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土地储备转型路径研究 朱海琳

发表时间:2020/8/24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12期   作者:朱海琳
[导读] 摘要:近年来,为了尽快适应新形势的变化,土地储备转型也要加快转变的步伐,研究新形式的特点,分析土地储备转型可能会面临的困难,确定新形式的土地转型方案。
        沂南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山东沂南  276300
        摘要:近年来,为了尽快适应新形势的变化,土地储备转型也要加快转变的步伐,研究新形式的特点,分析土地储备转型可能会面临的困难,确定新形式的土地转型方案。在经济新常态、新城镇化、人口新变化的不断发展下,要解决土地储备转型面临的主要困难,需要政府转变资金的融资模式和拓宽融资渠道,合理制订土地储备融资计划,应对生态问题面临的各种各样的挑战。
        关键词:新形势下;土地储备;转型路径研究
        引言
        在经济新常态下,土地储备制度转型研究的主要目标是保证土地资源的有效配置,提高我国土地资源的利用率,促进土地资源的开发与开发。因此,有关人员应分析土地储备的组织在当前形势下,创新和改革管理体制,使之跟上时代发展的趋势,阐明土地储备制度的方向转变,并不断研究改革和转换的方法,以促进中国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
        1我国土地储备制度转型研究的重要性
        近年来,随着我国土地制度的不断改革,政府也更加关注土地储备制度的变革,对土地进行宏观调控,为推进我国土地管理体制和使用制度的改革提供了一定条件。在经济新常态下,土地储备已成为我国研究的热点。加强对我国土地储备制度的研究,可以促进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从而提高我国整体经济水平。但是,我国的土地储备制度在实际转型过程中由于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因此,相关研究者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全面的研究和分析。他们认为,应改变现行土地储备制度的功能定位,以确保土地储备制度朝着社会经济发展的正确方向发展。此外,他们还对土地储备的功能进行了综合反思,认为该制度对政府的角色定位有误。因此,在土地储备制度转型过程中,应关注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只有这样,才能在政府的引导下,将土地储备制度的变革与社会经济有效地结合起来,促进我国经济的稳定发展。在全面改革的背景下,我国土地储备制度要想进行有效的改革,必须不断研究和分析改革中存在的问题。相关政府应根据改革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关政策支持改革,推动土地储备制度的深刻变革。同时,从各个方面对我国土地储备制度进行绩效评价,结合国外土地储备经验,不断推进土地储备制度的改革与发展。
        2新形势下土地储备转型问题
        土地储备在新形势下处境艰难,面临困境,有着资金、供求矛盾、生态挑战等方面的问题。
        2.1土地储备转型融资困难
        土地储备融资困难表现在政府对土地储备的转型的资金压力大,农民索要补偿价款的高昂。由于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的政策完善,农民集体对土地的价值有了较高的预期,导致土地收储的难点在于确定土地补偿价款,很多时候农民漫天要价,与政府的矛盾激化,双方利益难以协调。政府方面规定各地不得再向银行业金融机构举借土地储备贷款,但是土地储备专项债券额度有限,城市建设及土地储备资金很可能不够,这也为政府融资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2.2土地转型需求错配
        中国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开展各项工作都需要土地作为支撑,建设用地需求量将在长期内处于一个较高水平,但是中国新增建设用地后备资源不足,再加上需求错配,导致供需矛盾突出。首先是规模上的错配,政府一味地追求利益最大化,对房地产市场形成干扰。第二是存在用途错配,城市的合理发展需要住宅、商服、交通、教育、医疗等多用途土地的持续有效供给,由于政府依赖土地财政,导致商业用地面积过大,而公益用地供给较少。第三是时间错配,土地储备后需要进行很长时间的前期开发投入,一段时间后才能形成有效土地供应。


        2.3土地转型面临生态挑战
        目前耕地污染越来越严重,土地转型面临生态的巨大挑战。存在着严重的退化、沙化、碱化草地、水土流失现象,退化、沙化、碱化草地面积不断地增加,导致城市的生态过于脆弱。不仅如此,空气污染、水污染也是一大难题,给建设用地的开发造成了很大的阻碍,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成本。同时自然灾害、地质灾害频发又给土地储备转型带来了困难,使城市建设用地损失很大,政府的投资成本增加。
        3土地储备制度转型路径
        土地储备制度在转型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和困难,当前社会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阶段。因此,有必要打破城乡固有的土地二元经营制度,统一城乡土地制度,突出土地储备制度的公共性和功能。通过探索,促进社会、经济、环境全面协调发展,使我国土地储备制度转型更加科学合理。
        3.1拓宽土地储备融资渠道
        解决土地储备的资金问题,才能够使土地储备制度有更好的转型发展,所以要拓宽融资渠道,使土地储备有更多的资金,这样才能避免一些金融风险。政府也可以与一些社会资本进行有效的合作,来使土地储备的资金有更广阔的来源。国家可以发行一些有关土地建设的债券,让民众可以大力购买,而政府也可以实施一些变相税收的方式来增加有关土地方面的收益,主要还是要改变之前的融资手段,让土地储备资金相对充足,而对于一些较为发达的地区,可以适用一些较为先进的融资办法,经过一段时间后,可以在国家其他地区进行实施。
        3.2完善法律法规
        自《土地储备管理办法》出台以来,我国的土地储备制度已经法律化,但法律法规仍存在漏洞,许多实际问题没有得到充分解决。依托法律授权,为土地储备提供法律支持。借助完善的土地储备法律法规,建立分级管理制度,使土地储备制度受到权威法律的有效约束。我国立法机关和地方政府都应根据土地储备工作的背景和要求,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对政府、各种利益主体、土地储备机构等进行法律约束,使土地储备工作的开展更加严格。
        3.3强化一级土地市场的垄断能力
        土地储备制度本身是为了让国家能够更好地调控土地资源,所以土地的垄断也是国家的一个手段。在现阶段的土地管理中也要把土地的垄断能力提升,让政府对于土地有更好的把握权。在有关土地交易的活动中,政府也应该做到严格把控。对于土地收购、储存的问题,要提供一些法律法规来约束,让土地有更好的利用,政府也能够更顺利的配置土地资源。
        3.4强调公众参与,发挥土地储备优势
        呼吁公众参与土地储备工作,通过信息公开,使土地利益相关者享有知情权和参与权,通过这种方式,扩大土地储备资金筹集渠道和途径,发挥社会资本作用;通过政府与企业的合作,最大限度地调动社会资金,实现良好的土地储备效果。这不仅有效缓解了政府的融资压力,而且使土地储备监督管理体系更加规范。政府不应武断,而应由公众参与,充分发挥土地储备的优势。
        结语
        土地储备虽然在经济新常态化、新城镇化、新人口结构的形势下面临很多难题,在经济的发展和生态的效益中做到平衡,则需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制订合理的土地储备规划。政府资金的压力也可以通过改革原有的融资模式,拓宽融资的渠道,给土地储备转型提供后备支撑,帮助土地储备得到最大限度的有效利用,提高政府工作的效率。
        参考文献:
        [1]曹凤美.我国土地储备制度转型研究[J].改革与开放,2019(22):17-19.
        [2]邓源,罗玮.新形势下土地开发建设融资模式思考[J].西部财会,2016(8):56-58.
        [3]谢伟.土地储备融资方式及选择研究[D].昆明:云南财经大学,201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