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水利工程设计在水利建设中的运用 侯忠云

发表时间:2020/8/24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12期   作者:侯忠云
[导读] 摘要:在生态水利工程设计过程中,有许多东西需要学习改善。
        湖南百舸水利建设股份有限公司  湖南长沙  410000
        摘要:在生态水利工程设计过程中,有许多东西需要学习改善。提高设计人员的生态保护意识、组建更专业的生态水利设计团队、对项目区的地质环境与水文特性进行详细勘测等措施能够解决存在的问题,提升我国的生态水利工程设计水平,进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生态水利;工程设计;水利建设;运用
        1生态水利概述
        所谓的生态水利是指人类在发展过程中,通过合理利用水资源实现对其的高水平开发,消除开发过程中造成的水污染现象,并保障周边生态环境免遭破坏,实现人类对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在对生态水利进行设计时,应充分考虑社会、经济、环境多种因素,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以期实现生态水利,形成人类与大自然和谐共生的模式。生态水利的运用过程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水利设计过程中,生态水利设计人员应对水利工程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有充分的认识,使设计出的生态水利工程更加科学合理,契合实际,从而保障人在生态环境中的良好发展;二是在利用水资源的同时注意节约,不破坏水资源的自我恢复功能,进而保障水资源的质量与安全;三是在水利建设过程中,应注意对生态环境与水资源之间的关系进行动态分析,在保障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同时,保护生态环境的健康发展;四是在水利建设过程中,一方面应注意保护人员安全,减少财产损失,规避可能引起生态水利工程建设的质量安全问题;另一方面注意提高人员生态水利工程建设的水平,注意保护周边的环境,充分保障该区域内的生态环境系统可持续性发展。
        2生态水利工程设计的基本原则
        2.1经济安全性原则
        在生态水利工程设计中,需要遵循自然,融入自然,我们的水利工程建设是改造自然,但归根结义是自然的一部分。水利工程设计人员在进行水利工程设计时,需要对水利工程所在地区的生态环境和地理环境进行分析,然后根据生态工程原理进行设计施工图纸,从而实现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另外在具体的水利工程施工中,需要完全按照设计图纸进行施工,不能私自进行修改,以保证水利工程的生态效益。
        2.2系统自我恢复原则
        在生态水利工程设计中,需要遵循系统自我恢复原则。生态环境是一个整体,哪一片都不是孤岛,生态环境的修复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有一定的最大承受力,我们在生态水利工程设计中,需要尽量少的减轻人为干扰,找到并减少或者避免影响生态系统修复的主导因子,遵循系统自我恢复进行设计,保持物种之间平衡关系,保障水利工程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2.3因地制宜原则
        在生态水利工程设计中,需要遵循因地制宜原则。所谓因地制宜原则是指改变以往水利工程中流域控制特点,在生态水利工程设计中,树立生态设计理念,从而实现自然环境和水利工程和谐发展。
        3生态水利工程设计在水利建设中实际应用
        3.1保证景观尺度及整体性
        对水利项目进行设计和统一管理时,需在较长的时间内保证项目的可持续经营。较大规模的生态修复对施工效率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而实际完成局部工序时,却往往表现出效率偏低、效果未达到理想水平的现象。通常,“整体性”是从系统本身的结构和作用等方面出发,理清系统内不同条件的相互影响和内在联系,从而确定科学的修复生态结构的途径及手段。

需要注意的是,设计人员不仅要重点研究河道水文的修复措施,也需同时关注到相关的生物种类和岸边的植被情况,尽量做到整体性的规划实施。此外,技术人员还应充分意识到水流与生态的变化性特征,水流由于其动态性,流量、流向等方面均具有随机性特征,且河道也在不断受到各方面的侵蚀作用,因此呈现出随时变化的特征。上述情况同时对生物种群的生存和繁衍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水域面积会随着地区降水、潮流等因素的影响而形成扩张和收缩的效果,同时生物群也会随之繁衍或者消亡。生物系统由于物种的迁徙或者不同季节的生长特点而对整个系统构成形成一定的动态影响。最后从修复河流生态的进度来看,河流的演变并不是短时间内形成的,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因此河流生态与其相关的生物系统的变化都呈现出一定的延续性,因此技术人员需总体联系历史情况进行客观分析,准确把握河流及生物的变化历程,并找出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最终确定较为科学的工程设计方案。
        3.2完善基础模块设计
        将以往已建立的生态评定作为基础,同时将海岸、湖泊、河流生态系统及与之相联系的生物及人群也纳入到评价指标中,通过构建更为全面的系统,来统一对生态走廊的相关物种进行规划和安排。在实施水文工程建设之前,技术人员应充分深入工程实施区域,进行较为全面的地质和生态系统的了解调查,掌握充分的基础信息,从而使工程项目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其次,需遵循河流同质化的特征设置堤岸线,并按照河流以往的流动规律实施后续的工程项目,从而最大限度保留河流流域的原状。当确定好堤坝间的距离后,便可按照等宽的原则统筹分析土地的利用方式与生态的关系、防护工程与生态的相互作用等。此后按照地区具体的洪水量来设置植被的宽度,促进生物的生长和河水自净能力的发挥。在设计堤岸外观时,还需按照工程在渗漏和恢复等方面的具体要求,倾向于选择原始的缓坡或者材料参与施工,从而优化河流连通效果。最后再完成岸坡防护部分的设计时,要注意水陆交错部分对工程整体的影响作用,该部分不仅为陆地及水生动植物提供了生殖与繁衍的主要场所,且对生态景观的修复也起到重要的影响作用。因此在防护坡的设计规划中,应重点加强对该部分地带结构的设计管理,以科学的方式完成景观内各因素的有效协调,从而达到理想的水流自滤作用。此外,应侧重于使用天然的或者多孔混凝土等原料参与护岸工程的实施,从而在总体层面提高项目实施的稳定性与美观性。
        3.3统筹兼顾水生态水文化
        在实施水利工程的项目设计时,需以生态理念为指导,综合兼顾节能减排、环境及水源保护、水利文物及相关的传说、水利人文精神、领域内的相关知识、法规宣传等内容,将水利工程项目打造成为具有生态性、文化性及美观性等多种特征为一体的综合性工程项目。在建设过程中需以安全为首要前提,同时以保护生态为基础,综合融入文化、民生及实际的地理及经济等情况,充分调动现有的自然等方面的条件,充分满足当地群众对生产和文化等方面的需求,将工程建设与当地民生和谐共融。如在完成堤防部分的设计规划时,实际上多数的堤防兴建于与当地居民栖居地距离较近的位置,因此在保证堤防的抗洪性能之外,还可结合地方实际的环境建设情况新建休闲娱乐等活动区域,促进提升当地居民的生存环境的生态性特征。在不影响防洪措施的情况下,可不对生长于岸边的植物进行全部清除,适当保留也可优化岸边的绿化效果。此外应注意重点保护自然形成的沙滩区域,同时将堤防周边的山体和空地进行综合改造,形成适宜人群休闲和健身的场所,尽量丰富地方人民的文化生活。
        结束语
        随着国家的发展及国民对人居环境及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逐渐加强,水利建设中如何更广泛、更高效地采用生态设计理念越来越受到重视,设计及施工成果中的生态比重越来越大。而如何让公众都有生态保护的意识,则需要加强宣传,提高认识,加强意识形态的培养。具体工程要结合实际工程情况,切记生搬硬套,照搬照超,不切实际。
        参考文献:
        [1]刘晓艳,井菲,陈飞.浅析生态水利工程的优势和应用前景[J].建材与装饰,2016(39):271-272.
        [2]江张胜.生态水利工程设计在水利建设中的运用[J].现代物业(中旬刊),2018(2):7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