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水利开发有限公司 安徽省蚌埠市 233000
摘要:钻孔灌注桩基础处理技术是一项成熟的施工技术,广泛应用于工程基础加固,近年来也多用于水利工程构筑物的基础加固。因灌注桩基础是重要隐蔽分部工程,桩基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工程的结构安全及正常运行。灌注桩施工周期长、各工序环节多,任何一个环节的失误均可造成桩体结构的质量隐患或质量事故,为工程的正常施工带来工期、成本等多重恶劣影响。本文结合近期施工的泵站项目钻孔灌注桩基础处理施工经历,对其施工全过程加强质量控制,采取必要的管控措施,经桩体检测,全部达到I类桩,满足设计及规范要求。
关键词:钻孔灌注桩;质量;控制措施
1工程概况
某泵站工程站身、消防泵房、清污机桥及第一、二、三节翼墙采用钻孔灌注桩基础,桩径Φ800,C30水下砼,单根桩长28m,总工程量为7668 m。
泵址所处属长江漫滩沉积地层,根据钻探揭露,各地层分层描述如下:
①-1层淤泥:灰黑色,饱和,流塑,微有臭味,含有大量腐殖质,该层层厚1.0~6.2m,层顶高程5.08m~6.51 m。
②层中粉质壤土(粉质黏土夹粉土):灰黄色,湿,软塑状态,干强度较低,夹薄层粉土粉砂层。该层层厚0.8~2.0m,层顶高程6.10m~7.53m。
③层淤泥质中粉质壤土(淤泥质粉质粘土):灰色、青灰色,软流塑,含少量腐殖质,土切面粗糙,微具臭味,摇震反应迅速,韧性低,干强度低。夹有大量薄层状粉土,局部夹少量薄层状粉砂。水平层理发育。该层厚5.3~10.0m,层顶高程0.31~6.41m。
④层粉细砂:灰色,呈饱和,稍密~中密状态。成分以石英、长石为主,含大量云母片。该层层厚5.8~10.9m,层顶高程-5.99~-1.47m。该层分布普遍。
⑤层粉细砂:灰色、灰黄色,呈饱和,中密状态,主要矿物成分为岩屑、石英、长石等,含云母碎片,粘粒含量较低,磨圆度一般,均匀性一般。该层为揭穿,最大揭露厚度为15.5米。
2方案及设备选择
根据设计说明,该灌注桩为摩擦桩,为群桩基础。根据多年施工经验及现场地质条件,采用反循环钻机成孔,泥浆护壁工艺施工。
工艺流程为:基坑开挖(预留桩机施工超高平台)→桩孔定位→埋设护筒→钻机组装就位→钻孔、清孔→钢筋笼制作吊装就位→灌注水下砼。
3质量控制措施
因桩基主要贯穿淤泥层、中粉质壤土及细砂层,地下水位高,孔壁稳定性差,钻孔灌注桩较易发生质量事故,为保证工程质量,针对本项目可能发生的质量问题采取以下质量控制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1原材料及水下砼性能保证
首先要确保原材料满足施工规范标准要求。
对水下砼配合比进行设计,并试配验证,保证砼的流地动性、和易性,保证砼的坍落度,并结合施工时间时的气温,增加缓凝剂等外加剂,真正避免出现混凝土离析,保证水下砼的性能。
3.2泥浆质量控制
按地质报告,钻机钻孔自行造浆性能不能满足该成孔稳定要求。采外运高塑性黏土投入护筒内利用钻头造浆,并加强过程对泥浆 相对密度、含砂率及黏度指标检测,必要时分阶段投入粘土造浆,或增加投入膨润土等材料改善泥浆性能,以保证护壁质量,保证孔身稳定。
3.3钢筋笼安装控制
钢筋笼在加工厂提前加工好,分节制作,接头采用直螺纹套筒接头,并将每节、每根做好标识,目的是缩短钢筋笼安装、吊放时间,为防止长时间泥浆静置,发生缩孔、坍孔事故。
钢筋笼就位对中后,应使钢筋笼垂直地面,以便顺利下到预定标高处,钢筋笼吊放时应防止产生变形,放入桩孔至其标高后,用外加筋固定在方钢上并使其在孔内居中,以保证最外层钢筋有足够的保护层厚度,如钢筋笼下不去,不应压笼、墩笼,提笼后重新复孔再下钢筋笼。
3.4桩位、深度、垂直度的控制
桩位经测量确定后,应严格确定护筒的位置,并控制护筒的中心与桩位的中心偏差小于50mm。由于钻孔机具的作用,钻孔周边的土体在荷载作用下会发生标高变化,为准确控制成孔的深度,必须将高程控制点引至桩孔旁边,或钢筋和木橛做高程控制桩,并注保护,方可开钻。为保证成孔的垂直精度,应加强钻机支撑底座的稳固性,避免在施工过程中较大的晃动而影响钻头的垂直度,并持续监测校核钻杆的垂直度,及时调整,以确保成孔的质量。
3.5钻孔进度的控制
钻孔是整个钻孔灌注桩施工过程中耗时最长的一道工序,进度不宜过快,在钻进初期由于钻头受到的阻力较大,在进土5m之前,钻头容易承受的阻力较大容易产生偏位,应采取低速钻进的方案,待钻进5m以上后,可根据土质和现场情况适当加快钻进速度,同时要保证钻进的连续性,尽快成孔。
3.6清孔质量控制
由于在钻孔过程中,孔底容易堆积钻渣和沉淀土,孔底沉渣的存在大大影响桩体端部的承载能力。清孔有利于孔内测探的准确性,为接下来灌注混凝土创造良好条件。当钻孔累计进尺达到孔底设计标高时即清孔。将清孔泵管口提离孔底30cm,保持泥浆正常循环;清孔主要是减小沉渣厚度、降低含砂率和相对密度。待泥浆性能指标符合规范要求,且孔底沉渣厚度不大于规范及计设计要求,孔深满足设计要求,可停止清孔,进行成孔检测。
钢筋笼安装完成后,再次检查孔内泥浆的性能指标及孔底沉淀厚度,若超出规范要求,应进行第二次清孔,控制沉淀层厚度及泥浆各项指标不超限,并再次核对钢筋笼标高、导管下端距孔底尺寸、孔深、孔壁有无坍塌现象等。经检验合格后及时灌注混凝土。
3.7成孔质量检测
孔位由测量人员进行复核。孔形和倾斜度可通过下放探孔器来检验。
先按规范要求制作的探孔器检孔(探孔器外径不小于设计桩径,长度为外径的4倍,顺利下放孔底,说明孔径、孔形和倾斜度符合要求。可进行下道工序施工。
孔深的测量。为保证孔深测量准确,施工中护筒顶面标高需测两次,测量点统一选择在护筒溢浆孔上方。正常钻进后再测量,作为终孔钻深控制基准面。第二次测量选在第一次清孔后。通过两次测同一点,校核测量数据准确性;判断护筒在钻进过程中有无下沉或遭碰撞偏移。施工中若不慎碰撞护筒壁,操作人员及时上报,重新测设护筒顶标高。
孔深测量利用测量绳实际测量,但在使用测量绳之前,测量绳必须是经过校验合格的测量绳。绳端头设锤体增加配重,锤重不小于1.5kg。孔底测孔以钻锥上方腰带部位为准,腰带部位至护筒顶之间竖直距离为钻孔有效深度,即实际钻孔丈量深度;钻尖锥体高度不计入钻孔深度即不计入桩长。桩基终孔后,测量终孔孔深,护筒顶标高减去终孔孔深即为终孔孔底标高。
3.8灌注水下质量控制
灌注桩的混凝土灌注环节是成桩质量的决定环节,混凝土灌注保持连续性,一次性浇筑成型,不能出现分段浇筑等操作,不然会出现断桩。特别是首灌量保证,浇筑前需进行计算,现场已到场的砼及浇筑设备、首灌料斗能满足理论计算的容积要求时,方可开始灌注。导管应随着浇筑的进度适时调整高度,及时拆卸过长的导管,保证导管埋入混凝土深度处于0.8至1.3m,当导管埋设过深,孔内的泥浆稠度高,混凝土灌注的阻力大,导致返浆困难而断桩,当埋管埋设较浅,导致导管内混凝土压力不足,泥浆挤入桩体,出现夹泥现象而断桩,因此应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提升灌注混凝土的速度。
4结论
本工程严格执行上述各施工环节质量控制措施,未发生缩颈、断桩、坍孔等质量事故,经第三方检测单位对桩体检测,均评定为I类桩。通过过程各环节的控制,重视成孔技术和成桩技术,从而保证钻孔灌注桩施工的进度和质量,为后续主体工程按计划施工创造有利条件。
参考文献:
[1]魏波.旋挖钻孔灌注桩桩基施工细节控制分析[J].价值工程,2019(18):151-153.
[2]张俊锋,杨国兰.旋挖钻施工灌注桩质量缺陷处理方法[J].工程建设与设计,2018(03):223-226.
[3]杨忠文.旋挖钻孔灌注桩施工质量的控制[J].工程建设与设计,2018(03):240-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