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历史而这门科目往往十分的繁杂,需要学生能够拥有一个较好的记忆,和熟练的运用,并且能够进行综合的联系。而初中阶段的内容往往难度也而开始增大,对于学生而言是一个更高的挑战,对于教师而言同样也是,因此需要付出更多的精力来面对。而讨论式的教学方式就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措施,它能够积极的带动学生参与到课堂中,通过相互之间的作用和影响,真正地提高学生的参与,能够为学生的课堂学习提供一个前提和基础。
关键词:讨论式教学;初中历史;活跃气氛;加深思考;表达能力
首先通过学生们之间的相互交流与讨论,以及教师的引导能够积极的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拥有一个更加沉浸式的课堂体验。其次,通过思想上的交流与沟通,能够加深对于历史知识的思考和理解,吸收不同的观点和看法,以增强自己的看待事物的角度。最重要的是在语言交流的过程中,已经把思路进行了总结和归纳,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本文笔者结合多年教学经验,对讨论式教学在初中历史课堂中的应用探讨进行一番探讨,希望能对广大教师与学生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一、活跃课堂气氛
学生在学校接受教育的大部分时间集中在课堂之上,因此要求学生能够在课堂上拥有一个较高的学习效率,而一个良好的参与度是这些结果的首要前提。通过讨论式的学习方式,学生能够真正的以一种轻松愉悦和更加自主的学习方式参与其中,能够感受到更多的独立性和被尊重。这会更好地带动他们进行探讨,营造出一个浓厚的学习氛围。并且在当学生处在集体之中时,他们往往不得不面临讨论和交流,或者换句话说,他们会不自觉的参与其中,这样才能真正的提高课堂学习氛围。
例如,在教授“灿烂的青铜文明”时,初中阶段的学生往往已经拥有了较为丰富的旅游经历,而在参观一些博物馆或者旅游圣地时,也会遇到过许多的青铜器,我会要求学生们结合自己的个人经历,与青铜进行结合,提问问他们有没有见过一些比较特殊的青铜器?有什么感受?以此做为课题的引入,能够使他们更快的参与到本节课中来。其次再结合文本内容,是使他们讨论关于这个朝代灿烂文明的感受,使他们对于青铜文明拥有一个更深的认知。
二、加深历史思考
人们常说以史为鉴,通过对一些历史事件的反省,往往能够对现在的人产生相应的启发。并且对于历史事例的深刻思考,也有助于学生独立历史观的行成,增强自己的看法,同时还能留下一个极为深刻的印象,以巩固对于知识的记忆程度。
通过讨论教学,学生将自己的观点进行整理归纳并进行输出,与别人进行交流的同时,就是在发表不同的观点和看法,这些思想的交流都能够帮助他们形成一个更加全面的历史观,避免自己局限在一个较为片面肤浅的状态,真正的加深他们对于历史事件的思考程度。
例如,在教授“科举制的创立”时,对于这节课的内容,学生往往会有较深的感触,因为他们自身也处在高考的压力之下,面对着应试教育所带来的利与弊。同时他们也已经学习过之前的历史,能够对于之前的封建阶级的贵族主义拥有一个深刻的认知,能够真正地感受到科举制创立的重要性。但同时他们也已经经过了5000年的历史发展,能够感受科举制度在未来的弊端。这时我会要求学生们进行自由的讨论,大胆的发表自己的看法,能够帮助他们形成一个正确的或者较为全面的对科举制的认知态度,培养他们具有体系性,完整性的历史思维逻辑。
三、强化表达能力
在当下社会,越来越看重综合性的人才,如果只是单纯的有技能,而没有一个较强的表达能力,那么往往才华会被淹没,机会会被错失。而一个优秀的表达能力,要从小就开始培养。那么对于初中阶段的历史课堂,就可以很好的帮助学生提高这一能力。讨论式教学帮助他们更好地参与到课堂中,通过知识的整理与归纳,与学生进行交流,与老师进行沟通,都能使他们形成一个更加具有条理性的表达习惯。这样能够使得聆听的人们更好的抓住重点,对于学生自己而言,也可以很好的梳理出繁杂文字中的关键。
例如,在教授“戊戌变法”时,对于这节课的内容,学生往往会有较深的感触,这时我会组织他们自己去搜寻一些素材进行观看。经过一定的自学之后,来发表一些对于戊戌变法,以及那个时代人们所做之事的感受,并且能够结合自身的观点进行意见表达。这样能够增强他们对于那段历史的认知,对于近代史的学习而言,更重要的不是成绩的高低,而是能够使学生铭记那一段耻辱的历史,树立和平的价值观,同时要牢记现在和平生活的不易。
总之对于初中阶段的历史课堂而言,结合讨论式的学习方式是十分有效的。首先它能够真正的带动学生参与进来,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影响,获得一个更高的参与度,以活跃课堂气氛营,造一个更加浓厚的学习氛围。其次通过更加独立的思考,能够加深对于一些历史事件的认知和理解程度。最重要的是通过这些过程,真正的强化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而这锻炼了他们的综合应用能力,能够在面对更加复杂的题型时更好地寻求解题的关键。
参考文献:
[1]王超.体验式教学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探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6(11)
[2]赵晓华.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2014(S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