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问题式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便于优化传统教学,驱动学生积极思维,探寻地理知识,应用地理解决问题,提升地理学习能力。在本文中,本人将立足问题式教学的三大思路,从创设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这三方面入手,就如何实现高中地理问题式教学进行详细说明。
关键词:高中地理;问题式教学;教学策略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提出了“重视问题式教学”的要求,且要求教师在实施地理教学的时候,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作为宗旨。问题式教学不仅是一种教学方式,还是帮助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因此,在实施高中地理教学的时候,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结合教学内容,创设问题,驱动学生探究、解决问题,使学生通过问题获取地理置换术,同时发展问题意识和应用能力,提升地理学习效果。具体地,我在实施高中地理教学的时候,如此实施问题式教学: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提出问题是地理问题式教学的首要环节。在缺乏有效问题的情况下,学生是难以进行地理探究的。而且,就算经历了探究活动,也难以获取有价值的地理知识,影响地理学习效果。之所以在提出问题环节创设情境,是要以情境为载体,引导学生们进入到具体的地理场景中,使学生们在地理现象的辅助下,感受问题,发现问题,对问题产生探究兴趣。同时,以地理现象为依据,对问题展开探究,降低问题探究难。为了实现这一点,我在实施高中地理教学的时候,常常会立足学生学情,和地理现象,为学生们创设具有生活性的教学情境。
以“大气的受热过程”为例,该节课教学的实施旨在使学生们掌握大气受热的基本原理,并利用此原理来解释生活中常见的地理现象。在学习该知识点之前,学生们早已掌握了与大气相关的知识。通过分析教学内容和学生学情,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即大气受热的来源、过程等。据此,在实施课堂教学的时候,我为学生们创设了生活化的问题情境:雨过天晴之后,为什么天空会变得很清亮,呈现出蔚蓝色呢?在阴天的时候,或者天气不好的时候,为什么会觉得整个天空是灰蒙蒙的呢?下过雨之后,太阳一出来,为什么很容易出现彩虹呢?炎炎夏日,为什么天空多云的时候,不是那么热呢?为什么海拔越高的地方,紫外线越强呢?……这些生活现象是学生们在体验生活的时候,都经历过的,很容易激发学生们的探究兴趣。而且,这些问题是围绕“大气的受热过程”提出来的,便于学生们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一步步地认知大气的受热过程,获取地理基础知识。
二、合作交流,探究问题
问题式教学在高中地理学科中的应用,目的之一是将学习地理的权利还给学生们,使学生们发挥主观能动性,由浅入深地探寻地理知识,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锻炼地理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尽管在创设情境环节,教师围绕学生的学情提出了问题,但是学生是存在明显个性差异的,地理学习情况不同,有的学生面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可以自主思考、解决。而有的学生则绞尽脑汁也无法探寻到解决问题的思路。既然教师将探究问题的权利还给了学生,没那么,立足学生的不同地理学习情况,还需要鼓励学生合作学习,在小组中呈现不同的观点,或答案,从而碰撞思维,初步地解决简单问题,建构对新知的感性认知,同时潜移默化地锻炼地理思维,提升思维能力。
比如,在“大气受热过程”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我在向学生们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之后,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形式,合作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小组中的学困生先发表自己的看法,中等生进行补充,然后由学优生进行补充。在这样的互动交流中,学生们可以通过互相帮助,解决部分问题。对于未能解决的问题,则等着老师点拨,或进行集体讨论。如此合作交流,使每一个学生都获得了探究地理的权利,便于学生发展地理探究能力。
三、展示结果,解决问题
问题的提出是为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服务的,其中,解决问题是高中地理学科实施问题式教学的主要目的,试图借助问题的解决,使学生建立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增强对所学的认知,提升地理学习效果。在经历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们可以自主地解决基础问题。所以,教师可以先立足基础问题,引导学生们集体展现,同时把握学生的学习情况。接着,则重点地讲解学生未能解决的问题。因此,问题式教学是贯穿要于地理教学始终的,教师不是仅能在导入环节提出问题,还要善于利用问题引导学生解决未知。简单地说,教师指导学生解决重难点问题的时候,可以根据这些问题,继续提出新问题,借助一个个问题,驱动学生由浅入深探究地理,掌握地理知识,锻炼地理思维。
总而言之,在实施高中地理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应用问题式教学,联系学生学情和教学内容,创设教学情境,提出问题,同时引导学生们合作交流,集体解决,进而使学生通过思考、解决问题,获取有价值的地理知识,锻炼地理思维能力,提升地理学习质量。
参考文献:
[1]陈箭.问题式教学模式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成才之路,2018(30):78.
[2]王志勇.高中地理“问题式”教学中问题设计的三环节[J].教学与管理,2018(28):64-67.