成果呈现,但其应用和推广却比较缓慢,在小流域综合治理中没有进行较好地使用,导致小流域的治理进度缓慢,与当前的生态环境建设脱节。
        (三)不规范放牧模式
        在中国综合经济高速发展影响下,各地区正在逐渐强化对城市各区域内部的建设问题,在开展乡镇建设期间,极易忽视对生态自然环境的重视,因此会为水土流失埋下一定隐患。尤其在部分城市重视畜牧业发展方面,现阶段较为传统的放牧模式依旧广泛被放牧人员推崇,肆意允许牧群啃食植被会严重破坏该地区的水土保护基层,长期无节制管理会直接造成该地区发生水土流失现象。

即使随着人们思想意识的不断进步,人们可认识到水土保护的重要性,但根深蒂固的传统放牧理念依旧不会发生较为显著的变化,缺乏相应规范措施的放牧模式仍是造成各地区水土流失的主要因素,为彻底改善水土流失问题带来极大挑战。
        四、水土保持技术在小流域治理中的应用实践探析
        (一)增强水土保持的科技水平
        首先,要对小流域水土流失的原因进行分析,了解导致小流域水土流失的直接原因,分析其形成是人为还是自然因素导致,如果是人为因素需要弄清楚是企业污染还是农业、生活用水原因。总之,要对实际原因进行调查分析,并根据其实际情况制定符合当地实际的治理方案。其次,在小流域水土保持的治理方案中,要充分结合科技手段,将新技术、新产品用于小流域综合治理过程中,通过先进技术的应用提高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效率,比如可使用高分子材料覆膜方案,或是可分解一次性植被覆盖方案,通过这些新型材料及技术的运用,使小流域综合治理工作能更快见到成效,并且在治理完后再通过这些科技手段维持良好的水土保持功能。
        (二)扩大森林面积
        应用水土保持技术在现阶段部分地区的小流域治理当中是较为有效的应用措施之一。在实际结合该项技术治理小流域水土流失问题期间,首先应该及时了解治理地区水土流失的总体治理面积,然后再根据划分面积内各治理区间地形、地势、水土流失状况等因素梯次划分治理区域,最后再根据治理地区空气的状态、地形特点、平均降水值、土质状况、土质储水强弱等信息,栽种生命力强、生长模式稳定、生长趋势良好的树木,达到实际扩大森林建设面积的目的,较易成活的包括杨树、柳树、榆树、松树等。
        (三)强化护岸修建
        在现阶段的小流域治理工作当中,两侧护岸的修建已经逐渐成为治理工作中的重要环节,特别是水土流失状况较为严峻的地区,及时修建护岸是保障不发生严重危险的重要措施,而修建护岸的目的则是保证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周围的堤坝、巩固河岸堤坝的安全等方面。在实际强化护岸修建工作前期,相关责任部门应该及时根据治理地区的水土流失状况及特点,结合水土保持技术制订较为完善的水土治理计划,并根据计划按步骤开展护岸修建工作,保障各治理区域的水土流失问题可以得到有效解决,达到减少水土流失、抵御水流冲击的目的
        五、生态方面的成果和社会层面的成效
        小流域区域经过全方位整治,采取了秃山增加植被、清退生产效率低下的耕地,恢复种植树木、禁止采伐森林和山地推广种植经济效益高的果树林,构建生物保护屏障等生物治理手段让小流域区域辖区内森林植被的覆盖面积显著增加,这些植被的存在使得该区域的蓄水保护土壤能力大大加强。与此同时,山区里湿地河流区域主要进行了坡地改造成梯田,挡砂坝等作业手段层层保护土壤阻挡沙化,最终让整个小流域区域大体成为了一个基础设施配套完备,各项功能齐全的水土保持方面的全方面的保护系统,切实达到了“土不下山,泥不出沟”的优秀防控效果。
        结束语
        总而言之,水土保持技术在中国小流域水土流失治理工作中具有较为重要的意义。在实际将该项技术应用到小流域治理工作期间,水土治理人员要及时根据治理地区的水土流失状况、治理地势环境、周围土质情况等信息,妥善制订科学、良好、有效的治理计划,为实际解决水土流失问题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王红漪.水土保持技术在小流域治理中的应用实践[J].农民致富之友,2019(13):127.
        [2]李月,齐实.建设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小流域的思考[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8,28(S2):14-17.
        [3]杨昌杰.水土保持小流域治理要点分析[J].南方农业,2018,12(21):166-167.
        [4]谢坤坚.基于InVEST模型小流域水土保持治理优化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8.
        [5]张林.三峡库区兰陵溪小流域水土及养分流失特征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