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今中职计算机课程体系陈旧,已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和企业的需求。应该从企业岗位的需求入手,层层分解,确定培养目标及职业技能,以此来指导计算机专业的课程设置。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应体现模块化的模式,对文化课的安排以必须、够用为度,将实训教学模式引入到实践课的教学中来,加强学校与紧密结合,实现校企的双赢。
关键词:企业需求,课程设置,技能,校企合作
近十年来,信息技术产业保持着超过25%的增长率,已进入高速发展期,成为我国经济建设的增长点。至2025年,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人才缺口将达950万人,再加上企业、社区、机关、学校等行业的需求,全国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大约每年在百万人左右。一般的应用操作、文字处理,已经成为一种基本技能,一般学习过计算机的人都能掌握。但由于计算机发展速度很快,许多行业化、专业化的计算机专业技能人才相对不足,与企业的用人需求有一定的差距。
1现状分析
1.1企业需求与培养途径分析
根据目前我国计算机技术发展的趋势,通过对目前社会上对中等学校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及培养途径进行了一些调查和整理,发现中职培养出的计算机专业毕业生是社会和企业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比例中最大的一部分,而现在中职学校仅能培养出企业饱和人才和简单劳动力,只有少部分中职学校具有紧缺的技能人才的培养能力。
1.2企业对人才的技能需求
通过中职已就业学生的反馈,以及到部分企业调研,人才市场发布的有关信息的分析,归纳出企业人才与相关技能需求。人才需求:软件人才、计算机维护人才、图形图像处理人才、网络组装和管理人才和应用型计算机操作人才;技能需求:从事软件程序编写的“蓝领”,掌握计算机硬件知识,能对计算机硬件的简单故障进行维护,掌握常见图形图像软件使用方法的人才,如会使用平面处理、动画制作、网页制作等软件,具有组建局域网的工程实践经验。能熟练的配置和维护简单网络的正常运行,熟悉办公软件和常用应用软件的操作人才。
目前中职计算机专业的设置和课程安排,大部分仍停留在若干年前的水平上。专业课程内容过于简单和笼统,有些专业课开设的极不合理,所学的专业课程中,学生除了学习计算机的基础理论、简单程序设计和一般的操作外,许多实用性强、专业性强的课程和计算机应用软件却又没有学到,特别是新的专业化、行业化软件的应用技能,导致学生缺乏最新计算机技术的掌握和应用。
2 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的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
2.1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应具备的知识技能
综合以上调查结论分析,中职学校的毕业生要想适应用人单位的需求,必须掌握以下核心知识技能。
(1)计算机操作与维护、局域网组建与维护、数据库编辑应用、平面设计、网页设计、网站建设、网络技术与Internet、快速准确的文字录入与处理等技能。(2)用人单位的行业知识。(3)信息管理、统计分析、经营分析、管理软件应用开发、企业管理知识技能。
在这些知识技能体系中,前两项属于基础层次的需求,侧重于上岗应用,第三项属于较高层次的需要,侧重于管理应用。
2.2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的定位
基于中职学生的培养目标和社会对他们的认同度,我认为中职学生应定位在面向操作第一线,具备向部门骨干发展潜力的层面上,这就要求课程设置要突出计算机维护、操作、应用能力和某软件的熟练使用等。
2.3专业课程设置
根据分析,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课程开设采用模块化知识结构,应包括计算机知识层面、专业领域知识层面和文化基础课层面三个部分。
(1)文化基础课层面:经济政治、数学、职业道德、法律等。
(2)专业领域知识层面:专业基础模块(数字电路、计算机专业英语等)。专业课模块(包括操作系统、计算机组成原理等)。
(3)计算机技术层面:硬件安装维护模块(包括:微机操作与维护、网络技术与Internet,局域网的组建与维护等)、文字数据处理模块(包括:数据库编辑应用、文字录入与处理等)、平面设计、网页设计等模块。
3 计算机专业课程实施的几点建议
3.1 计算机专业模块化和分阶段实施
中职教育就是就业教育。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应打破单一的格局,充分考虑目前社会和企业的需求,将计算机专业进一步专业细分。可考虑将原计算机专业逐层分解为几个子专业模块:模块专业、专业技能和特长、就业方向。
课程设置不能只看有用无用,更为重要的是要看适用不适用,这里的“适”是指适合学生,“用”是指企业可用。
第一阶段,不进行具体专业的划分,主要学习基础课程和计算机基础理论课程,并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扎实的计算机应用操作能力的培养。
第二阶段,对学生进行各专业课程的教学,特别是实践能力、工作技能的培养。教学上应采用模块化教学的方法,对各种不同的专业课程项目进行分类,在教学过程中根据社会需求和计算机应用软件的变化,灵活地设置和改变专业课程内容。
3.2 按照技能型人才培养需要,合理安排文化课。
中职学校要按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实际要求来安排文化基础课程,不能盲目加大文化基础课程比重、削弱职业能力训练、片面追求对口升学考试的做法。对文化课的调整要考虑两个方面,其一,结合能力需求,重新审视各门文化基础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通过课时加以调节,理论知识点以必须、够用为度。其二,体现因材施教和按需施教,学生的最终目的就是就业的,文化基础课要为专业学习和学生日后的岗位工作服务。
3.3 在实践课程中应多运用实训方式,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
目前,计算机实践课程主要以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为主,如在程序设计中,学生上机多数是将书上的程序作业在计算机上运行一遍,形式单调,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很差,不能够对课程内容作深入的理解。实践课程除了完成作业外,应加强对学生的自学、创新、研究和综合处理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增加课程设计的内容,将所授内容整合、提炼,以任务要求,或是完成案例的方式让学生来上实践课,对于一个大型的任务或是案例,可以分组完成。教师在设计实践课程任务题目或案例要求时,应根据学生学习程度的差异和兴趣爱好的不同,设计不同难度、不同内容的任务和案例,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
3.4 注重校企合作
中职学校培养的是实用型人才,而企业是最终吸纳人才的场所,双方均应把课程设置和实施作为共同的任务。两方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加强合作:一方面,企业人员应积极参与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的课程设置,将计算机行业最新的企业发展形势和人才需求的动态融入到学校的教学工作中去。二方面,在学生实习阶段安排学生到对口的相关企业实训。学生通过专业化的理论学习和专业技能实践,加上实际工作的经验,应该清楚自己能干什么、准备干什么、该到什么样的单位找工作,就业的目标和方向就会很明确。三方面,关注已就业学生的动向,观察他们所学的理论和技能是否能完全胜任于工作岗位,注重反馈、及时调整相关课程。为中职学校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注入新的活力。
4 结论
当今社会计算机技术高速发展,中职学校只有在课程设置上紧跟企业需求,突出基础性、实用性,使课程内容既涵盖适用的专业技术知识,又符合中职学生智力水平与知识结构的客观实际;使课程的实施具有针对性,合理化。
【参考文献】
[1]郭英林.国外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比较研究 [J]教育与职业 2005年第3期
[2]赵丙秀.论高职IT教育的专业课程改革 [J]职教论坛 2004年第2期
[3]雷正光.现代理性的职业教育课程开发 [J]职教论坛 2004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