佤族舞蹈的美学价值与传承研究

发表时间:2020/8/24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12期   作者:岩峰
[导读] 摘要:我国民间舞蹈因其源远流长的传承与发展,形成独具风采的艺术表现形式。
        西盟县文化和旅游局
        摘要:我国民间舞蹈因其源远流长的传承与发展,形成独具风采的艺术表现形式。歌舞一直伴随着佤族人的成长过程,使得每位佤族人都是歌舞能手,从而形成了“每事必歌,每歌必舞”的民族特色。而佤族舞蹈动作古朴,主要对现实生产生活的反映,将佤族在发展中的历史和风俗文化传承下来,也让佤族人的心理和性格特征得到折射,也展现了该民族具备的审美意识。随着社会演变与发展,佤族民族舞蹈逐渐形成了代表本族独特的美学特征。文章主要分析佤族舞蹈的传承发展所带来的具备的美学价值。
        关键词:佤族舞蹈;美学价值;传承研究
        佤族生活与我国云南西南部,是一个古老又极为神秘的民族, “每事必歌,每歌必舞”是他们的特点,通过歌舞来表达佤族人的内心世界,也使其成为我国民间艺术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佤族的歌舞表演有着古朴粗狂、刚健豪爽的特点,其独特的舞蹈风格成为人们认知佤族的一种方式。
        一、佤族舞蹈的价值与内涵
        在佤族中,歌舞在佤族艺术活动中所占据的地位非常重要,表演时就如一幅活动的图画去展示佤族人的生活。著名艺术史学家格罗塞(德国)就指出,最原始的舞蹈表达的就是最原始的审美感情,它是对生活最直率、最完美同时也是最有力的表现。从佤族的民间舞蹈中,我们能够从中真切地感受到佤族人在历史中是如何劳动生活,同时也是无数代佤族人集体智慧的充分展现,在现实的基础上进行组织加工保留下来的美好形象,通过形体语言的带动与有节奏的律动,让人们思想感情都得到充分的表现,从艺术生活去反映出现实生活。佤族的舞蹈,代表的是佤族人借助娱乐与艺术实现生产活动过程再现。可以说,佤族的舞蹈艺术源自于劳动和日常的生活,代表的是佤族人的劳动热情,在完成劳动后,人们载歌载舞,通过舞蹈来表达的族人的喜悦心情,在缓解劳动带来疲劳的同时对美好生活深深的向往。佤族舞蹈通过对动物动作的模仿以及生产劳动的再现,用最朴素方式实现对艺术高于生活的诠释。
        二、佤族舞蹈的传承发展分析
        在沧源,现存的崖画距今已有三千多年,它记录着佤族的先民的各种生活画面,如狩猎、杂耍、舞蹈等,通过这些崖画的记载,告诉我们佤族民间舞蹈是拥有了几千年历史,是经过不断传承与发展,一代代流传下的历史印记,是经过漫长岁月中对社会认知和实践,在不断的创造下保存下来的艺术智慧,并在发展中不断丰富的一种古老艺术。在佤族人民代代相传的过程中,以原始舞蹈为基础,不断与外来先进文化进行融合,最终形成现代带有浓厚佤族特征的民间舞蹈,在她传承过程中有着代表独立性的纵向传承,也有着融合性的横向传播[1]。
        2.1佤族民间舞蹈的纵向传承
        纵向传承是佤族古老艺术的延续,有着较强的独立性,代表的是佤族的传承和发展,是古老的民俗活动内容及形式上保留,代表的是佤族独有的习俗与历史文化,尤其是祭祀性的舞蹈所代表的是一些佤族古老的禁忌风俗。如流传下来的“木鼓舞”,最早就是因为木鼓祭祀活动而产生。木鼓在佤族人的认知中是能够通天的神物,有关木鼓的活动都会认为是十分神圣的事情,都有着一整套祭祀活动。祭祀时会伴有歌舞,以此去表达敬祈之情。而另一种“叫谷魂舞”,也是因为祭祀而存在,用于收获之前佤族人民对丰收的祝祷。从这些方面能够看出佤族的祭祀舞蹈,其产生的根源是信仰与崇拜,所代表的是佤族对世间万物的原始信仰,往往会从某个具体事物中转化 “神灵”,并赋予其人格化,借以解释人们当时在生活遇到的无法理解的各类自然现象,采用各类祭祀活动去祈求,从而获得保佑和帮助,实现“消灾获福”。也正因为这些祭祀活动需要沿袭和传承,使得相应的祭祀舞蹈也得到发展和传承。但遗憾的是因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不少祭祀活动逐渐消亡,仅剩下祭祀的舞蹈还在民间流传。
        由于佤族在生产和生活方式上有着独特性,也让这些传承下来的自娱性舞蹈风格较为具有独特。而沧源崖画中的舞蹈图形与现代佤族舞蹈在动作、姿态等相似度较高,这些舞蹈动作大多是对劳动及鸟兽动作的模仿,带有佤族狩猎穴居生活等原始痕迹。
        2.2佤族民间舞蹈的横向传播
        佤族强烈的融合性,也使得文化传承有着横向性传播,通过融合其他民族的舞蹈元素来实现对自身舞蹈艺术的丰富和完善。

这也表明佤族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不是孤立和封闭的存续,与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存在着必然的联系,也就是说佤族在发展过程中,与其民族文化也有着相应的联系,特别在舞蹈内容与形式方面,都存在变异和融合的情况,以便促进了佤族社会的发展。
        佤族民族舞蹈存在的变异性,是因为一些舞蹈在传承与发展过程中其本身的功能的发生了变异,也就是说其代表的文化内涵出现了质的变化。如“木鼓舞”,此种舞蹈是在木鼓祭祀活动时才使用,但社会的发展,此种舞蹈原本的使用环境没有了,但舞蹈却在民间流传,这使得此舞蹈跳出了原本特定环境,成为了现在随时都能进行舞蹈,带有强烈的自娱性。而它所具备的融合性,是因为佤族舞蹈在横向传承过程中,对外来文化中的精华部分不断吸收,,从而促进自身文化的丰富与发展。如对于镇康德昂族的打歌进行吸取和模仿,形成自身的独特文化的打歌,但还是与德昂族的打歌有着不小的相似性[2]。
        三、佤族民间舞蹈的美学价值
        舞蹈借助人自身的形体动作,利用表情、姿态等表现,让人们的内心感情得到抒发。佤族人的各种舞蹈都是因为佤族社会生产生活需要产生,并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在佤族舞蹈传承过程中又获得了更深的文化内涵,使得在未来的发展中有更广的前景。并且舞蹈与音乐密不可分,佤族舞蹈的音乐节奏感与旋律感都比较强,二者的融合让舞蹈表现的情感更为完美[3]。
        3.1通过舞蹈语言展现生活本质,是感情表达的手段之一
        舞蹈语言指的是通过音乐节奏变化结合精心提炼和组织的动作及姿态,代替语言去叙述故事,它的特点是虚拟和想象。通过舞蹈语的表现,让我们从中体会到佤族人情感的洋溢,能够让人们将自己生活中的各种经历,去补充在舞台上无法展示的部分,让舞蹈画面得到丰富。
        3.2将思想内容与教育意义都溶于舞蹈中
        佤族人在舞蹈过程中,注重于表现和抒情,因而这些舞蹈就有了强烈的思想内容,所具备的教育意义非凡。在进行教育时较为间接和隐晦,一切都在潜移默化中进行。舞蹈作品让人从中获得赏心悦目的感觉,也能让人们对于美的欣赏认识得到提高,同时提升的还有自身的鉴别能力,从根本上提升审美情趣。通过舞蹈,能够让人们的情操得到陶冶,使其变得更加高尚。但佤族人的舞蹈最根本的还是为了借助娱乐的形式来让自己得到放松、休息。
        3.3通过舞蹈让人们的情感得到释放
        舞蹈和雕塑都是通过直接从视觉上为民众展现美感,但舞蹈是动态的,而雕塑是静态的。模仿是各类舞蹈最初的来源,佤族人通过模仿日常生活中常见动物的姿态,结合人们在生产劳动过程的情景,经过深化和美化,逐渐形成舞蹈动作,并在不断传承中加工和提炼,才逐渐有了现今我们欣赏的舞蹈。舞蹈是生命本质的律动,通过舞蹈释放出的情感,其他艺术行为是难以达到的,也有不少艺术评论家指出,通过舞蹈可以让民众的内心情感得到最大程度的抒发。佤族舞蹈能够让人们的肉体疲劳获得不同程度的减轻或解除,得到精神上的快感和欢愉,借助舞蹈,也让本民族变得更加团结,在抵御自然界及外来入侵时,拥有更加坚定的信念,使其具备的艺术价值得到进一步获得升华[4]。
        四、结语:
        艺术本质就是承载这人们的精神世界,歌和舞的起源也是因为生命的需要,也是最能够表达情感。在佤族人的认知里,通过歌舞能够区诠释任何事件,通过歌舞让佤族人的内心情感得到释放和表达。佤族人在进行祭祀仪式或表达自身信仰的时候,歌舞即是展现方式,让内心最真实的情感得以释放,使其美学价值更高,在借助歌舞把自身的情感充分宣泄与释放的同时与欣赏者产生共鸣,从而获得最完美的沟通和交流,也也是佤族歌舞的美学价值和传承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杨春立,刘菡,谭泽君. 云南佤族“竹竿舞”发展传承的对策研究[J]. 武术研究,2019,4(02):123-126.
        [2]李娟. 论佤族舞蹈的多元文化特征及其社会功能探讨[J]. 戏剧之家,2018(16):122.
        [3]娜汉木. 社会文化变迁背景下西盟佤族舞蹈艺术教育的创新[J]. 艺术评鉴,2018(17):114-115.
        [4]陈柯羽. 佤族木鼓舞溯源[J]. 民族音乐,2017(01):59-6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