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我国素质教育改革中,对于学生个人的素质发展有着越来越高的要求。初中美术曾经作为非考试科目,在教学实践和教学理念中都被轻视。但是作为美感的培养的课程,初中美术无疑对于学生个人的美学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培养学生的个人美感,并跳出传统教育中固定化标准的囹圄,实现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升,就成为了当下初中美术中最为重要的课题之一。笔者希望能够通过本文对于美术中的实践能力培养提供相应的新思路,实现学生的发展。
关键词:初中美术;核心素养;实践能力
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老师和家长对于教育有着极其严重的教育功利主义,更多的希望学生能够在应试教育的体系下,实现考试成绩的优异。但是对于学生个人而言,素质的培养和其他基础能力的训练就往往被忽视了。尤其音乐、美术这样的课程,往往被家长认为是无用之学,对于学生的学习和兴趣极力反对,提倡应试教育下,标准化培养的策略。这样的教育理念,从小抹杀了学生的创造力和个性发展,虽然让学生成了家长眼中的“好学生”,但是对于学生个人的综合发展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害。故而,当下需要对于初中美术教育中的实践能力培养更加重视,保证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一、初中美术教学概述
初中阶段不同于小学阶段,学生的基础知识获得了一定的提升,并且其综合素养和对于事物的感性的分析能力都有着很好的提升。在这个阶段下,学生的内心世界情感波动较多,对于美术的感受能力相比于小学阶段有着更加显著的提升。不仅如此,初中相对于高中阶段而言,没有高考那么严重的升学压力,能够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进行美术方面的学习。所以在初中阶段的美术学习就显得尤为重要,在该阶段的美术学习对于学生整体的美感培养和实践能力提升都是不可取代的。
二、初中美术教学现状
(一)过分依赖课本,内容单一
在目前我国的教育体制下,应试教育仍然是主流,所以教育内容往往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而应试教育其中最为主要的特点为,教学内容的标准化和固定化。但是美术作为一种人文学科,向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如果通过固定的内容束缚了学生的想象力和美感的感受能力,那么学生的实践创作能力也会受到相应的损害。例如在七年级下第一单元的《生命与自然和谐交融》中,如果仅仅是对于文艺复兴时期的画作进行欣赏,而非切身去户外实际感受自然和生命的美感,那么对于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是毫无益处的。
(二)学习过程被动,缺乏兴趣
除了上一点原因外,应试教育还有一个最大的缺陷是造成了学生和教学的对立。通过量化考核,对于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使得学生的重心始终保持在应试上,而非关注于自身的作品上。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始终是被动接受教育,而非主动学习,这样的教育模式让学生对于美术的学习缺乏兴趣。学生不能够主动学习,实践的时间和精力仅仅停留在课堂上,对于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是远远不够的。
三、初中美术教学实践培养
(一)创新教学方式,鼓励户外实践
初中生要实现美术教学中的实践能力提升就需要创新教学方式。例如可以更多的到户外体会自然风光和美感。在《生命与自然和谐交融》这一课中,可以带领学生集中到公园或者郊区进行野外的写生,让学生自行去选择和观察景色,并对于这些景色通过绘画或者其他方法进行记录。
(二)提升自主学习能力
要提升实践能力,首先就需要多实践。但是课堂中的时间过于有限,无法让学生进行过多的练习,所以需要让学生提升自主学习能力,在学习技巧后在课后自主练习。例如:第五单元中《视觉传达设计作品欣赏》,可以让学生自行去发掘自己身边的图标和包装,并对于这些包装进行练习。让学生学习自主发现身边的美术事物,并对其产生相应的兴趣,最后提升自主学习能力和进行练习,实现实践能力的提升。
(三)鼓励学生自主创新
最后,美术的创作绝不是单纯的模仿,需要学生在不断的实践中进行创新,也需要在创新的想法下不断地实践。例如在第三单元《校园的春天》这一课中,可以让学生分成不同的学习小组,并共同写出一个活动的策划方案,从中经由民主投票选举,选出其中一个进行实施。这样既可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提升学生对于美术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也增加了学生课外实践的经历和过程,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总结
综上所述,在初中阶段进行美术教学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对于学生的个人素质全面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首先需要摆脱学生对于课本的过分依赖,由教室走向户外,切身体会自然和社会所带来的美感。其次,需要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摆脱应试教育环境下对于教育的抵触情绪,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其充分利用课余时间进行美术创造,提升实践能力。最后是鼓励学生由模仿向创新进行转变,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并在进行美术作品创作,不断尝试新鲜事物,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 辛颖,《初中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2013年。
[2] 闫明刚,《浅谈初中美术教学中学生核心能力的培养》,《小作家选刊:教学交流》,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