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型冠状病毒的到来,改变了以往的授课方式,从原本的复课遥遥无期,到之后采用网络方式进行在线授课等,都让学生获得了一次新颖的学习体验,而在这样的教育模式下,如何提高班级管理的质量,也成为教师思考的关键问题。对此,笔者提出注重疫情防控、融入家长资源,以及组建打卡小组等方式,引导学生参与到疫情之下的班级管理之中,助力学生的全面成长。
关键词:高中;班级管理;疫情防控
疫情的到来仿佛为我们的生活按下了暂停键,学校的复课也变得遥遥无期,而随着“停课不停学”教育口号的提出,多地教师开始积极地利用网络资源展开远程授课活动,让学生在疫情防控期间,也能够完成对知识的有效建构。而在学生网上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也应当认识到班级管理的重要性,并且主动地利用当下资源,挖掘实现有效班级管理的措施,逐步提升班级管理的质量,让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下能够稳步开展学习活动。
一、注重疫情防控,发展良好习惯
对学生进行良好习惯的培养,是班级管理中的重要内容之一,随着疫情的发生,教师越发意识到良好生活习惯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积极价值,所以,在学生居家防控期间,教师也应当发挥教育辅助者的价值,向学生传达防控的知识,以及一些正确、科学的生活习惯,促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逐步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
例如,“勤洗手”是学生从小就应当养成的良好习惯,但是对于高中生来说,仍旧存在洗手方式不正确的现象,这对学生防控疫情,保障自己的健康而言存在一定的风险。所以,教师可以进行正确洗手微课视频的制作,并将做好的小视频发送给学生,让学生模仿视频中的洗手步骤进行洗手,从而让洗手的过程发挥效用,防止病毒和细菌残留在手上。除此之外,针对这次疫情,教师也可以向学生指导打喷嚏捂口鼻,不聚集戴口罩,勤锻炼勤通风等良好习惯,进一步帮助学生提高防控的效果,让学生能够在疫情期间保持健康的身体。
显而易见,教师利用微课等现代媒体技术向学生传达正确的洗手方式,能够让学生在居家观看中也可以形成良好的洗手习惯,从而助力学生良好习惯的形成,提高学生对疫情进行防控的效果。
二、融入家长资源,强化家校共育
对学生进行教育管理从来不是教师单方面的责任,家长也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在以往开展教育管理工作中,家长总是忙于工作,缺乏与教师的有效交流,以至于对学生的管理都落在教师的身上,家长发挥的价值少之又少。
而在疫情之下,家长也拥有了更多陪伴孩子的时光,教师应当利用这一时机与家长进行交流,从而创建有效的家校共育体系,让孩子感受到家长和教师的双重关注,从而规范自身的言行,调整自身的学习态度,增强班级集体意识。
例如,在疫情期间,教师可以使用即时通讯技术创建与家长之间的沟通渠道,有效地完成对学生的管理。具体来说,教师可以先使用微信这一通讯软件,建立包含学生家长的聊天群,形成家校共育的网络空间。其次,教师可以将疫情期间的教学安排,以及对学生的基本要求等内容,发布在微信群中,让家长可以配合学校展开教育指导的工作,使得学生能够在家长的监督下,按部就班地完成学习任务。同时,家长也可以与教师建立“一对一”聊天的渠道,将学生在家期间的表现反馈给教师,使得教师在校园之外也可以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心理情况等做到心中有数,从而更好地做出针对性地班级教育安排,让学生在精准化的施教中,融入班级之中,提升班级的整体管理效果。
可以看出,在疫情期间教师与家长建立沟通的渠道,能够建立完善的家校共育体系,让学生在家庭生活中也可以获得精心地管理,从而按时地完成学习任务,提高班级整体管理的质量。
三、组建打卡小组,提高自控意识
教师对学生进行管理,其目的并不是让学生可以在被动的管理下约束自己,而是让学生能够形成自控能力,形成自控意识。然而,对于高中生来说,他们虽然已经知道要对自己的言行进行调控,但是自控的能力仍旧较弱。所以,在疫情期间,教师可以利用网络当中的打卡软件,强化学生的自控意识,引导学生有效地平衡自身学习和娱乐的时间。同时,为了让学生提高主动性,教师也可以为学生组建小组,让学生与学生之间形成相互监督的结构,从而提高学生的自控意识。
例如,在实际为学生组建打卡小组前,教师先根据以往学生的自我管理情况,对学生进行组员的划分,使得每个打卡小组中既有自控能力较强的学生,也有自控能力一般和较弱的学生。紧接着,在日常开展学习活动中,每个小组当中的成员,在同伴的刺激下按时进行打卡,以便激活自身的自控意识,提高自控的能力。
总而言之,在疫情期间教师也不能松懈对学生的管理,而是应当主动地利用网络资源,建立远程班级管理体系,促使学生在教师、家长等多方的管理下,有序地展开家庭学习活动,逐步提高班级管理的质量,以便携手度过疫情。
参考文献:
[1]刘艳朋.新时期如何做好高中班主任管理工作[J].中国校外教育,2017(36):27.
[2]侯亚红.新时代背景下高中班级管理策略实践初探[J].基础教育参考,2017(23):2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